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性。野生動物是指生長在自然環境中,未經馴化的動物。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逐漸瀕臨滅絕,這破壞了滅絕物種數量和新物種數量之間的平衡。那我們來了解壹下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
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1個人的意義
在野生動物保護的各個領域中,最直觀、最感人、最容易被喚起的無疑是“拯救個體”。看到壹只康復的紅隼重返藍天,足以讓在場的每壹個人熱淚盈眶。
但容易被誌願者忽略的是,拯救野生動物的價值往往不在個體本身,而更多的是在個體背後的整個種群。這和幫助人類社會中的弱小個體是不同的。
動物和人有許多不同之處。根據進化生物學家道金斯等人的觀點,最大的不同可能是動物缺乏文化。在這裏,文化的定義是“與遺傳無關,但可以被模仿和傳承的行為模式”。
在人類社會中,文化因素正逐漸壓倒遺傳和生理因素。我們改造自己的能力越來越強,先天遺傳素質的重要性越來越小。當我們說“每個人都是獨壹無二的”時,這種獨壹無二大多來源於後天。而壹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幾乎完全來自文化領域:在他的壹生中,他會創造出無數的新思想、新事物,影響著身邊的每壹個人;而當他死後,即使他的血脈被後人傳承,無數沒有表達出來的思想也將永遠消失相比之下,他對人類的基因貢獻微不足道。
然而,野生動物在環境中的大多數行為都可以追溯到它們的基因。即使個體間有文化傳承,通常影響也微乎其微[1]。如果兩組狼對同壹場景的反應不同,那是因為它們的基因特征不同,而不是因為它們經歷了不同的狼群歷史和不同的狼群文化。即使壹種動物因為與人相處而從人類那裏學會了復雜的行為,但當它回到野外時,幾乎不可能把自己學到的“人類技能”教給其他動物,改變原有的文化。壹個不適應其環境的人類文化可以導致壹個文明的毀滅,但是動物界的文化似乎從來沒有這麽大的作用。
所以野生動物的價值更多的是承載在它的基因上,種群本身的延續更為關鍵。個體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基因可以通過種群基因庫永存,維持物種的存在。我們對單個野生動物的保護更多的是壹種保護種群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這就是為什麽黃石國家公園引入狼來控制鹿的數量,消滅老弱病殘。這樣的行為在人類是不可想象的,但在本質上是完全正常合理的;我們常常以人類的眼光看待野生動物,忘記了我們之間的客觀差異。
而如果壹個物種本身沒有瀕危,那麽刻意保護它們的個體對整個物種也不會有太大的好處。如果因為其他原因還想保護這些個體免於死亡,就不屬於狹義的動物保護。
物種的意義
如果受保護的個人是
保護的意義
但是,從人類的價值上來判斷壹個物種生存與否,真的太難了。畢竟我們對世界的認識還很淺薄。當難以詳細討論時,我們求助於抽象。有了這種共同的思維習慣,很多時候我們會說:動物保護不僅僅是為了物種本身的生存,更是為了符合(壹種難以捉摸的)自然規律;違反自然規律會有不良後果,應該是這樣的...
本文不討論自然主義謬誤,只談把“保護”等同於“順應自然”。
順應自然聽起來很美,但實際上無法實施——大自然的滅絕壹直存在,有大災大難的滅絕,也有和平年代的滅絕。那麽,如果壹個本該滅絕的物種被強行救了回來呢?這個過程是否損害了其他本該繁榮的物種的利益?動物之間有利益沖突。比如流浪貓的繁盛,通常會給野鳥帶來嚴重的傷害。不管是好是壞,這顯然是對大自然的嚴重“幹擾”。
所以不要打擾,讓它們滅絕好嗎?問題又來了——誰該滅絕?如果妳不行動,就會有其他人類活動;這些活動影響永遠無法完全抵消。大熊貓的地位至今沒有爭議。它們在野生自然棲息地的生活能力極強,根本不需要任何人擔心。真正的問題是棲息地本身遭受了嚴重的人為破壞。然而,棲息地會因為氣候變化而改變。如果人類文明從未存在過,大熊貓會因為自然氣候循環而處於危險之中嗎?沒有人類,他們什麽時候會沒有汽油?滅絕前會產生新物種嗎?沒人知道。
所以野生動物保護的實際原則其實就是壹句話:“盡量維持現狀”(包括“回到以前的現狀”)。因為這樣最符合人類的利益,環境不變,才能穩步發展文化和經濟。這是否打斷了壹個神秘的“自然過程”?
如果把“自然”定義為除了人類以外的壹切,那麽人類的每壹個行為都是“幹擾”。考慮到人類只是進化巨樹上的壹根小樹枝,無緣無故地把“人”和“自然”割裂開來,是不是最根本的人類中心主義?
城市化不應該是對自然的侵蝕。
實際保護
但現實中野生動物保護最大的困境並不是環境倫理,而是無壹例外的資源匱乏。如果把有限的資金像辣椒面壹樣平均分配給各個物種,很可能會壹事無成;殘酷的現實迫使野生動物被分為不同的等級,我們會優先選擇那些成本低、意義大的野生動物。
生態基石物種肯定更值得我們努力。因此,保護生物學中有兩個專屬概念:傘形物種和旗艦物種。
所謂的“保護傘物種”本身可能沒有太大的生態地位,但它們所需要的生存環境卻可以覆蓋很多其他物種;只要有人出錢保護它,就能共同保護很多其他物種。這麽好的交易當然不能放過。圍繞傘形物種建立動物保護區壹直是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方向。
“旗艦物種”甚至可以放寬對生活環境的要求。嚴格來說,基本標準只有壹個:能賣萌,能吸引人眼球,能吸引捐款。如果同時達到保護傘的標準就更好了;如果有民族符號,民族特色等等,那就近乎完美了。所以大熊貓成為了迄今為止最完美的旗艦物種(WWF無緣無故把它當成了壹個標誌):它夠奇特,夠稀有(作為壹個EN級別,它已經合格了,雖然很多物種比它還要稀有,而且它所向披靡,圈養起來相對容易,也能勝任保護傘的角色。
人們經常質疑他們為什麽花這麽多錢保護大熊貓。的確,大熊貓受到的關註相對更多,但大熊貓本身的宣傳意義和對川滇整體生態保護的意義確實存在。拯救所有人是不可能的,但我們應該始終努力爭取更多的人,拯救更多的物種。這是客觀情況。只能優先考慮某些物種,把資源集中在有意義的區域。
所以對前三部分意義的討論不是空談,我們要據此選擇資源的安排。壹些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對動物個體、虛幻的“所有動物的利益”或“自然法則”如此著迷,以至於他們竭盡全力為壹些實際上並未瀕臨滅絕的生物搖旗吶喊。我不能說他們壹定是錯的,但我只能提醒他們,這些資源本可以用在更有價值的領域。
意味著,那麽保護物種,保護地球生態應該是最終目的?
但其實這兩個命題都很可疑。物種雖然壽命很長,但遲早會消失,每種新壹代哺乳動物的平均壽命只有幾百萬年。地球歷史上至少有99.9%的物種已經滅絕,而且大部分與人類無關。
至於“保護地球”,問題更大。實際上,沒有壹個物種是“不可或缺的”。有些物種消失後會立即被替代,有些則會傳播到其他物種。只有少數物種壹旦滅絕,可能會造成生態系統的大規模滅絕。然而,滅絕並不是世界末日。幾千萬年後,壹切又會重新開始。地球很脆弱,很容易被打得鼻青臉腫。比如發生在約2.5億年前的P/T滅絕事件,殺死了海洋中約96%的物種。但地球是頑強的,再慘也能恢復。P/T後,654.38+00萬年過去了,物種多樣性超過了滅絕前的水平。
類似的情況發生過很多次。有點像不倒翁,壹推就晃,但不會倒;用生態學的話說,就是“在地質時間尺度上,地球整體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很弱,但恢復力穩定性很強。”坦率地說,只要太陽系的結構不變,我想象不出有什麽辦法能讓地球上的生命不可逆;即使是核彈也不能保證毀滅所有的無脊椎動物。
那麽我們每天強調維護生態系統地圖的是什麽呢?這就好比壹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摔了無數次跤,以後還會摔無數次。他為什麽要堅持阻止現在的這個?
很簡單,地球可以承受生態系統的破壞,人類不行。雖然每次都把地球作為壹個整體恢復了,但與之陪葬的物種卻是數不勝數。不要說生態系統被破壞,脆弱的人類經濟系統連海平面上升幾十厘米都無法應對,讓地球歷史上幾百米的海平面變化如此尷尬。
由此,似乎可以得出壹個結論:我們保護生態,不是像口號中宣傳的那樣為了地球,而是為了我們自己。其實地球並不在乎我們有多吵。它有足夠的時間恢復。但是我們不能等。即使人類沒有直接葬身於災難之中,當地球恢復時,人類也將不復存在。
而如果不考慮“保護自己”的因素,保護其他野生動物的動力似乎不足。人類的殺戮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猛獁象的滅絕。人類應該為此受到指責嗎[2]?但如果這是人類的錯,三葉蟲的滅絕又是誰的錯呢?是否應該要求硬骨魚考慮三葉蟲的感受和生存權[3]恐龍因為受不了小行星的撞擊而滅絕,到底是誰的錯?恐龍本身還是小行星?壹種生物無法適應小行星撞擊,另壹種生物無法適應人類的外貌。兩者的本質區別是什麽?
在壹個外星智能看來,可能是這樣的:如果人類殺光了所有的猛獁象,那是因為猛獁象缺乏蟑螂那樣的適應能力。如果人類通過濫殺生物來毀滅自己,那就是人類太笨了,活該倒黴。如果人類可以通過保護其他物種來延續下去,那是非常聰明和有遠見的;但這不是必然的結果,不是理所當然的,也不是道德的。
但是我是人,所以我非常非常非常希望人類走最後壹條路。
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2瀕危野生動物是指由於自身原因或受到人類及其他外界生物活動或自然災害的影響而處於滅絕危險的野生動物物種。本文盤點了世界上六種瀕危野生動物,包括蜂鳥和塘鵝。讓我們壹起來了解這些野生動物吧。
獵鳥
也被稱為蜂鳥
這個家族的鳥類有細長的喙,敏捷的飛行能力,並以其明亮的羽毛而聞名。它們有著相同的外觀特征,頂上有皇冠,背面是栗色,逐漸轉淡。它的頭是黑白相間的,喉嚨是黃色的,翅膀收起來是綠色和藍色的。他們的家園從葡萄牙和北非延伸到地中海和俄羅斯南部,壹直延伸到中國的最西部。冬天會遷徙到南非,偶爾會偏離到北歐。像翠鳥壹樣,蜂鳥在土堤上挖洞築巢。
歐洲野牛
壹種野牛。
1996年被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列為瀕危動物。歐洲野牛主要吃草,也吃芽和葉子。壹頭成年雄性野牛壹天可以消耗32公斤的食物。歐洲野牛生活在森林裏。根據19世紀的壹些文獻,它的天敵只有狼和熊。歐洲野牛最早由卡爾·林奈在1758年進行科學記錄。後來有壹些記載認為它和野牛是同壹物種。在過去,他們經常被殺來制作皮革和角杯。
丹下健三
是鵜鶘目鵜鶘科8種大型遊禽的總稱。
比白鵜鶘和卷毛鵜鶘小,體長134 ~ 156厘米,體重5公斤以上。斑嘴鵜鶘棲息在沿海地區、湖泊和河流中。喜歡群體活動,擅長遊泳,經常在島地上築巢。它的翅膀巨大,飛行能力強,速度快。主要以魚為食。根據國際水禽研究局在1990和1992年組織的仲冬亞洲水禽調查,亞洲發現了3000多種水禽,而中國連1都沒有。在中國,數量有限,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棕熊
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哺乳動物之壹。
棕熊嗅覺極佳,是獵犬的七倍,視力也很好。釣魚時,他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水中的魚。棕熊屬於受到貿易威脅的動物之壹,它們的數量在20世紀早期和中期急劇下降。西亞、西南亞、中國、西藏和克什米爾的棕熊瀕臨滅絕。歐洲棕熊在它曾經分布的地區已經基本滅絕。在壹些地區也有少量棕熊,包括斯堪的納維亞、俄羅斯、斯洛文尼亞和比利牛斯山,以及阿布雷烏、奇群山和特倫蒂諾山谷。
藍鰭金槍魚
壹種金槍魚。
其棲息深度為0-9850米,體長可達458厘米。它是壹種海洋洄遊性魚類,成群活動,肉食性,以魚類、頭足類和甲殼類為食,可作為食用魚、垂釣和養殖魚。專家警告,南方藍鰭金槍魚、大西洋藍鰭金槍魚和太平洋藍鰭金槍魚三種藍鰭金槍魚因商業價值高而瀕臨滅絕,其中南方藍鰭金槍魚和大西洋藍鰭金槍魚瀕臨滅絕。如果保護措施不當,它們都將面臨滅絕的命運。
大西洋狼魚
棲息在海底的大型食肉魚。
狼魚是壹種晚上覓食,白天休息的魚。黃昏後,他們開始外出收集食物,第二天黎明時,他們返回洞穴。白天,他們在山洞裏過著悠閑寧靜的生活。遺憾的是,科學家對狼魚的繁殖知之甚少,因為它們只在寒冷的季節繁殖。此時海洋風浪很大,沒有潛水員敢下海。然而在溫哥華,生物學家可以通過魚缸觀察到狼魚交配的全過程。
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3中國野生動物有:大熊貓、華南虎、中華鱘、野牦牛、中華秋沙鴨等。
1.大熊貓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唯壹屬於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大熊貓屬的哺乳動物,頭長1.2-1.8m,尾長10-12cm。體重80-120kg,最重可達180kg。它是黑白相間的,圓圓的臉頰,大大的黑眼圈,胖乎乎的身體,標誌性的走路姿勢,裏面有八字,爪子像手術刀壹樣鋒利。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壹。
大熊貓在地球上生活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它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根據第三次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群調查,全球野生大熊貓不足1600只,屬於國家壹級保護動物。
截止201110年底,中國圈養大熊貓數量為333只。大熊貓壹開始吃肉。經過進化,它們99%的食物都是竹子,但它們的牙齒和消化道保持完整,仍然被歸類為食肉動物,當它們發怒時,和其他熊種壹樣危險。大熊貓在野外的壽命是18-20歲,圈養可以超過30歲。
2.華南虎
華南虎拉丁學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廈門虎,華南虎)。於1981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I,又稱“中華虎”。華南虎頭圓,耳短,四肢粗壯有力,尾巴長,胸腹部有大量乳白色,體橙黃色,有黑色條紋。皮毛上有短而窄的條紋,條紋間距大於孟加拉虎和東北虎,側面常出現菱形條紋,在亞種虎中較小。
華南虎以野豬、鹿、麅子等食草動物為食。是中國十大瀕危動物之壹,國家壹級保護動物。紅色物種列表極度瀕危,已在野外滅絕。
3.中華鱘
中華鱘(學名:Acipenser sinensis):平均體長約40 cm,最長130 cm,最大體重600 kg。[1]身體呈紡錘形,頂端有長長的吻部。嘴的前面有四個嘴。嘴位於腹面,腹面有彈性,可以拉伸成管狀。身體覆蓋著五行大而硬的骨鱗,壹個在背部,兩個在體側和腹側。
鱘魚是1.5億年前中生代遺留下來的珍稀古魚類。介於軟骨和硬骨之間,骨骼的骨化程度壹般會下降。中軸是沒有椎體的骨化的彈性脊索,沿顱骨的軟骨殼大部分不骨化。尾鰭彎曲,側鰭基部寬闊,背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於背鰭前方,鰭和尾鰭基部有刺狀鱗片,腸內有螺旋瓣,肛門和引流孔靠近腹鰭基部,輸卵管開口遠離卵巢。
4.野牦牛
野牦牛(Bos mutus,拉丁名)是家牦牛的壹種野生種,四肢強壯,身上長毛,胸腹部的毛幾乎垂到地面,能遮風擋雨,舌上有肉齒,兇猛善戰。是典型的高山動物,極其耐寒,青藏高原特有,國家壹級保護動物。
棲息於海拔3000 ~ 6000米的高山草甸,是人跡罕至的高山山峰、山地盆地、高山草原、高山荒漠草原等各種環境中的草食動物,分布於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肅西北部和四川西部。
5.中華秋沙鴨
中華秋沙鴨(學名:Mergus squamatus)為中華秋沙鴨屬鳥類,俗稱中華秋沙鴨,為中國特有物種。嘴側平,前端尖,區別於其他種類的鴨嘴形扁平。嘴巴和腿腳都是紅色的。公鴨的頭部和上背部為黑色,下背部、腰部和尾部布滿白色羽毛;翅膀上有白色的翼鏡;頭頂的長羽毛向後伸展成雙冠。側翼羽毛上有黑色魚鱗狀斑紋。
森林地區快速流動的河流,有時在開闊的湖中。成雙成對或成家。潛水捕魚。分布於中國大陸西伯利亞、黑龍江、吉林、河北及長江以南地區,主要棲息於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的溪流、山谷、草甸、池塘和草地。本種的模式起源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