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1853-1926),江蘇南通人。壹代壹代種田讀書。五兄弟,排行第四。他年輕時聰明好學,3歲開悟,4歲入學,5歲背了幾千字,卻沒有半點虛假。從1874開始,他致力於孫雲金(時任通州知府)和吳長慶(淮軍將領)的幕布。作為吳的主要幕僚,參與軍事事務、重大決策和軍事行動,深得吳賞識。1885年去北京參加順天農村考試,高中排名第二。1894又中了頭獎。甲午中日戰爭成為他人生的分水嶺,深重的民族危機最終促使他毅然放棄傳統的為官之道。鑒於國弱民窮的現實,張謇提出了“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的口號,並沖破阻力在家鄉從事教育和實業。1895以來,在南通創辦了盛達紡織公司、墾牧公司、通州師範學院、南通博物館等工業、教育、文化、科普事業。他利用沿海鹽荒,成立了鹽墾公司,推廣棉花種植,開全國之先。南通師範學校、通州女子師範學校、南通博物館等。,先定全國趨勢。他提高南通專門學校的學習水平,擴建校舍,添置教學設備,並入南通大學。他欣然接受西方文明,大量使用外國人才,但反對簡單地“嫁接”外國教育方法。而是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主張嚴格教育。他認為:“師從嚴明,中外同軌。如果不是,那就沒什麽可教的,也沒什麽可學的。.....所有的教學方法都應該是嚴格的。學之道在於靜,害群之馬,必往無容。”為移風易俗,繁榮地方戲劇,1919年,他邀請著名導演、劇作家歐陽予倩創辦了壹所培養戲劇人才的學校——宮鈴社,並建了壹所較為庸俗的劇場。劇院內壹些文明規定的執行情況,如觀眾按號入座,不亂扔垃圾,不大聲喧嘩等。,確實起到了移風易俗的積極作用。此外,他還在君山設立了氣象臺,“壹方面是預報防農之所,另壹方面是農科學生練習氣候之所。”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張謇的盛達企業制度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據統計,到1923,其資本總額達到3448萬余元,是當年沈心、毛鑫、福新企業系統資本總額的3.5倍多。此後,受內外因素等多種因素影響,南通工業走向衰落。但張謇直接發起並推動了南通的現代化,為全國樹立了典範。
胡適這樣評價張謇:“張即之先生是中國近代史上壹位偉大的失敗英雄,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他獨立開辟了無數條新路,30年當先鋒,養活了數萬人,造福了壹方,影響了全國。丁文江在張健的追悼會上指出:幾年前我在美國的時候,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去世後,所有反對的人都得到贊揚。今天張先生壹死,平日不贊成他的人,都會齊聲致敬。”張謇在民國時期有很高的聲望,這與他在中國實業、教育方面的突出成就是分不開的。直到20世紀50年代,在與黃炎培、陳叔同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談及發展民族工業時,毛主席才說,”...(中國)有最早的民族輕工業,所以別忘了南通的張謇”。當代學者張開元先生也指出:“在中國近代史上,我們很難再找到壹個人,在另壹個縣幹了這麽多事,產生了這麽深遠的影響。”由於張謇在南通的特殊地位,他的名字壹直與南通緊密聯系在壹起。
參考資料:
/u/4a 89 ed 16010005 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