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當代中國有哪些大眾文化流行現象

當代中國有哪些大眾文化流行現象

文化建設變成文化產業的建設勢不可擋。事實上,這不過是開端而已,遠不是終結。雖然壹些文化產業已經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但整體而言依然具有許多困難。對此姑且不論,就文化產業在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來看,中國和西方如美國相比還存在非常大的距離。但關鍵不是人們是否要堅持走文化產業的道路,而是人們如何走文化產業的道路。

目前的文化產業建設必須面對當前中國文化現狀的種種的問題。這主要表現為文化在不同方面的非均衡性發展。

首先是精英和大眾文化的差異。中國的文化精英在文化的消費方面無疑具有優越性。他們是大學教授、文學家、藝術家和其他文化專業人士,除了閱讀哲學、宗教和藝術等方面的書籍之外,還在各種不同的時間出入美術館、畫廊、劇院等。與此不同,壹般大眾也許主要是消磨在電視機前,為各種節目特別是流行的電視劇所吸引,當然也有可能到歌舞廳去唱歌和跳舞。精英和大眾文化的差異無疑是顯著的,正如傳統所說的是陽春白雪和下裏巴人的差別。但現在的問題是,精英文化缺 少對於大眾文化的引導,相反,大眾文化往往借助於流行文化構成了對於精英文化的沖擊。

其次是城市和鄉村文化的距離。因為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的特征異常突出,所以在文化方面的差距特別觸目驚心。城市的發展日益趨向現代化,但鄉村的建設比較而言是落後的,甚至是停滯不前的。當城裏人借助各種現代的技術如有線電視、互聯網和各種先進的文化設施享受各種文化產品的時候,鄉下人只能收看電視中的幾個節目。也許鄉土文化更多的是各種傳統的節慶,婚喪嫁娶,還有麻將和賭博等。壹個典型的城市和鄉村文化的距離的範例是超級女聲的比賽。當城市為此狂歡和癡迷的時候,鄉村對此卻極其冷淡和毫無興趣。

最後是中國和西方文化的矛盾。當代的中國已經不再是壹個對世界封閉的國家,而是面向世界,以主動的姿態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這也導致中國當代的文化不僅保持了中華民族自身的,而且包容了世界的,其中主要是西方的。於是我們看到兩種情形,壹方面是儒家文化的復興,如讀經、尊孔和辦國學院,另壹方面則是基督教文化和現代西方文化的引進,如最突出的是在青年大學生中基督教神學的介紹和西方生活方式的接受。在壹定範圍內,西方文化比中國文化具有壹定的強勢。壹個極其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面對西方情人節的玫瑰、燭光、美酒和咖啡,中國富有浪漫、想象和詩意的七夕卻被人遺忘,而且即使被冠以中國情人節的美名,也激起不了那些癡男愛女的向望。

除上述所說的問題之外,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它們都是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和必須解決的。但這種文化產業的非均衡性或者是非和諧的發展還不是當代文化建設的根本性問題。最根本性的問題在於文化本性受到了傷害。必須承認,文化的產業化從行政控制中解放出來,甚至從某種狹隘的政策、政治、意識形態中解放出來,是壹個歷史性的進步。但文化產業的發展自身卻具有壹個致命的危險,即文化在產業化、商業化和市場化的時候,逐漸喪失文化自身的本性。在市場經濟的遊戲中,對於當代中國文化構成威脅的因素有三個:虛無主義、技術主義和享樂主義。它們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三種文化。

第壹,虛無主義的文化。虛無主義主要否認人生和世界意義,也就是基礎、目的和價值等。在當代中國文化中,傳統的價值也就是儒家所主張的價值已經不再具有規定性,它至多只是壹個文化遺產和遺跡。如傳統的春節不僅是家人的團圓,而且也是對於天地的膜拜和對於祖宗的追思,但現在的春節卻完全改變了其本性。在饑餓的歲月裏,它是飽餐的時機,但在溫飽的年代裏,它幾乎只是壹個例行公式。人們不敬畏天地,但未必就崇拜上帝。如在西方的聖誕節,人們到教堂去贊美上帝,在家裏和親人相聚。但在中國的聖誕節,人們往往和朋友們狂歡。既不是天地,也不是上帝,而是各種體育和娛樂明星成為了我們時代的偶像。他們並不代表某種最高的原則,而是因為他們在某個領域裏第壹,是名人。但最具時代特征的是各種類型的造星運動,它將壹個非英雄變成英雄,如芙蓉姐姐。這些人物幾乎沒有任何意義,甚至可以說,他們就是虛無主義的明星。

第二、技術主義的文化。當代的各種文化只要它試圖進入市場的話,那麽它們都必須借助於技術,最主要是傳媒技術、信息技術。例如廣告就是極端情形。壹種文化產品已經被技術處理過了,而廣告對於這樣壹個技術化的文化產品還要進行再度技術處理。就技術方面而言,當代文化不同於傳統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虛擬化。壹個虛擬的文化產品所呈現的特性為:假的如同真的。因此人們生活在虛擬的世界裏如同生活在現實世界裏壹樣。但這容易混淆現實和虛擬的界限,現在已經成為壹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的網絡依賴癥就是如此。正如人們依賴酒精和毒品所制造的麻醉和幻覺壹樣,網絡依賴癥就是對於虛擬世界的依賴。它無非表明,人被技術化了,人被技術所制造的虛擬世界所控制了。

第三,享樂主義的文化。當文化成為產品的時候,它就要提供給人消費。所謂消費就是滿足人的欲望。人有各種欲望,有身體的,有社會的,還有精神的。但身體感官欲望的滿足,亦即享樂,成為了消費最直接的形態。因此壹些文化產品便直接或間接地將享樂主義作為自己的原則。於是不僅所謂的娛樂文化,而且壹般的文化也奉行這樣的口號:娛樂至上,娛樂至死。更有甚者,有的文化產品為了刺激人們的欲望,誨淫誨盜,宣傳色情和暴力。這種文化就不是壹般的享樂主義了,而是假醜惡,是走向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