三國鼎立,槍手的對決
在壹場博弈遊戲中,甲、乙、丙三個彼此痛恨的槍手準備決鬥。甲的槍法最好,十發可以八中;乙槍法次之,十發可以六中;丙槍法最差,十發才四中。這場決鬥展開後,試問:如果三人同時於開槍,並且每人只發壹槍,誰活下來的機會大壹些?通常,人們都認為甲的槍法好,活下來的可能性更大壹些。然而,這並不是合乎情理的結論。實際上,槍法最糟糕的丙活下來的幾率最大。有人會覺得不可思議,那麽我們來分析壹下各個槍手的策略:
首先,槍手甲壹定要對槍手乙先開槍。因為乙對甲的威脅要比丙對甲的威脅更大,甲應該先幹掉乙,這是甲的最佳策略。同樣的道理,槍手乙的最佳策略是第壹槍瞄準甲。乙壹旦將甲幹掉,乙和丙進行對決,乙勝算的概率自然大很多。而槍手丙的最佳策略是什麽呢?沒錯,那就是對甲開槍。乙的槍法畢競比甲差很多,丙先把甲幹掉再與乙進行對決,丙的存活概率還是要高壹些。這樣的話,我們再來看壹下三個槍手的存活幾率
甲:被乙丙合射40%60%=24%
乙:被甲射100%-80%=20%
丙:無人射丙100%
通過以上的分析與概率對比,我們發現槍法最差的丙存活幾率最大,而槍法好於丙的甲和乙的存活幾率反而要遠低於丙的存活幾率。事實上,這是最符合博弈場規則和邏輯的結論。現在,我們改變壹下遊戲規則。如果甲乙丙並非同時開槍,而是輪流開槍,結果會怎樣呢?假設開槍的順序是甲、乙、丙,這時,甲有80%的幾率壹槍將乙幹掉,若是這壹槍很順利結果了乙,就輪到丙開槍,丙有40%的幾率壹槍將甲幹掉。即使乙躲過甲的第壹槍,輪到乙開槍,乙還是會瞄準槍法最好的甲開槍。而乙開槍之後,還是會輪到丙開槍。無論是甲或者乙先開槍,丙都是最安全的。我們不妨進壹步假設,把開槍的順序倒過來,讓丙先開槍,情況又如何呢?這時,丙既可以向甲開槍,也可以向乙開槍,最佳策略就是胡亂開壹槍,不打中任何人。接下來的局面,甲仍然是向乙開槍,而如果甲打不中乙,乙則會向甲開槍,因為這樣做能讓自己在下壹輪中占據有利形勢。這樣壹來,丙就可以坐山觀虎鬥。通過槍手對決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在博弈中能否獲勝,不單純取決於他們的實力,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博弈方由於實力對比而形成的關系國時期,荊州成為各路英雄角逐之地,每壹位笑傲疆場的風雲人物都想要得到這塊寶地,因此將荊州稱為兵家必爭之地,可謂當之無愧。劉表、曹操、劉備、孫權等人都曾據守荊州,可見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
然而,每個人獲取荊州,其後必定要遭受到打擊,而孫權趁關羽北伐之機違背盟約襲取荊州,盡管後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是我們重新反思這段歷史則不難發現,這正是吳蜀兩國走向衰落的開始。事實上,三國的對決就好比是三個槍手的對決。在赤壁之戰前,三方的關系是這樣的:曹操好比是槍手甲,孫權是槍手乙,而劉備是實力最差的槍手丙。那時,在孫劉聯盟中孫權是抗擊曹操的主要力量,並在赤壁之戰中擊敗了曹操,而劉備在當時的最佳策略就是趁機發展壯大自己,胡亂開槍。在華容道,劉氏集團沒有殺掉曹操,就是考慮到接下來的局面:如果曹操死了,孫權就會將實力最弱的劉氏作為唯壹的敵人。這樣的話,劉氏根本就沒有勝算。
等到劉備占據兩川之地,又進而攻占漢中時於,實質上劉備已經由槍手丙變成了槍手乙並有了取代槍手甲曹操的形勢。而已經淪落到槍手丙位置的孫權則不應該向劉備壹方進攻。他的最佳策略是讓曹劉對決,自己修國養民,趁機壯上大。此時,對孫權來說,雖然攻占了荊州可以暫時增強自己的實力,但是不能長期據守,等到劉備伐吳時,荊州又會得而復失。更糟糕的是孫劉結怨,不可能再回到赤壁之戰前的關系。後來,諸葛亮多次北伐吳國都沒有很好的策應。當時,若吳蜀壹心對曹,魏必成夾擊之勢,槍手甲的優勢必定不復存在,司馬懿縱有絕世之才恐怕也要疲於兩線奔命。而孫權和東吳基業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孫權沒能因時而變、調整其戰略,結果導致了壹場錯誤的戰爭。
可以說,這場戰爭直接影響了三國的最終結局。三國鼎立的局面,就是壹個槍手博弈的局面,三方的最終目標都是統壹全國,而三國的最優策略應該是首先攻擊最強的對手。對於吳和蜀來說,他們的最強對手都是魏,所以都應該將魏作為首要攻擊對象。曹操消滅張魯後,並沒有進壹步攻打劉備,就是因為害怕孫權在背後包抄,足見曹操對孫劉聯盟的忌憚。槍手博弈是這樣的,必須先殺死對自己威脅最大的對手,才有可能存活下來,並且在下壹輪對決中占優勢。蜀國幾乎壹直都在執行壹個戰略,與東吳保持和平或者結盟,與魏國爭中原,“恢復漢室”。除了夷陵之戰外,蜀國沒有壹次主動進攻過吳國。然而,在這樣的形勢下,孫權卻違反了博弈遊戲的規則,還是念念不忘荊州,向西擴張,這是壹個極其錯誤的戰略,帶來了非常嚴重的後果。
實力不夠,就借力打力
如果妳的實力不夠,又沒有出手必勝的殺手鐧,如何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呢?下面的案例對妳也許有所啟發。在美國鮭魚市場上,主要有紅鮭魚和粉紅鮭魚兩個品種,兩者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多年來壹直勝負難分
最初,粉紅鮭魚的銷售商大獲其利,無論知名度、銷售額還是利潤都強過紅鮭魚銷售商。因此,粉紅鮭魚壹直就如同霸主,占據了美國大部分的鮭魚市場。對此,紅鮭魚銷售商十分煩惱,訓斥推銷人員沒有能力,發出調整期限:“給妳們90天時間,縮短這個距離!”
90天後,紅鮭魚賣得真的比粉紅鮭魚好。紅鮭魚銷售商大喜,召見了全體推銷人員了解情況,銷售人員據實匯報。原來,他們改變了以前那種自我誇耀的宣傳口號,對外宣傳口號為:“正宗挪威紅鮭魚,保證不會變成粉紅!”紅鮭魚銷售商聽了這壹口號,拍案叫絕,獎勵了他的下屬。這就是借力打力的好處,與其以卵擊石正面對碰,還不如借力打力,借對方之名做文章,旁敲側擊,得其劍走偏鋒之妙在博弈場上,要懂得“借力打力”。有些時候,自己出頭會使實力受損。當自己的力量不足以跟對方抗爭時,精明的人就善於借助別人的力量來對付對方,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並使自己暗中獲利。三國時期,在群雄並起危險四伏的局勢中,曹操能夠脫穎而出就在於其善於借力打力,他把別人捧上前臺,自己在幕後操縱,成為最大的受益者。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逃離洛陽,回去整頓兵馬,並會同袁術袁紹、孔融、馬騰、孫堅等十七路諸侯聯合討伐董卓在這些人中,曹操擁有較強的實力,作為發起人,理應以他為盟主,然而,他卻主動謙讓,把盟主位置讓給袁紹。袁紹心甘情願地當了冤大頭,結果在群雄逐鹿中四面受敵,力量慢慢削弱,最終被曹操吞並。
在這場博弈中,曹操借力打力,借勢滅勢,不僅打擊了董卓,同時又削弱了袁紹,可謂壹舉兩得。後來,曹操殺入洛陽消滅董卓後,把漢獻帝當成傀儡,挾天子以令諸侯,自立為丞相,對各路人馬進行討伐。這是借力打力的手段。與曹操相似的還有李淵。隋朝末年,李淵從太原起兵後沒有著急稱王,而是用借力打力的計謀,他寫信給瓦崗軍首領李密道:“當今能稱皇為帝的只能是妳李密,而我則年紀大了,無此願望,只求到時能封為唐公便心滿意足,希望妳能早登大位。”李密得書後十分高興,對將佐們說:“唐公見推,天下可定矣。”自此以後,李密十分信任李淵,常和李淵通信息,雙方也沒有爭鬥,而是專心與隋朝主力決鬥。幾年後,李密消滅了隋朝最精銳的部隊,自己的隊伍也只剩2萬人馬。這時,李淵出兵不費吹灰之力便收降了李密余部。博弈須知借力打力之道,把別人當槍使,既要使別人主動出擊,又要保存自己,並從中獲利,這是不容易做到的。在商場中,也多有借力打力的行為。事實證明,借力打力能夠幫助自己成就偉業。蒙牛的發展歷程就說明了這壹點。
蒙牛乳業剛剛成立時,處於三無的狀態,勢單力薄,不說全國發展,就想在內蒙古立足也非常困難。在草原上,只有區區1300多萬元資金的蒙牛,與伊利、草原興發這些大企業相比不過是個“指甲蓋”大小的小廠。而它的對手伊利,已經是中國乳業的強勢品牌,更是內蒙古的老大。剛剛起步的蒙牛實力非常弱。蒙牛要想啟動市場,從牛奶市場個壹杯羹是非常困難的。最初,蒙牛打出的廣告遭到了沈重的打擊:壹夜之間,蒙牛乳業的燈箱廣告全部被人砸壞了。蒙牛老總牛根生非常憤怒,但他還是靜下心來理智地思考,想了壹個主意,讓蒙牛打出了這樣的廣告:“爭創內蒙乳業第二品牌”、“伊利第壹,蒙牛第二”、“千裏草原騰起伊利集團、興發集團、蒙牛乳業”,這些廣告上統統打上了同行企業品牌的名字。
蒙牛這樣做,讓很多人不解不過,自此以後,蒙牛的發展道路開始通順起來,迅速地進入了市場,並獲得了消費者的肯定。就這樣,借助其他企業的名氣,個不起眼的小乳品企業,從殘酷的博弈中脫穎而出,成了知名的品牌企業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是全球五百強,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強者,至少在剛起步的時候,大多數的企業都只是壹些中小型公司。對弱者而言,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只有借助於其他人的力量,借力打力,才能避開沈重的打擊而保存自己,最終獲得博弈的勝利“借”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可以借資金、借人才、借技術、借商標等等。企業家掌握了“借力打力”的精要,就會有層出不窮的辦法正所謂,好風憑借力。若是不知道借力,即便有再強的實力也無法成為勝利者。借是壹種奇妙的戰術。無論是借錢還是借力,甚至於借助對手之名,只要借的合適,借的巧妙,都會幫助妳取勝。
隔岸觀火,坐山觀虎鬥
秦惠王當政時,韓、魏兩國爭鬥不休。秦惠王想從中調解,但不知是否能得到好處。於是他召集大臣商討這件事。大臣們的意見也不壹致,秦惠王拿不定主意了楚國的陳軫這時來到秦國,惠王早就聽說陳軫智謀過人,是位賢才,於是設宴招待了陳軫以示敬重席間,惠王問陳軫:“韓、魏兩國爭鬥不已,寡人想從中調解不知有無必要,先生怎樣認為呢?”
陳軫沒有直接回答惠王的問題,而是說:“我先給大王講壹個故事吧。有壹次,卞莊子與其童仆趕路,發現兩只猛虎為爭食壹頭死牛打得不可開交。卞莊子拔出劍來,想趁機刺虎,然而童仆卻制止了他。卞莊子很生氣,斥責童仆說:“機不可失,妳攔我幹什麽?童仆說:‘主公息怒。為了獨享這頭牛,兩虎必然相互爭鬥,爭鬥的結果必然是力氣小的老虎被咬死,力氣大的老虎受傷,那時妳再去刺殺那只受傷的老虎,不就輕而易舉地獲得兩只老虎了嗎?”正如童仆所言。把韓魏兩國比作兩只虎,他們爭鬥,雖然暫時不分勝負,但總有壹天,壹個國家會失敗,另壹個國家要衰落下去。這個時候再出兵,不就壹舉兩得嗎?”惠王禁不住拍案叫絕,把酒杯都震落跌碎了,並連聲稱贊道:“好!好!這叫坐山觀虎鬥。”事實也是這樣,後來韓國失敗,魏國雖然取得勝利,但實力大損,秦國乘機攻打魏國,取得了勝利,奪得了韓國與魏國的許多領土。這就是“坐山觀虎鬥”的故事。在兵家的闡述中,又稱為“隔岸觀火”之計。隔岸觀火,坐山觀虎鬥,就是靜觀其變,讓敵方內部分裂,矛盾激化,相互傾軋,勢不兩立,互相殘殺。壹旦時於機成熟,就要改“坐觀”為“出擊”,以取勝得利為目的東漢末年,袁紹兵敗身亡,幾個兒子為爭奪權力互相爭鬥。曹操決定乘此機會,壹舉消滅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烏桓,曹操就立馬進兵烏桓;後來,烏桓被曹操擊敗,失去庇護傘的袁氏兄弟又投奔到遼東太守公孫康那裏。獲悉袁氏兄弟的行蹤,曹營諸將立刻向曹操進言應壹鼓作氣,平服遼東,捉拿二袁。曹操聽了諸將的話,哈哈大笑,說:“妳等不必著急,公孫康會自動將二袁的頭送上門來的。”眾將士聽了,很是詫異。
曹操也沒有解釋,便下令班師回許昌,同時派眼線去查探遼東的局勢。遼東太守公孫康得知二袁歸降,心中猶疑不定。因為袁家父子向都有奪取遼東的野心,如果收留二袁,會給自己留下後患。但是,曹操若是進攻遼東,收留二袁則能加強自己對抗曹操的實力,因此對袁氏兄弟的去留問題,公孫康深感為難就在為難之際,探子回報曹操撤回許昌,並無進軍遼東之意。公孫康聽了大喜,認為收容二袁有害無益。
於是,預設伏兵,將二袁壹舉擒拿,割下首級,派人送到曹操營中曹軍眾將見壹切正如曹操所料,便向曹操請教其中原委。曹操笑著對眾將說:“公孫康向來懼怕袁氏吞並他,二袁上門,必定猜疑,如果我們急於用兵,反會促成他們合力抗拒。現在我們退兵,他們]就會互相爭鬥。果然不出我料。”眾將領聽了這壹番話,無不拜服。
取勝,切不可操之過急,與其與人爭鬥不休,引起強烈的反抗還不如讓對手互相攻伐,互相削弱,靜觀以坐收漁翁之利隔岸觀火之計,不等於站在旁邊看熱鬧,消極等待、觀望,而應該適時做出反應,充分掌握競爭對手的情況,加速雙方兩極轉化,以便取得成功戰國後期,秦國名將白起在長平壹戰中全殲趙軍四十萬,使得趙國上下壹片恐慌。白起乘勝接連拿下十七城,直逼趙國國都邯鄲,眼看趙國指日可破。在此危殆之際,平原君的門客蘇代向趙王獻計,願意赴秦以解燃眉。趙王與群臣商議後,接受了蘇代的建議蘇代帶著厚禮到鹹陽應侯府,拜見了應侯範雎蘇代對範雎說:“武安君白起長平壹戰,威風凜凜,如今又直逼邯鄲,是秦國統壹天下的頭號功臣。但是侯爺,我為您擔心呀!恐怕將來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
更何況,白起這個人不好相處啊。”蘇代壹番話,說得範雎沈默不語。過了好壹會兒,範雎才問蘇代有何對策蘇代輕聲對範雎說:“趙國已經非常衰弱,要拿下非常容易,何必急於壹時呢?不如勸秦王暫時議和,這樣就可以剝奪武安君的兵權,侯爺您也不必擔心武安君的威脅了。”範雎聽了,心中大喜,立即面奏秦王,說:“兵馬征戰已經很久了,需要休整,不如暫時罷兵,允許趙國割地求和,壹來可以養兵,二來可以緩解秦國軍資緊張的形勢。”秦王同意了。結果,趙國獻出六城,兩國罷兵。秦王命令白起班師,白起心中不快,知道是範雎的建議時,心情更加不舒服。兩年後,秦王再次發兵攻趙時,白起正好生病,便改派王陵率十萬大軍攻趙。這時,趙國已經起用老將廉頗,趙軍防線變得牢固起來,秦軍久攻不下。
陣前消息傳回鹹陽,秦王大怒,決定讓白起掛帥出征。白起的病已經好了,接到宣召,白起向秦王進言:“趙國統帥廉頗,精通戰略,不是當年的趙括;再者,兩國已經議和,若秦國攻趙,失信於諸侯。因此,這次出兵恐難取勝。步”
秦王想,確實如此。但是,這口氣無論如何都咽不下去,便派範雎去動員白起。白起聽說範雎要來,便裝病不與範雎說話。範雎只好據實回稟秦王,秦王有些無奈,說:“除了白起,難道秦國無將了嗎?”於是派王陵攻打邯鄲,打了五個月,還是沒有攻打下來於是秦王又令白起掛帥,白起假稱有病在身,不願領命。秦王終於怒不可遏,削去了白起的官職,將他趕出了鹹陽。這時,範雎對秦王說:“白起心懷怨恨,如果讓他跑到別的國家去,肯定是秦國的禍害。”秦王連忙派人追趕白起,並賜其自刎。白起死後,趙國君臣紛紛拍手稱快。隔岸觀火,總要有火才行。當白起圍攻邯鄲時,秦國國內本無“火”,蘇代就把這“火”點燃了,制造了秦國內亂,讓文臣武將失和。既保證了自己免遭滅亡,同時又消滅了趙國的“仇人”白起每壹場爭鬥都免不了有損傷,每壹次博弈都少不了勝敗。在爭鬥中,要懂得規避損失,在博弈中,則要遠離無謂之爭,與其陷入鬥爭的漩渦之中,還不如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
市秀於柿,風心摧之
三國時的魏人李康在《運命論》中寫道:“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李康《運命論》中主要探討國家治亂與士人個人之間的關系問題,其中特別強調“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要重視這個問題,槍手博弈的最後結論也表明最優秀者往往最容易受到打擊比爾蓋茨是微軟公司的創始人,早在中學時代,他就為學校編制了壹套系統,掙了4200美元,作為青年壹代中的佼佼者,他早就“木秀於林”了大學沒讀完,比爾蓋茨就出來創業,他尋找機會,在短短的20年間,就為自己掙了700億財富,這不是壹般的“秀木”也許是太傑出了,後來有人指控微軟觸犯“反托拉斯”法律,比爾蓋茨被聯邦法官正式起訴。受“壟斷案”的影響,微軟股價下跌15%,僅壹天時間,擁有微軟15%股權的比爾蓋茨就損失了120億美元。有句古話:“自古紅顏多薄命。”壹個人的才能太突出了,難免會惹人嫉恨,如果表現得太顯眼,就很容易遭到別人的打擊。聰明的人懂得隱藏自己的實力,不讓自己太刺眼。所謂財不可露白,才也壹樣不可輕易露白,壹旦表現得過分優秀,得到的贊美過多,就會引來別人妒忌。
《韓非子說林上》中有這樣壹個故事:子圉引孔子進見宋國太宰。孔子出來後,子圉就進去問太宰對客人的看法。太宰說:“我已經見過孔子,現在再看妳就像跳蚤虱子壹樣小了。我現在要帶領他去見君王。”子圉恐怕孔子受到君王的恩寵,就對太宰說:“國王見過孔子後,也會把妳看作像跳蚤虱子。”於是,太宰就沒有帶孔子去見宋國的君王。“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人太厲害,太輝煌,並不壹定是好事,在陰暗的角落,總是有那麽壹小撮人在盯著,想方設法要整妳。他們跟妳沒有什麽仇,僅僅是因為嫉妒,他們也不會明刀明槍地跟妳動手,而是常常在背後捅刀子。
檀道濟非常勇猛,而且謀略超群,是北魏最忌憚的南朝猛將。劉裕生前就很看重他,臨死的時候囑托檀道濟好好為兒子劉義隆效力。宋文帝劉義隆繼承了皇位,檀道濟輔佐劉義隆外平叛亂,內定國策,成就了劉宋王朝的壹代偉業檀道濟立功無數,威名日重,左右心腹都是百戰之將,他的幾個兒子個個有才,引起了朝廷的猜忌。當時,文帝久病不愈,執掌朝政的彭城王劉義康及將軍劉湛擔心文帝晏駕後難以鉗制檀道濟,便向文帝屢進讒言,勸其盡早除掉檀道濟,以絕後患公元436年,檀道濟奉詔回京。臨行前,其妻向氏說:“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來如此。朝廷現在無事相召,恐怕夫君此行要有大禍了。”檀道濟卻說:“我率師抵禦外寇,鎮守邊境,不負國家,國家又怎麽會負我呢檀道濟坦然入京。恰逢文帝病情有所好轉,文帝臥榻召見檀道濟,讓他返回邊境,用心處理邊境防務。檀道濟剛要啟程,文帝的病情就加劇。
這時,劉湛勸劉義康不可放虎歸山,便假托王命,以收買人心、圖謀不軌之名將檀道濟殺害。同時,還將他的十壹個兒子及壹些屬下大將都壹並處決了個人太出眾了,往往會遭人嫉妒。人才需要土壤,也需要保護。在博弈場上,人們]渴盼人才,卻往往又不珍惜人才。對於人才,能為我所用,則保之全之;若是不能為我所用或對我產生威脅,則往往會被毫不留情地除去。三國時期,曹操為抑制匈奴勢力,把匈奴分為五個部分,任命劉豹為左部的統帥。劉豹有個兒子叫劉淵,年紀雖幼但俊秀出眾,很有誌向。劉淵長大後,文武雙全,身高臂長,善於射箭,體力超過常人。
後來劉淵被送往西晉做人質。晉朝有壹位叫王濟的官員很器重劉淵,多次向晉武帝舉薦晉武帝召見了劉淵,大為傾心。王濟對晉武帝說:“劉淵是壹位文武英才,陛下把東南的事情交給他,平定吳國都不夠他施展才能的。”但是,晉朝的官員孔旬、楊珧說:“劉淵的才能確實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但是卻不能重用他。他非我族類,必然與我等不是條心晉武帝心中猶疑,只好就此作罷。後來,涼州陷落,晉武帝問大臣李意用誰為將去救涼州。李意回答說:“陛下如果能給劉淵壹個將軍的名號,讓他率領匈奴人向西進發,那麽叛族頭領樹機能的頭顱不用多久就能拿下了。”這時,官員孔旬又說:“劉淵要是拿樹機能的頭示眾,那麽涼州的禍患就會更深了。”晉武帝思考再三,還是沒有任用劉淵。於是,劉淵又壹次失去了施展才華的機會。劉淵很無奈,同時又有了危機感,他深知自己之所以不被舉用,實際上是權力博弈的結果。有壹次,劉淵對好友王彌說:“王濟和李意與我同鄉很了解我,他們時常向晉武帝舉薦我,這讓我憂慮。”在劉淵看來,這兩個人的推薦不僅幫不了自己,反而會給自己帶來禍患後來,齊王司馬攸了解到劉淵的感慨,便把劉淵說的話告訴了晉武帝,並對晉武帝說:“陛下如不除掉劉淵,恐怕並州就不會安寧了。既然不能為我所用,那麽就殺掉他。”王渾聽說要殺劉淵,堅決反對,說:“我大晉朝當前正在以信義來安撫異族,為什麽為了無形的懷疑,就殺了入侍皇帝的兒子呢?這難道是大國的寬宏氣度呢?”晉武帝認為王渾說得對,便放了劉淵劉豹去世後,晉武帝放劉淵回家,劉淵繼位做了匈奴左部帥不久,劉淵稱王,後來,他的兒子劉聰即位,滅了西晉,侄子劉曜即位,遷都長安。由此拉開了少數民族輪流入主中原的“五胡亂華”時期,造成了中原地區長達壹百多年的動亂上下五千年歷史告訴我們,行事要講究中庸,要懂得明哲保身才可以出人頭地,不能處處鋒芒畢露。即使是無意中顯示自身的才華,也有可能招致世人的非議。這種非議往往出於小人的嫉妒和害怕心理,害怕別人會超過自己的地位。
因此為人處世要懂得韜光養晦。
射人先射馬,擒先擒王
在解決問題時只需要抓住關鍵,解決主要矛盾,其他的細節便可以迎刃而解。因為只有抓住關鍵,才能深入地掌握全局。在兩軍對戰中,如果把敵人的主帥擒獲或者擊斃,其余的兵馬不戰自敗。這便是兵法中所說的“擒賊擒王”之策。擒賊擒王,出自唐代詩人杜甫《前出塞其六》:“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擒賊擒王,就是捕殺敵軍首領或者摧毀敵人的首腦機關,使敵方陷於混亂之中,最後徹底擊潰之。在現代社會,擒賊擒王同樣是壹條充滿智慧的策略。李先生做了5年的秘書之後,去壹個部門當主任,那部門總***有8個人,只設了主任,而沒有副職。
沒到任之前,他想:有這麽多年做秘書的經驗,管7個人還不是小菜壹碟?可是到任後才發現,這個小官不容易當。原來這個部門是個落後部門,7個下屬都松松垮垮,平時上班個個都遲到。雖然辦公室設立了考勤制度,遲到要罰款,但誰也沒當回事兒。剛上任的那幾天,李先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下屬們無精打采地進出辦公室。他真想大罵幾句,但轉念壹想:若是真的鬧僵了,以後的日子這麽長,不好下臺啊。想到這裏,他忍著,暗中觀察辦公室的動靜,結果發現這些下屬中有個“小頭目”,這個“小頭目”業務強、資格老、講義氣、有人緣,其他6個人都看他的臉色行事。
了解到這個情況之後,李先生心裏就有了主意。有壹天下班後,李先生特意請那個“小頭目”吃飯。“小頭目”半推半就地接受了邀請酒過三巡,“小頭目”的話就多了起來,他說:“妳找我肯定有事吧?李先生誠懇地說:“我剛來的時候就看出來了,部門的兄弟都聽妳的。我就想請妳幫幫忙,讓大家上班積極點,我的工作也好做。我呢,在老板面前幫妳說說話,這樣妳的機會也多壹些。”“小頭目”點點頭,說:“行,妳想我怎麽幫妳呢?”李先生也不客氣,坦白地說:“明天部門開會,我強調壹下出勤紀律。後天呢,妳故意遲到10分鐘,我罰妳10塊錢,妳接受就行了。”說著,拿出10塊錢給了“小頭目”。
“小頭目”想了想,說:“這個忙我幫了第三天,“小頭目”遲到了10分鐘,李先生按章程罰了10塊錢,“小頭目”規規矩矩地交了罰款。這壹幕,部門所有的人都看在眼裏。分,從此,再沒有發生類似事情。年底,部門也被評為“先進集與其和壹大幫人對拼,不如找到其中的“頭頭”,把“頭頭”制服了,做事就會容易許多。古代兩軍對壘,白刃相交,敵軍主帥的位置比較容易判定。但也不能排除這樣的情況:敵方失利兵敗,敵人主帥會化裝隱蔽,讓人壹時無法認出。安史之亂時,安祿山氣焰囂張,連連大捷。有壹次安祿山派勇將尹子奇率十萬士兵進攻睢陽。當時,禦史中丞張巡駐守睢陽,直嬰城固守。敵兵攻城二十余次,均被擊退尹子奇見士兵已經疲憊,只得暫且鳴金收兵。晚上,尹子奇的人馬剛剛準備休息,忽聽城頭戰鼓隆隆,喊聲震天。尹子奇急令部隊迅速做好迎戰準備。然而,等待了半晌,都沒有人殺出城來,張巡“只打雷不下雨”,只是不時日於地擂鼓。尹子奇的部隊被折騰了整夜,所有的人都非常疲乏,有的士兵甚至倒在地上呼呼大睡這時,只聽城中壹聲炮響,張巡突然率兵殺出。尹子奇部隊驚慌失措,亂作壹團。張巡壹鼓作氣,接連斬殺五十余名敵將張巡傳出軍令,立刻擒拿敵軍首領尹子奇。但是他從未見過尹子奇,加上敵軍處於混亂之中,更加難以辨認。
於是張巡心生壹計,讓士兵把稭稈削尖作箭,射向敵軍。不少人中箭後發現,自己中的是稭稈箭,心中大喜,以為張巡軍中已沒有箭了。爭先恐後向尹子奇報告。這麽壹來,尹子奇就暴露出來了。張巡急令神箭手、部將南霽雲向尹子奇放箭。壹箭射出,正中尹子奇的左眼,尹子奇鮮血淋漓。主帥壹傷,軍隊頓時壹片混亂,大敗而逃在對抗中,抓住對方的主將或關鍵,可以省時省力,迅速地擊敗對手。
如果常看足球,就會發現在賽場上常遭對方球員鏟的人,往往是那些足球明星。領隊遭受圍攻是正常現象,這樣做能削弱對手的力量,牽制對方的明星球員,是壹種博弈策略。與人博弈,不可滿足於小勝利,而應通觀全局,抓住時機,擒賊擒王。如果錯過時機,放走了敵軍主力和敵方首領,就好比放虎歸山,後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