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就業力的國內對就業力的研究成果與定義

就業力的國內對就業力的研究成果與定義

自2007年3月份開始,山東省政府委托山東經濟學院和山東社科院聯合開展山東省人才供需預測研究。作為該課題最新階段性成果的《 2009年山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研究》(下稱《就業力研究》), 12月27日新鮮出爐。《就業力研究》提出,從根本上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必須把大學生就業政策的目標從提高“就業率”轉向提升“就業力”,將過去畢業之際的就業指導與供需見面政策,向前推進到高等教育過程中,建立以培養大學生就業力為核心,政府、高校、用人單位緊密配合、整體推動的就業政策體系。 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610萬,山東省內有高校畢業生43.6萬人,加上省外高校山東生源畢業生回魯及往年未就業畢業生,省內求職高校畢業生首次突破60萬人。因此,有人將大學生就業難的直接原因歸結為高校擴招導致大學生數量激增。但山東省人才供需預測研究課題組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當前就業市場明顯呈現出結構性就業難的特點,調查顯示,88.51%的大學生以大中型城市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為就業首選目標,而相對貧困地區和壹些中小企業卻很難招到適用人才。因此,課題組認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於大學生數量過多,而在於沒有形成高等教育質量提升與產業優化升級的良性互動發展機制,壹方面以低端制造為主的產業結構嚴重制約了大學生就業崗位的創造;另壹方面高等教育的培養質量也無法滿足產業優化升級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解決這壹問題的關鍵在於提升大學生的就業力,這也是促進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社會人才需求對接的突破口。 就業力是指個人在經過學習過程後,能夠具備獲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課題組主要負責人、山東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張體勤解釋,與就業率是數量概念、註重通過引導就業意向和拓寬求職渠道提高大學生就業數量不同,就業力這壹質量概念並非只註重短期就業數量,而是重視大學生的競爭力。

課題組通過訪談、問卷等樣本調查和實證研究方法,分別對大學生畢業時達到的就業力水平和實際工作所要求的就業力進行了比較分析,顯示出畢業生具備的就業力總體水平低於用人單位實際工作的要求,且二者的差異具有顯著性。

分學科比較,不同學科畢業生就業力滿足用人單位實際工作要求的程度差距最大的為經濟學,其後依次為醫學、工學、管理學、理學、法學和文史哲類專業。

分學歷層次比較,普通專科畢業生的就業力與用人單位的實際要求差距最大,其後依次為普通本科、碩士和高職專科。這壹結果說明,普通本專科教育在就業力培養上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而高職教育由於其面向市場、貼近“實戰”的定位,在滿足用人單位需求方面已經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優勢。

就業力分項比較,實際工作要求較高而畢業生水平相對較低的前 10 項就業力分別是:談判能力、捕捉機遇能力、壓力承受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協調組織能力、主動性、時間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處理人際沖突能力。而這10項就業力基本屬於承擔較高層次工作所需要的人際溝通和實際操作能力,這正是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需求脫節的主要方面,也是當前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 通過調查分析,課題組得出結論:就業力不足是社會人才供給與需求之間最深層次的內在矛盾,是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癥結所在,提升大學生就業力是壹項緊迫而又長期的任務。

提升大學生就業力,需要多方攜手做好壹些開拓性工作。政府方面,首先,要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真正賦予高校自主核定辦學規模、制定招生方案、調節系科招生比例、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自主制定教學計劃等權利。其次,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建立大學就業力教育基金,鼓勵和引導高校改革教育教學模式。另外,政府要建立就業力信息平臺,為人才供需對接提供信息支持。

高校方面,要完善以就業力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讓所有學生都有充分機會利用大學教育發展其就業力。 實施重點包括推行通識教育與彈性學制,延緩專業分流,擴大學生職業發展選擇空間及對產業人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鼓勵教師在教學方法和課程內容中融入表達溝通、團隊合作、問題解決等核心就業力的培養。

企業方面,要加強與政府、高校的合作,更加積極地參與人才培養過程,更加主動地融入就業政策體系。 如全程參與學校課程體系制定,為學生提供實踐實習工作機會,把實習學生作為重要的人力資源儲備,納入企業整體人力資源戰略規劃,推行仿真化的職場體驗課程,把畢業生從“原材料”變成“備用件”。國內已經有些企業在這方面做探索性的研究,比如南富士職前培訓,他們的口號就是“系統培訓,提升就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