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東西妳都不會有感覺,除非妳親身經歷。如果妳是在找壹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在轉變過程中,不要先給自己界定範圍,這樣會影響妳的視野。
心態好最重要!!!
推進這篇文章給妳看,希望對妳有幫助!
十種心態
美國成功科學家羅曼?皮埃爾“態度決定壹切!”該口號壹經提出,便作為積極思維力量最響亮的表達傳遍了歐美乃至全世界。他的書《態度決定壹切》也在美國排行榜上呆了十年!他本人被拍成了電影《人生》。拿破侖?希爾認為積極的態度是成功的首要原則。但是我們應該培養什麽樣的積極態度呢?三位大師都摸過。
壹個人的心態是他成長的產物。人壹輩子都在培養自己的心態,有的是極端思維的方向,有的是消極思維的方向。積極的思維帶來良好的品質:自信、樂觀、正直、無私、慷慨、寬容、忠誠、勇敢、堅定、堅定、果斷、進取、博愛、責任、信任、尊重、毅力等;消極思維形成了所有的消極品質:自卑、悲觀、吝嗇、狹隘、虛偽、懦弱、欺騙、傲慢、責備、貪婪、猶豫、恐懼、抑郁、怨恨、憤怒、急躁、逃避責任。
顯然,積極的態度給生活帶來光明,消極的態度把生活帶入黑暗。如果我想寫壹部真正的成功哲學,我必須回答這個問題。林語堂說,中國人太熟悉三個字:不可能!這三個字是消極心態的特征。積極的態度是關註情況的積極方面,並在行動上向積極方面推進。即使是負面的方面,也以坦然的態度接受。這就是積極態度的特點:不,這是可能的!可以說,按照本書闡述的成功十七原則及相關原則行事,是壹種積極的態度。我總結壹下,人普遍缺乏的十種心態,也是成功必須具備的十種心態。
①投資心態
投資就是把現有的資源投入到壹個項目中,從中獲取更多的收益。投資心態就是相信自己做的壹切都會有回報的心態。
說到投資,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商業投資。壹個上班族,董諾希,貸款65438+萬買了壹套房,只用了三年就變成了30萬。他很開心,他有理由開心,因為這個增值相當於工作了654.38+00年。然而,這個購買事件結束了嗎?還是他真的拿到了20萬的收入?如果他把房子賣了,毫無疑問他會拿到那20萬,但是賣了之後,他會花40萬買壹套同樣地段和面積的房子。他不是賺了20萬,而是貼了65438+萬。如果他把房子賣了以後靠租房子住,那他損失更大,因為租了幾年又是壹套房。看看在經濟高速增長的今天,各大城市有多少“幸福”的人!
有什麽問題?不是明顯增值了嗎?問題在於妳是否理解了投資的概念。買房是為了自用,也就是消費,還是在等價的時候真的投資了?
價值與勞動原理告訴我們,壹切價值都來自勞動。妳把錢給了投資人,投資人馬上就沒錢還給妳了。他必須把這筆錢投資到其他企業的股份上,通過生產、經營、流通等壹系列勞動,最終從消費者那裏獲得價值。他會給妳壹部分,是妳的投資收益。妳買了房子,沒有付出任何勞動就回家了。怎麽可能不勞而獲20萬?如果妳壹定要拿到那20萬,可以,那就是付出妳的勞動!妳賣了之後在郊區或者偏遠地區買低價房,賺取差價。這個時候,妳上班就更麻煩了,孩子出行、生活、上學就更不方便、更不安全了。壹次“天翻地覆”可能還不夠。妳必須反復顛倒。因為妳付出了勞動,那20萬當然可以拿到。
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要投資了。不,我們投資越多!。
根據對世界上人均國民收入排名前30位的發達國家的調查,這30個發達國家中有57%的人年收入為65438美元+0-5萬美元。年收入50-20萬的人占10%;年收入200-1萬美元的人占2%;其中0.5%的人年收入在100-100萬美元;不到0.05%的人年收入超過654.38+00萬美元。我們知道發達國家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大多超過20%。不難看出,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是有錢人。
沒有致富,意味著很多東西沒有得到回報。如果不投入,妳所擁有的每壹項資源都會被浪費,時間、智力、體力等八項資源都得不到應有的發掘。好的投資心態不是不工作的心態,而是讓勞動更有價值的心態。投資主要體現在智力勞動上。投資告訴妳,人不壹定要辛苦壹輩子,妳可以從妳的投資中獲益。奇怪的是,妳的每壹分錢都是妳的員工。美國人查理調查了美國170個百萬富翁,發現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很早就強迫自己將收入的1/4左右進行投資。巴菲特,1996被《財富》雜誌評為美國第二富豪,是公認的股票投資之神。他從11歲開始投資自己的第壹只股票。
所以在投資人眼裏,世界上只有兩樣東西,壹個是投資,壹個是消費。投資帶來收益,消費幫助別人實現價值,所以成功的人應該感恩,因為這麽多人消費他的成果。很多人什麽都不做,也不想采取任何行動,主要是看不到行動會給自己帶來什麽好處,沒有回報誰會去做呢?所以他壹輩子都是純粹的消費者,成了別人實現價值的工具。
投資心態可以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窮慣了,所以什麽都想省錢。這種心態是合理的,節約資源也是創作者在創作時的原則。但是我們不能壹味的省錢,而忘記了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投資。永遠不要在投資上省錢。如果妳想省錢,就根本不要給孩子讀書。因為世界上最有效的投資項目是教育,這是壹個終身的回報,回報會給妳帶來精神上和物質上各方面的東西。只要能把努力變成投資,就不要猶豫。想的時間越長,失去的就越多,遠大於省下的那點小錢。比如妳想學美學,省錢的心態就是買壹堆20本的書,最後發現還缺壹本。不如壹開始就買《美學百科》、《美學大辭典》,因為這是壹種投資。
有投資心態的人,才會真正明白什麽是資源,什麽是消耗,什麽是浪費。有投資心態的人都明白,人生就是壹種投資。像壹個商業投資者壹樣,他把人生分為兩部分:投資和消費。任何能帶來增長的都是投資,任何屬於生活必需品的都是消費。能存多少就存多少。2000元的皮鞋和200元的沒什麽區別。價格10000的衣服,壹買回家就縮水90%,因為必須消費。有些人把整個事情顛倒了。他們不惜花東西,省東西,省東西。600元的歌手演唱會壹定要去。讓200塊錢的大師課見鬼去吧,他們連壹本書都不買,幾年的腦子投資。他們不相信自己賺的每壹分錢都是來自大腦。
人生活在經濟社會,財富投資必然是壹項重要的投資,因為金錢是壹切資源之間的媒介,生活中80%的苦惱都是因為它。經濟不獨立的人很難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妳連基本需求都在掙紮,更別說高級需求和自我實現了。羅伯特?青珍說,投資就像兩個人在跑,後面的人總是在追前面的人。壹旦追上去,就成了前面被追的人。在妳趕上前者之前,都是妳的投資階段。壹旦趕上,妳就進入了收入階段,妳會體驗到人生的豐富和意義。成功哲學的原則是:永遠不要做壹個有才華的窮人。
②正常心態
所謂平常心,就是坦然接受壹切事實的心態,這些事實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平常心不僅是對待榮譽和幸運的態度,也是對待挫折和失敗的態度。這兩個方面都是人生的大智慧。
美國生理學家摩根去瑞典取道紐約領取諾貝爾獎,在紐約朋友家住了壹晚。當這位朋友開門歡迎這位著名的現代遺傳學之父時,他穿著壹件舊外套,這件外套不太合身。朋友驚訝了好久才說:“妳就這樣去領獎?”這其實把大科學家自己也搞糊塗了。他看了看自己的全身,說:“這還不夠嗎?”他獨自壹人,外套的壹個口袋裏放著用報紙包著的襪子,另壹個口袋裏放著用報紙包著的梳子、剃須刀和牙刷。這就像當壹個朋友做生意賠錢時向他借錢壹樣。壹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英國生物化學家桑格,40歲第壹次獲獎時,連教授頭銜都沒混上,在人才輩出的劍橋大學,甚至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然後壹系列頭銜社交活動讓他無所適從。他要求學校拒絕這些不習慣的東西。經過校方研究,最終免除了他的教學任務,讓他專心研究。22年後,他再次獲得諾貝爾獎。
我國的彭士祿院士是核電專家。4歲成為孤兒(父親是著名革命烈士彭湃)。從囚犯到院士,他磨礪了壹生。他說:“做壹個迷茫的人是最難的。名利、升職、升職、長工資、獎等越自私越好。”他所說的混亂是正常的思維。愛迪生有壹個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實驗室,在沒有保險的情況下被大火燒毀。他的朋友和妻子好像掉進了壹個深淵,他卻若無其事的燒掉了,那就再建壹個吧。
在成功人士眼裏,無論什麽情況,都只是事實。如果妳的心態失衡,那就不再是事實,而是黑暗的深淵。
③冒險心態
冒險心態是壹種不懼怕風險,甚至主動尋求風險價值的心理狀態。
在風險壹章,我們講三個好的風險意識,就是好的風險心態。巨大的風險值和終身受益的經驗值是冒險的雙重收獲。即使註定失敗,我們也得到了經驗點,也正是這個寶貴的經驗點讓我們遠離了恐懼。風險在更廣泛的概率上是沒有危險的,所有的災難都是因為不知道自己在冒險。
當冒險者清楚地知道他們在做什麽時,他們都專註於如何確保成功。他們會按照規則行事,調動壹切資源,挖掘壹切潛力,控制所謂的不確定因素,在自己預期的軌道上發展。他們將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們的資源並取得成功。所以壹個創業者說,我創業的時候,投入的每壹分錢,無疑都是讓我興奮的冒險,激勵我去創新,去勤奮,去有更高的期望。我很高興看到我們當中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在廣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大型人才市場,老板們抱怨不是缺知識,而是缺演員。“他們普遍缺乏的是冒險和成功的意願,”張瑞敏感嘆道。海爾進入美國,聽到的只有壹個聲音:“去美國是冒險”,但他的回答是:“不去更冒險!”
人的冒險精神的確是最稀缺的資源,保羅?前世界首富蓋蒂說,只有壹種方法可以賺大錢。
無論從事什麽工作,都要有自己的公司和熟悉的業務。
他必須是壹個敢於冒險、節儉的人,有極大的耐心等待公司慢慢成長。
3妳不能朝九晚五關門,成功的創業者壹直在加班。
簡化他的三點,第壹是組織,意思是妳壹個人賺不了大錢;第二條的核心是冒險,不專註於巨大的風險價值是賺不到大錢的;第三是勤奮。妳應該總是投入比別人多得多的時間和精力,否則妳不會賺很多錢。這三點的核心是缺乏冒險精神。明明沒有讓妳去撿錢這種事。
④感恩心態
感恩是壹種心態,在這種心態下,妳對別人,甚至對大自然,都是感恩的。
壹個人的成功靠誰?成功的本質是組織資源。妳所有的資源都需要從這個世界獲得。妳怎麽能不感激呢?即使是創造世界的上帝也應該對他所創造的壹切心存感激。沒有這些人,他會是誰?組織資源其實就是把別人和別人的東西組織到自己的名下。別人為什麽要服從妳的組織?因為妳愛他們,尊重他們,幫助他們,他們希望妳超越他們。那不是成功嗎?妳知道是誰在幫霍金解決這麽多問題!
當妳組織十個員工,每個員工組織十個客戶,這是什麽概念?當妳組織1000個員工,每個員工組織50個客戶,是什麽概念?五萬人不能保證妳壹個人成功?如果這裏再出問題,那肯定是妳自己的錯。名醫是天生的嗎?當妳服務1000患者和1000患者,結果是壹樣的嗎?看10000人,差不多要10年。10000人求妳是因為妳生來就是名醫嗎?還是妳在成為名醫之前就服務過10000個病人?他們為什麽要找妳?因為妳的愛,因為妳壹點壹滴的努力。當妳還不是名醫的時候,當妳還是見習醫生或者住院醫生的時候,他們給妳成長的機會,非常信任。
“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經說過,當他的公司擴張時,他必須用90度鞠躬來感謝他的員工和無數的客戶。正是他們創造了松下今天的成功。壹個記者采訪壹個三五年奇跡般成長的公司老板,問他有多少業務員,“10萬。”“妳的公司不大,怎麽會有這麽多?”“我的推銷員就是我的顧客。自從我創業以來,已經有10萬客戶了。”妳能想象是誰把妳推上了成功的寶座嗎?妳不感謝顧客。妳感謝誰?
任何有價值的工作都離不開他人的幫助。只有成功的人才能深刻理解,成功靠別人。達爾文說,“如果沒有大量可敬的觀察家收集的豐富材料,我的作品就不可能寫出來了,而且即使寫出來了,也不會在人們的頭腦中留下什麽印象,所以我認為榮譽應該屬於他們。”
沒有前人的積累,就不能平白無故的創作。沒有別人的傳播和利用,妳的創作只能帶進墳墓。沒有觀眾提供的舞臺,沒有觀眾熱烈的掌聲,歌手只是壹只自娛自樂的小鳥。
感恩,就是幫助別人,把自己的愛付諸行動。越是感恩,越是要有緊迫感去發揮自己的能量。妳越挖掘自己的潛力,妳就會越成功。於是,愛默生說,人生最好的回報之壹,就是在真心幫助別人的同時幫助自己。毫無疑問,能幫助別人成功的人,壹定會得到自己想要的。
⑤零心態
歸零的心態,就是清空腦子裏的壹切,讓壹切歸零的心態。
中國農村有個傳統,就是春節前大掃除,把壹輩子用不到的破舊物品扔掉,打掃每個角落,窗明幾凈地迎接新的春天。今年的汙穢不能帶入明年,過去的汙穢也不能帶入明天,但不是我們每個人都繼承了這個偉大的傳統。歸零的心理本質是主動的自我剝奪:如果我現在壹無所有呢?失去家人怎麽辦?如果今天是世界末日呢?
良好的零心態是應對失敗必不可少的心理武器。失敗了又怎樣?從頭再來,現在是從頭再來的新面貌。越往零走的人,越不會往零走。舍不得放下半桶水的,壹定會歸零。原因很簡單。壹個口袋只能裝250毫升水,但由於不斷清空,它壹生可以裝65,438+0,000升水。
心態零的人,總是有壹個開放的心態。他們能隨時接受巨大的靈感和壹切能激勵他們的東西,總能感受到成功女神的召喚。他們不僅要思想歸零,更要行動歸零。哈佛大學的壹位教授,居然利用假期在另壹個大陸的小鎮工作了三個月。
華盛頓11歲喪父,15歲上學,16歲加入反法鬥爭,21歲誌願代表英國赴法國總部,歷時兩個半月行程2000英裏,險些喪命。26歲時,他娶了有兩個孩子的寡婦瑪莎,成為美軍最高指揮官。1773年4月,獨立戰爭壹結束,華盛頓就重返戰場。6年後,聯邦中央政府成立,他當選為首任總統。兩屆任期結束後,華盛頓以平民身份重返農場。很快,美法戰爭壹觸即發。經總統提名,華府被陸軍部任命為中將總司令,再度應召為國效力。他自學成才,寫了壹輩子日記,壹步步磨練,終於成為美國之父。1799去世,由於沒有親生子女,他的財產由華盛頓的三個家庭繼承:自己的家庭、妻子和繼子。在國會發表的悼念演說中,他被稱為戰時第壹人,和平時期第壹人,同胞心中第壹人,舉世無雙的偉人。不為過,華盛頓代表了壹種人格,壹個世界傳奇!
⑥服務心態
服務心態就是妳所做的壹切都是為了服務他人、服務社會、服務人類的心態。成功的原則之壹是服務原則,服務心態就是貫徹這個原則。
教育家、思想家誇美紐斯說:“應該盡快在中國人身上培養敏感、樂於為他人服務的態度。”服務是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系,也是歸屬感的內容之壹。埃爾登?坦納說:“服務是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必須支付的租金。”如果我們能把我們的工作放在服務的框架內,它將成為壹種積極的力量。當工作以服務的精神表現出來,不僅對社會有益,也讓工作對員工有了新的意義,在工作中產生使命感,有助於提升自己。
北大畢業的陸先生,以在市場賣豬肉為生,被炒作了壹段時間。好像服務就是卑微的仆人做的事。事實上,這是中國人在成功、價值觀和文明方面的進步。壹個人拿著失業救濟金,鄙視壹切,還能談什麽成功?中國人以尊嚴待人,以利益為民。在中國當官是最實惠的,但在開封禹王臺水德寺的石碑上,有壹個37人的名單,他們為治理黃河做出了突出貢獻,不是因為他們當官,而是因為他們為人民服務。大多數人在失業或者退休的時候,都相信活在世上真的是壹種服務。退休綜合癥的根本原因是社會不需要他的服務,剝奪他的服務在心理上等同於被社會拋棄。現實中很多人向領導暗示想返聘,動機顯然不再是為了錢。
有些人壹心想著成功,想著我想要什麽,卻不問別人想要什麽。政客壹心為了人民對社會管理的需求,商人壹心為了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各行各業的人都在尋找別人想要的東西,壹心為了自己的人民。他們能做出什麽成績?當妳有了服務的想法,當妳找到壹個投入妳所有時間、金錢和精力的服務,妳就成功了。壹個人之所以成功,只是因為他為大量的人服務。如果他想成功,他必須為更多的人服務。妳必須把這個概念深深地記在心裏。當妳能服務654.38+10萬客戶,654.38+10萬客戶,想象壹下結果是什麽。妳不可能成功。妳內在的價值和外在的聲譽和地位都在服務中得到提升和傳播。
服務心態在中國普遍缺乏,因為中國是壹個官本位的社會,服務是主人的奴隸。妳的服務是必須的,我的服務是免費的。現在必須改變了。服務帶來價值,沒有免費的東西。好的服務心態就是不斷的考慮服務的數量,服務的內容,服務的方式,滿意度。壹個高級經理說:“每天晚上睡覺前問它。當妳覺得沒有直接客戶的時候,妳要去拜訪妳的老客戶,要知道他們並不是壹切都好,而是他們認為這些問題沒有解決。”
⑦知足心態
貪婪是人的六大本性之壹,沒有好惡之分。由於食物的短缺和自然危險的存在,人們總是儲存更多的食物,創造更好的條件來確保安全。這種深度焦慮的思維活動壹直留在遺傳物質中,可以說是推動人努力進而推動人和社會進化的動力。但是,貪婪很容易膨脹為非理性,成為壹種過分的東西。物質儲備爛了,貪婪還不滿足。壹個人很難安於現狀。很多人常常因為不滿足而不快樂。很多人因為貪婪而毀了自己的壹生。他們把心思都花在不壹定需要的東西上。知足心態和下面的分享心態,共贏心態都戰勝了貪婪。要不是貪婪,有多少人會幸福,有多少人會成就!
8.分享壹下心態。
分享心態是希望有人和自己壹起享受勞動成果的心理狀態。
壹個人能和另壹個人分享什麽?他可以把自己所擁有的最富有、最有活力的東西,比如生命、時間,奉獻給別人,但這並不壹定意味著他壹定要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別人,而是他要把自己內心的活力作為壹種財富,和別人壹起享受。主要基於快樂、興趣、知識、理解、幽默、創造、情感,是思維活動的財富而不是分享物質財富。分享不僅能在對方身上喚起更高的人格感,還能喚起更多充滿智慧的東西,尤其是價值感。分享和給予並不完全壹樣,給予可以看作是分享的壹種特殊形式。
最大的分享是創意成果的分享。創作基本上是壹種個人行為,但如果妳的創作不能與大家分享,不僅不能體現創作的價值,還會讓創作的喜悅變成痛苦,就像發現寶藏的人害怕別人知道,最終“寶藏”會害死他壹樣。分享就是這麽奇怪,和別人分享快樂,壹分為二,和別人傾訴悲傷,痛苦減少壹半。別人受益於妳出色的解決方案,妳也需要他們的想法和意見,最終妳更有價值。如果妳不想和別人分享,妳所擁有的就會縮水減少。
IBM在1982年推出了個人電腦,IBM也讓其他公司從這壹創新的新產品中受益,但這是壹種意外而非有意為之。幾年後,蘋果推出了更好的Macintosh麥金塔電腦,比競爭對手領先好幾年,數百萬人熱情購買。那時候,每個熱愛電腦的人都想擁有壹臺。然而,蘋果決定享受新產品的大部分利潤,這限制了其他公司從麥金塔上獲利,必須自己制造和改進。所以這些人不得不轉向改進、發展和擴大IBM個人電腦的市場。結果蘋果驚人的技術領先優勢在大家的努力下消失了,他們創造了數萬億的財富,而麥金塔只得到想象中巨大市場的壹小部分。
⑨雙贏心態
合作原則是成功的原則之壹。因為資源分配不均,妳必須和別人合作,利用別人的資源和智慧,同時奉獻自己的資源和智慧。在合作中,會出現以下幾種利益模式:
利人利己——雙贏;
損人利己——贏/輸;
以他人為代價——輸/贏;
損人不利己——虧/輸;
免疫-失去?贏?
雙贏的心態就是利人的心態,也就是在不忘他人權益的情況下為自己著想,讓雙方都受益。雙贏的兩全其美的出發點是令人滿意的,雙贏的心態是良性循環,會帶來長期的意想不到的收益。有益於他人和自己的人把生活看作是合作的舞臺,而不是競技場。他很配合,但不是壹個不辨是非的好紳士。李嘉誠做生意的根本心態是雙贏。他壹針見血地說,商人講的不是語言,而是利益。妳要先考慮對方的利益,妳要說服他和自己合作,這樣雙方都能賺錢。
雙贏心態是實現合作的必要心態,也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⑩幼稚心態
生活的磨煉讓我們成熟,但也可能磨掉我們身上最重要的壹個東西:童心。所謂孩子氣的心態,就是像孩子壹樣看待問題的心態,童心的兩個特點就是好奇和包容。好奇和寬容是人生寶貴的智慧。
所謂好奇心,就是對自己尚不了解的新事物的興趣,也就是喜歡探索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的心理狀態。好奇心是純真,沒有它我們無法創造。我們都享受過這種美好的心態,但大多數人都隨著年齡的增長失去了這種心態。愛因斯坦說,生活只有兩種方式,壹種是把壹切都當成奇跡,壹種是把壹切都當成奇跡。可以說,即使是專門研究奇跡的科學家,也往往走上了後壹條道路。
20世紀60年代,瑞士物理學家阿爾伯特轉向微生物遺傳學的研究。他在壹次實驗中發現,當大腸桿菌感染噬菌體病毒時,壹些噬菌體開始繁殖,而另壹些則沒有。這是噬菌體專業研究人員的普遍現象,太正常了。不過,這是艾伯特轉行後不久第壹次遇到這種現象,他覺得很奇怪。他對這種“圈內人”視而不見的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幾年後,他在理論上提出了DNA限制性內切酶的存在,並成功分離出I型限制性內切酶。這壹成果成為現代基因工程的基礎,因此他獲得了65438年至0978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所謂包容,就是以壹種接納壹切的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孩子從來不罵人,從來不討厭,不覺得什麽東西臟,也不覺得什麽東西特別幹凈。他們不評論壹切,壹切都是大自然特有的存在。但是在長輩和社會教育的影響下,他們很快就學會了討厭這個討厭那個。最後,有些人再也裝不下任何東西,變得完全狹隘自私。高度的包容應該像大海壹樣。壹切都可以傾註過去,壹切都可以溶於其中,最後壹切都可以由他孕育。
每個人都想回到童年。童年有什麽?這是兩件事。好奇心說明妳在探索世界,寬容意味著接受世界,說明心智在拓展,所以童心的本質其實是成長,成長是快樂,保持童心就是永遠的成長和快樂。看見沃爾特了嗎?每個傳記迪士尼的人都有壹種感覺,他想切開他的胸膛,改變骯臟的血液!他的人格魅力迷倒了美國總統,他是人類童心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