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常德勝的感人故事有哪些?

常德勝的感人故事有哪些?

常德盛22歲出任蔣巷大隊大隊長,繼而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面對的卻是地窮水惡,血吸蟲病肆虐,“十年九澇壹旱荒”的窮鄉村。可常德盛知道,要根治貧窮,富民強村,唯壹的出路是發展經濟。39年來,他堅持不懈地學習先進知識,不斷更新觀念,與時俱進,艱苦奮鬥,帶領全村村民發展經濟,從本地實際出發制訂發展規劃,壹步壹個腳印地朝著現代化目標邁進。\x0d\\x0d\ 20世紀60年代的蔣巷,河浜泥塘星羅棋布,茅草墳堆遍野,田塊零亂不平。常德盛喊出了“天不壹定能改,地壹定要換”的響亮口號,帶領全村村民開展了規模宏大的治水治土系統工程,靠壹根扁擔兩只筐,將1200畝低窪田填高了1米,建成了田成方、樹成行、渠成網、路寬敞的旱澇保收噸糧田。\x0d\\x0d\ 農業上去了,但致富村民的目標還沒有實現。九十年代中期,常德盛提出了“三業並舉,兩手齊抓,建設現代化新農村”的科學發展目標。在發展工業經濟的道路上,他摔過跟鬥,可沒有氣餒,在新產品壹時難以打開的情況下,發揚“千山萬水走,千言萬語說”的精神,既當指揮員,又當推銷員,壹年四季坐輛面包車,常常淩晨壹、二點鐘啟程,本省範圍內總是趕在對方上班前抵達。\x0d\\x0d\ 壹次常德盛在來回奔波途中,乘坐的面包車與壹輛摩托車相撞,結果壹只左眼撞癟,整口牙齒錯位,膝蓋骨骨折,當場昏厥過去,安排住在常熟第二人民醫院。消息傳出後,全村人湧到醫院前來看望,醫院的走廊擠得水泄不通。院長出來幹涉了,可勸阻說服都沒有用,後來村裏不得不動用高音喇叭叫喊,說“不要擁到醫院去看望常書記了,這樣會影響醫生治療,影響常書記康復!”這樣才使醫院擁擠的情況有所好轉。後來,常德盛的左眼視力壹直不能恢復,按照醫生囑咐,壹定要在半年後動手術,可他哪有閑工夫呢。直拖了壹年多,醫生上門,利用晚上時間動了手術。39年來,常德盛每年只在年初壹休息壹天。每天堅持早上6點半前到村上班。被人譽為“新時代的拼命三郎”。\x0d\\x0d\ 這幾年,常德盛註重工業企業的技改投入,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實施品牌戰略和誠信經營策略。自1995年起,蔣巷村每年投入技改資金在1000萬元,大力引進國內外先進設備,開發深度產品和外延產品,逐步形成了以C字型桁條、鋼柱等鋼結構為主導產品的20多種配套系列產品,走輕重鋼結構壹起上的發展路子,並在生產能力上迅速形成規模。與此同時,常盛集團走強強聯合之路,加盟江蘇金土木建築集團公司和上海市金屬結構協會。同時,用現代企業方法管理企業,實行誠信經營,目前已建成江蘇省輕質建材最大的生產基地之壹,常盛牌鋼結構產品被評為江蘇省著名商標和江蘇省名牌產品,並獲得上海鋼結構項目最高榮譽獎——金鋼獎,在社會上樹立起良好的聲譽。去年江蘇常盛集團公司銷售額達到6.7億元,今年有望突破10億元。\x0d\\x0d\ 當年窮困潦倒的蔣巷村,如今集體資產超過2億元,已建成產品輻射大江南北的工業園、果木蒼翠禽畜滿園的生態種養園、四季常綠形成規模的蔬菜園、別墅洋樓重叠的村民新家園和優質糧食生產基地,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邁入了全面發展的快車道,成為聞名遐邇的全國文明村和國家級農村現代化建設示範村,圓了常德盛這位村書記39年的富民強村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