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頭號玩家 演講稿 800字左右

頭號玩家 演講稿 800字左右

《頭號玩家》觀後感1

來勢洶洶的電影《頭號玩家》,讓我壹度懷疑是商家在炒作,但是當我買票觀看過後,就覺得票有所值,下面就來談壹談我的《頭號玩家》觀後感吧。

首先就場景來說,除了《阿凡達》外,《頭號玩家》的電影場面可以說是我看過電影裏最棒的了,故事的梗概就是在2045年,現實世界在經歷大蕭條後衰退破敗,人們沈溺在虛擬的遊戲世界裏尋求慰藉。而起中有壹個遊戲的創始者去世了,他放出了壹個“讓所有用戶尋找彩蛋”的視頻,找到遊戲中的三個彩蛋便能獲得他價值5000億美元遺產,從而引出電影的整個情節

可以說整部電影有別樣的情懷在裏面,當我看見Halliday葬禮上所有的殯葬物品被做成了“星際迷航”的logo,當我看到《周末夜狂熱》的迪斯科舞池,當我看見庫布裏克《閃靈》裏奔湧的血漿與237房間,當我發現男主的座駕是《回到未來》裏的跑車,當我看到虛擬男主為隱蔽身份而扮成“超人克拉克”並順帶調侃壹下,我忍不住狂喜驚叫!當然更別說小醜與小醜女,機械戰警,夜翼,高達,忍者神龜,異形,甚至還有HelloKitty 。當然我知道的彩蛋只是冰山壹角,而真正服務本片的並不僅是令人心生雀躍的情懷彩蛋,而是同樣上乘的影片質量。

斯皮爾伯格不愧是著名導演,他並未像其他遊戲漫改類電影簡單推進故事線,而且巧妙的導入簡單的推理與陰謀的沖突,伶俐的鏡頭,配合驚人的視效,把故事變得妙趣橫生,最終把死宅們的感動推向高潮。

這是壹部當代流行文化編年史,承載著大家的青春與愛,斯皮爾伯格把他那純真不變的心投向電,放置在如此時代感的作品中。作為壹位光影特效造夢的師祖,71歲的老牌導演,以如此青春爛漫,技術藝術的魄力拍出充滿現代氣息的電影,不禁感嘆“有電影,真好”。

《頭號玩家》觀後感2

本文並不是不愛看科幻片,主要是近些年的科幻片除了大場面、大明星、大制作,故事結構和內涵幾乎是壹個模子刻出來的,聽朋友說這部《頭號玩家》很不錯,於是愚人節來到電影院看了壹下,下面就談壹下個人的觀後感吧。

首先這部電影的時間定位就非常的獨特,也就是27年之後,距離我們很近,而且故事也十分的“熱門”是關於VR的,其實像這類片子,我並不感冒,然而《頭號玩家》給了我不壹樣的感受。這部片子從思想上就很科幻,內容也非常的深刻,所以讓人有壹種看不夠的感覺。

直作為壹個普通觀眾我把它的核心內容定義為“初心、友情和愛”,聽起來也許有點老套,但是看完電影以後我的直觀感受是這部電影劇情毫不拖沓,並且代入感非常強。所以我認為這壹部讓我從頭緊張到尾,仿佛置身2045年壹刻都不掉線的電影完全可以彌補它在內核方面的不足。如果再加上對大師的崇拜、對遊戲的熱愛、對劇中彩蛋帶起來的情懷,給電影五顆星我完全贊成。

最後說壹個點吧,觀影之前我對這部電影從導演到演員壹無所知,就是非常盲從的典型了。沒有看任何關於彩蛋和鋪梗的介紹和匯總,導致有些地方不能很好地產生***鳴,但是從另壹個方面說來也讓我不帶任何濾鏡的客觀的去看這部電影。

電影結尾Halliday在離開房間時對男主說“謝謝妳玩我的遊戲”,老實說當時這個點我真的沒有很好的理解到,我單純的以為這純粹是為了刻意強調主題。在回家路上,我重新惡補了關註這部電影和導演臺前幕後的故事,我的反射弧終於傳遞出了感動訊號。

電影中的Halliday不就是導演本人嗎?他對男主角說的那句話,仿佛就是導演在對著觀眾說:“謝謝妳們來看我的電影”,電影名字“頭號玩家”不是也在感謝那些壹直以來對追隨他的“頭號影迷”嗎?回味起來,我才意識到導演用如何壹種高級的方式致敬了他最鐘愛的事業。喜歡不是喊口號,也不需要壹遍又壹遍的強調。即使是對斯皮爾伯格毫不了解的我,也被他傳遞出的“初心不改”所打動。

作為偽影迷,我需要惡補壹下斯皮爾伯格的其他作品,因為這部片子裏的許多彩蛋都是其他影片裏的,在看的過程中,有壹些沒有產生***鳴,這不是影片的原因,而是本人才疏學淺,建議大家看之前,有空看壹下斯皮爾伯格的其他作品,然後再看,保證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頭號玩家》觀後感3

《頭號玩家》裏面出現的遊戲角色和經典遊戲,都是《頭號玩家》給玩家們最浪漫的情書,我是真的有被這些煽情到,看到男主角開著回到未來的車,隔空吧金幣吸進車裏我真的是笑成個250斤的胖子。這部電影讓每壹個喜歡電影、動漫、遊戲的人集體高潮,而那些對科幻世界、虛擬現實以及ACG不感冒的觀眾來說這部電影所帶來的爽點就很難像影迷、動漫迷和玩家那樣興奮。

只看劇情的話,確實中規中矩。電影講述中二少年X戰警鐳射眼在虛擬遊戲中拯救虛擬世界的故事,最後教科書般的收獲愛情和金錢走上人生巔峰。電影的最後強調虛擬的世界很精彩,但它僅僅是虛擬的,在我們陷入虛擬世界的同時,不要忽略這個令人煩惱重生的現實世界更需要勇氣去認真生活。現實中的朋友需要認真對待。所以看完電影壹定要和陪妳看電影的人壹起去吃個小龍蝦再拍個抖音

真是佩服斯皮爾伯格能把這麽多的版權搞定,無縫銜接到壹部電影裏。友情提示小白們就算妳找不到這些梗,也絲毫不影響對電影故事的理解,影片不挖坑不留梗,整部電影做到了現挖現埋,耐心解釋、不留後患。給觀眾壹場清晰完整的饕鬄視覺盛宴。

《頭號玩家》觀後感4

壹、對未來社會的精準預言

《勇敢者遊戲》壹樣背景是電子遊戲,但那部電影的魔幻故事,我們都知道不可能真正發生。

《頭號玩家》是目前已經存在的虛擬現實,玩家在遊戲的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中切換,讓觀眾更有代入感。

我從來不玩網絡遊戲,但我相信影片準確預示了未來社會的發展。霍金說過,“生命的意義不在外面某處,而是在我們腦海裏。” 拒絕承認自己在真實世界中的失敗,而把希望和喜悅寄托在創造虛擬世界中的成功,估計這樣的遊戲玩家會越來越多。

如果技術發展到人類將來大部分的活動都通過網絡才能實施、大部分感受都通過網絡即可獲得;如果技術發展到已經分不清虛擬和現實,就像索倫托以為自己已經下線,不知道自己其實還在遊戲中。那時,我們會不會把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投入到網絡中?現在我們越來越依賴手機似乎是個不太好的跡象。

二、強者只會跟強者聯合

成功者永遠需要結盟,只有強者才有資格結盟。由男主韋德·沃茲、女主薩曼莎·庫克和朋友們組成的正義聯盟,分列遊戲榜單上前五名。

弱者是壹盤散沙。就像片尾“疊樓區”的大批人群包圍著大反派索倫托,看似隊伍雄壯很有力量,其實只是烏合之眾。索倫托壹舉起手槍,人群就默默讓出壹條路,讓他可以繼續作惡。

李敖在《北京法源寺》裏寫:"在光天化日之下、在黑暗時代,他們在看我們流血。我們成功,他們會鼓掌參與;我們失敗,他們會袖手旁觀。我們來救他們,他們不能自救,如今又眼睜睜看著我們亦無以自救。”

三、角色安排的“政治正確”

由男、女主和朋友們組成的正義聯盟,不但考慮到性別、種族的平衡,還仔細選擇了國籍。他們在遊戲中角色的結局也很耐人尋味。

日本人(演員長得挺帥)變身高達與索倫托搏鬥,變身時間耗盡後沒有及時撤離,身軀縮小,被索倫托消滅,第壹個掛掉。這是寓意上世紀8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貌似強大,實則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美國黑人在打敗索倫托的戰鬥中立下大功,最後用身軀為韋德和周搭橋通過深淵,最終掉落滾燙的巖漿,第二個掛掉。感覺在西方人眼裏,他們骨子裏還是有種族歧視的,而且這種歧視非常微妙。

中國小男孩(因為影片裏名字叫“周”,故作此推測)跟隨男主壹同進入敵人大本營,跟男主壹同站在最後壹關面前。掛掉的原因是索倫托引爆了能滅絕整個星球的大殺器,與女主以及千千萬萬玩家壹同在遊戲中灰飛煙滅。是在映射中國雖然年輕,但前途不可限量?

男主韋德為什麽能獨自在遊戲中幸存?因為他得到壹枚“多壹條命”的硬幣。暗示美國是打不死的?

韋德得到這枚硬幣,不是因為運氣好,而是他超過1001次地訪問遊戲創始人哈利德的個人資料館,對哈利德的個人信息比管理員還熟悉。看了這部電影,還認為熟記知識點對學習沒有用麽?

另外,影片致敬了許多部電影,《蝙蝠俠》、《超人》、《回到未來》、《星球大戰》、《星際迷航》、《德古拉》、《公民凱恩》、《侏羅紀公園》、《金剛》、《終結者》、《格鬥之王》、《異形》、《閃靈》……看到眾多熟悉的角色先後出現,不禁會心壹笑。

總之,本片非常精彩,強烈推薦去電影院觀看,最好選擇IMAX的大廳,對3D效果有更好體驗。

《頭號玩家》觀後感5

頭號玩家的故事發生在不就的將來2045年,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已經支離破碎,破敗不堪的街道,汙水橫流的城市中,破敗不堪的殘垣斷壁。或許是對這個世界的絕望,所有的人都向內尋找內心的安寧,隨著VR技術的發展每個人都將自己投身到壹個虛擬的世界中。

正如現在和之前的很多遊戲壹樣,比如經久不衰的魔獸世界壹個宏偉而完善的世界體系,有著自己的規則,有宏偉的故事,奇幻的旅程,夢壹般的體驗。沒有了現實世界的束縛,每個人在另壹外壹個空間發揮著自己的功能和作用。

就像我們現在沈迷於遊戲當中,擺脫了空間和時間的束縛,時間就在此刻停滯,我們的思維和想法都在遊戲中投射,我們就是這個遊戲世界的壹員,和現實中的自己壹樣,壹個鮮活的個體。只不過這都畫面的投射,那些影像在我們的大腦中生根發芽。

或許《頭號玩家》最後的結局,會像《黑客帝國》中的虛擬世界壹樣,我們終究會被機器所控制,而機器人也不再遵守機器人三大定律(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說,機器人三部曲中提出),我們將在那個虛擬的世界中度過自己的壹生,那時我們早已分不清現實和虛擬。

本身我們的大腦就是分不清什麽是虛幻什麽現實,眼睛只是身體的壹個接收器,將幾百TB的信息傳遞給大腦,大腦再將信息處理簡化形成我們意識。即使沒有感官的接收器,我們也能夠想象和創造出壹個全新的世界。如果不是這樣怎麽能夠解釋那些偉大小說的奇妙構思呢。

夢是另外壹種解釋,在做夢時我們壹樣會有各種情緒的波動,就好像我們活在夢中,夢中的事物都是真實的,如果感到悲傷我們也會流淚,我們也會在夢中呼喊那個我們思念人的名字。

夢是壹個人最真實的表達,是現實中被壓抑和排斥的情緒的表達。

而這種表達必須是委婉而模糊,夢中的那些畫面都可能是我們現實的投影,比如妳如果在夢中夢到自己開車,那是因為妳在現實中承受了壓力,對妳的生活失去了某種掌控力,而開車是對這車的控制力,在夢中妳的需求被滿足。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如果妳在夢中夢到了某人,可能妳已經很久都沒有見過他了,現實中妳不會承認妳對他或她有任何的思念。可夢是最真實的表達。

回到《頭號玩家》,現實世界的殘酷和破敗,讓我們投身到虛擬的網絡VR世界中,正如我們現實的世界,每天面對的虛擬的網絡,電影中主角在耀眼的虛擬角色背後是壹個木訥的宅男和黑人大媽。回到現實中那個咯咯作響的床上,現實世界和虛擬是如此的脫節。

在虛擬世界中無所不能的遊戲玩家,在現實中可能是壹個瀕臨破產的流浪漢。在虛擬世界中的嬌喘的蘿莉在現實世界中是壹個摳腳大漢。現實世界的和虛擬世界的脫節,就像我們與夢境的脫離,哪個才是真實的自己。哪個世界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我們願意接受哪個世界規則?我們想要活在美妙無比的虛擬世界還是接受破敗不堪的世界?

《頭號玩家》是斯皮爾伯格對於過去的壹種懷舊,片中很多的畫面都是對過去的經典的致敬,而對於影片本身來說,對於未來想象並沒有那麽超前,片中開始很多人都帶著VR眼鏡站在跑步機上,而這些都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

我的感覺可能現在的作家導演不再像二十世紀的導演壹樣,對未來科技的發展的速度有壹個超現實的期望,所以被限制了想象。我更覺得《銀翼殺手2049》中的世界才是壹個更加突破的想象。現實中的人類和虛擬的人物產生了情感,而人類和機器人的邊界變得模糊,人類和人工智能的本質區別變得越來越小。我們改如何面對人工智能變成了最迫切的問題。

而《頭號玩家》只是人類的虛擬和現實的矛盾,我們認識世界的本質可能都是虛幻的,都是我們想象的,那麽真實和虛擬的邊界也就變得模糊,什麽真實?什麽虛擬?都將變成棘手的問題。哪壹個我才是真實的自己,哪壹個世界才是真實的?是夢還是現實?

現實和虛擬的亦真亦假不再是遙遠的未來我們所要擔心的問題,而是迫在眉睫,我們生活在這樣壹個從現實到虛擬的時代。電影的最後,我內心真的希望主角能夠按下那個關閉的按鈕,讓虛擬的世界結束,讓壹切回歸真實,讓所有人都面對冷冰冰的現實。但這樣好嗎?在面對苦難和痛苦時,人類不都是通過想象才得以度過艱難。現實和虛擬的矛盾終將是壹對永恒的矛盾。

《頭號玩家》觀後感6

截止目前,幾乎所有電影類自媒體大號都寫了推文,贊美之聲不絕於耳。不過任何電影都不是完美的,何況每個人觀影感受都不壹樣。下面就來說說我的感受。

昨晚去看了斯皮爾伯格的新片「頭號玩家」,酷炫的視覺加上IMAX加成,自己完全進入了電影的世界,不像其他科幻片太過於“科幻”,容易讓人感覺與現實的距離還很遠,看完「頭號玩家」後,更容易根據生活已有元素去聯象,Vive?Omni?社交?遊戲?更或者是整個現實生活的“虛擬加強版”只不過換了壹種“表達方式”

壹種讓人體驗更好方式,更容易讓人放棄思考的方式。

“表達方式”這個詞是前段時間準備ARVR分享時想出來的,當時分享結束語是說:“AR、VR只是想象力壹種表達方式,所以不要停止去想象”

人類的常見的表達方式,從文字、圖畫、照片、影像,壹開始只是單純的記錄,後來被很多創作者用來表達自己的想象力,包括未來AR、VR。

隨著“表達方式”的進步,讓人們更容易相信“眼見為實”,文字>圖畫>影像>融合>沈浸,人們越來越不用動腦子,只需要跟五官獲取到的信息本能的走就行,想象力慢慢被侵蝕,直到有壹天自己的所有“想象力”都被TA設計的透透的。

有時候覺得自己是個與生活下棋的人,在與生活下棋的過程中,自己其樂無窮,可是在未來的世界自己與生活下棋的整個過程,可能被TA設計出來的,整個下棋的過程讓自己陷入“無意識選擇狀態”

自己轉行的原因也跟無意識狀態有關,初期轉行選擇的表象是追隨“朝陽行業”,現在想想其實主要原因並不是行業朝陽夕陽,而是自己在當時工作環境下,容易陷入“無意識選擇狀態”,更容易讓自己放棄思考(指因為自己性格特點在當時環境下易走向這個方向)

有壹天我發現自己那種無意識的選擇,是可以被別人用“理性”來解釋,完全是壹種潛意識中“成本與收益”的計算(這裏的收益包含情感上收益)。TA利用“成本與收益”引導我壹步步做出自己的認為“對”的選擇,我與生活下棋方式完全可被設計,降低了自己的意識成本,讓自己根本停不下來,出於“對被設計的恐懼”與“對方法的好奇”才做出轉行的選擇。

高中時跟朋友聊:“科技進步就是讓每個人變懶,最好是動也不用動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滿足感”,現在想想如果有壹天發現自己很容易就得到自己想要的滿足感,真是壹件可怕的事。

《頭號玩家》觀後感7

電影《頭號玩家》,本不打算去看,以後也不想把列入觀影計劃的每部電影都上影院了,因為對於我這種淘票票頂級黑鉆選手,票價反倒比青銅、白銀等低級別的貴上許多,知道真相後的我眼淚掉下來,我十分反感。可昨晚豆瓣上壹看,《頭號玩家》的評分居然達到了逆天的9.2,這我就坐不住了,那必須得前往了,還哪管它貴不貴呢。

真是不虛此行啊。我昨晚喝了很多酒,但140分鐘時長的電影,我卻睜大了眼睛,連壹點倦意都沒有,自始至終沈浸在聲、光、電、配樂的絕色畫面感官享受中,甚至我認為這種感覺要比同是科幻電影的《銀翼殺手2049》、《攻殼機動隊》更加迷幻、更加沈醉。

因為影片情節設置十分獨特,它是利用VR(虛擬現實)與網絡遊戲巧妙銜接以及融合,來號召全世界網民進行的壹場網上奪寶奇兵的傳奇故事。

妳只要戴上VR眼鏡,就能直接進入虛擬世界,叫天天應,叫地地靈,無所不能,當然前提是妳得有錢。有錢,妳就能買強大裝備盡快升級,否則妳就得從壹枚壹名不文的小白打怪練起。這是多麽熟悉的場景,每壹個打過網絡遊戲(比如老年間的《征途》、比如現在的吃雞遊戲)的朋友,內心的小宇宙是不是隨著影片的進行而爆發了呢。

所以,編劇、導演這種手法極其老辣,他把影片與現實強力結合在壹起,讓每壹個觀影的人都能沈浸其中,並不時露出會心的微笑。這比單單展示VR要聰明得太多太多,這從《星際特工:千星之城》我們完全可以看出來。

不得不說,影片最後壹小段還是落入了俗套,並且反派拿槍打男主周圍群眾放行的橋段,還是不可信的。當然,這種瑕疵對於遊戲迷來說,已無關主旨。

《頭號玩家》觀後感8

曾經偶然知道這部電影,但自我感覺離上映好像還有很長壹段時間。今天偶爾聽到同事說最近沒有去電影院,想和小夥伴壹起去看電影。我心動了,再壹次發現了這部斯皮爾伯格的《頭號玩家》,便微信約了朋友壹起去享受。

我看了這部電影,心潮澎湃。現在的我很少有這種心情,也許是因為電影看的多,小說讀的多,有點審美疲勞,又或者是因為我生活得如同行屍走肉,沒有熱情。

我自認是個偽宅男,雖然我玩遊戲玩得少,還很菜,但這部電影深深地吸引著我。主人公遊戲技術高超,在遊戲裏碰到了朋友,遇到了愛情,獲得了財富,實現了夢想,拯救了遊戲世界。那是我夢寐以求的。

我是個普通的老百姓,智商情商都不高,沒有錢,沒有女友,比較自卑,朋友也少,還喜歡逃避現實。看電影、小說、電視劇,是我逃避的方法。

可惜,在虛擬世界裏遨遊並不能解決問題。我壹直不是很願意面對現實,因為失敗,因為殘酷,因為疼痛,因為求不得,因為其他很多東西。可是就像電影所提到的那樣,現實才是真的。

電影視覺效果很漂亮,讓我眼花繚亂,展現的虛擬世界正如我想要的那個,好想去“綠洲”裏享受壹下。但願在我的有生之年,自己可以遇到那個虛擬盛行的時代。故事情節也很精彩,劇本寫的很好,親情,愛情,友情,熱血,勇敢,中二,成功,各種元素充斥其中。

我真的很喜歡《頭號玩家》,厚著臉皮向大家推薦壹下。

《頭號玩家》觀後感9

截止到目前,《頭號玩家》豆瓣的評分是9.2分。

上次看首映,還是兩年前的《魔獸》,那片子雖然也就及格線上下徘徊,但我記得壹開始豆瓣評分也有八點幾。

就敘事性來看,這部電影不像斯皮爾伯格從前的手法,節奏略亂,對普通觀眾不夠友好。

但這註定是壹部在電影史上可以大書特書的作品。在我的印象裏,電影行業壹直都是以俯視的姿態面對遊戲行業,但這壹次,斯皮爾伯格做到了將二者融為壹體。

整部電影從雅達利2600壹直到現今剛剛找到狀態的VR遊戲,其間收入了數不清的電子遊戲經典場景和虛擬人物。

開篇音樂是《I hate myself for loving you》,壹瞬間將中老年觀眾拉回七八十年代。當然,這首曲子主要還是針對歐美觀眾,而國內的話,劉德華曾經翻唱過這首,中文名叫《我恨我癡心》。

遊戲電影音樂文學,斯皮爾伯格將這四十年間的流行融入到了壹個算不上有太多新意的故事之中。《頭號玩家》裏的四旋翼飛行器和虛擬頭盔,怎麽看都不像是2045年還能大行其道的東西,這種感覺,像極了在2018年腰上別著BP機招搖過市。

但這部片子最可怕的地方在於,美國人有足夠多的家底,就連懷舊都可以做到炫耀於無形。雖然片中出現了壹定的日本動畫和遊戲元素。

這是壹部暫時無法將其精準定位的電影,但待我們將來有天回望的時候,也許會發現,這塊小小的裏程碑,標定了娛樂行業的新方向。

我們同時也悲哀地看到,國產電影再次被好萊塢甩到身後。這壹次,仍舊不僅僅是技術。設若有國內導演拿到足夠的投資,同樣去做壹部類似題材的電影,特效可以外包,可是我們有沒有什麽可以讓國外觀眾看到時同樣會心壹笑甚至感動落淚的元素呢?

恐怕壹丁點都沒有吧?

但是《頭號玩家》足以讓大多數頻繁接觸過美國流行文化的中國觀眾高呼過癮,而同時兼具遊戲玩家身份的中青年們,應該已經無法用語言來形容自己看到的壹切。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頭號玩家》觀後感10

就算妳完全沒有看過這片中涉及的電影,沒玩過片中涉及的遊戲,也不影響妳看這片子——有過涉獵更能加分。如果要提前預備,這麽多電影和遊戲妳肯定了解不完,推薦把恐怖片《閃靈》看了,因為它在電影裏的比重較大。

感想有三:

壹是美國電影的三觀總是很正很普世。本片也是如此,反抗暴政,追求公平(IOI公司的行為就是作弊開掛,破壞了遊戲的平衡性,所以才激起了公憤),最後難得的是教育大家不要沈迷網絡。是不是很簡單?就是這麽簡單,然而中國很多影視作品在廣電總局的嚴格監管之下,價值觀這麽簡單的問題都要出問題。中國和美國的差距,不僅僅是GDP的差距。

二是我又要雞蛋裏挑骨頭了。電影設定的未來,是壹個頹廢的未來,人們沈迷網絡,現實壹塌糊塗。然而,能支撐“綠洲”遊戲運行的社會,必然是壹個高度工業化和信息化的社會,否則大家都不工作,水、電、氣、網絡這些基本需求怎麽解決?別的不說,電影裏男豬腳網購的X1套裝,必須依靠發達的快遞業才能快速拿到,末世壹樣的場景,誰TM給妳送快遞?有朋友說無人機,要用無人機送快遞,必須建立在精確的大數據基礎上,對每戶住址有記錄,雜亂無章的貧民窟肯定辦不到。還不說套裝本身的加工業需要多麽嚴密的社會分工才能承載。當然,這只是電影,大家也就圖壹樂,您要覺得我在說廢話那當我沒說。

三是電影角色分配。電影五個角色,壹白男壹白女,這是歐美主流社會象征;壹黑女(電影最後我才看出她是女的)自然是為了政治正確,不然威爾·史密斯又要鬧種族歧視了;兩個亞裔在原著小說裏都是日本人,日本人必須出現,因為電影涉及的動漫和遊戲有太多日本作品,實力在那裏,妳必須正視;為了中國的人民幣票房,電影把壹個日本人改成了中國人,就是那個十壹歲的周姓小朋友(其實應該是“鄒”姓,電影裏發的是平舌音),但是他的遊戲角色仍然是個忍者,沒辦法,中國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動漫角色,藍貓?熊大熊二?大頭兒子?都不合適,孫悟空倒是可以,斯皮爾伯格又不聽我的。希望中國的民族影視和動漫自強,早日拍出類似電影,請孫悟空做遊戲主角,還能加入中國特色,比如五個人建個支部,老孫當隊長兼支部書記,按時過組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