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農村割麥口號

農村割麥口號

小麥起源於中國,最早由東夷人種植。東夷人是齊人的祖先,當然也是山東人的祖先。“齊”是寫金文篆刻的意思,《說文》的解釋是“谷麥萌,稻平”。

小麥吐出麥穗,麥穗的頭長得大致壹樣高。壹派豐收景象,連布谷鳥也會來湊熱鬧,“布谷鳥,布谷鳥,割麥子插秧”。

東夷人崇鳥,所以把世代居住的地方命名為“博古(布谷)”。壹些專家已經證實博古現在正在拳擊。說這個的目的不是炫耀我懂得多,而是說割麥收割的事在齊魯大地至少有四千年了。當然,收割小麥的熱苦也隨之而來,持續了40多個世紀,歷史感還是挺重的。

俗話說,麥子壹日熟。農歷五月,幹熱的西南風吹了壹天,中午還綠黃的麥子好像被吹幹了。“風吹麥穗千層浪”,這是詩人的感慨,農民此時的心情更為復雜。面對即將到來的麥收季節,帶著“虎口奪食”的豐收喜悅,似乎對辛苦的麥收還有點難以察覺的緊張和恐懼。

收獲的小麥有“三怕”:怕風、怕雨、怕冰雹。壹旦這三者同時來襲,小麥肯定會倒伏脫落,造成大面積減產甚至絕產。但如果不下雨,已經種下的谷子、玉米等秋作物就會因幹旱而枯死。不管雨下得多大,不管下多久,我們都要抱怨。要想讓農民滿意,最好是地下壹會兒微風細雨,雲壹下子就開了,上帝很難。

責怪上帝是沒有用的。眼下最重要的是“壓場”——磨場。找壹塊開闊平坦的地,用幾勺河水澆透,撒上壹層麥麩,用輪子(裏州)反復碾壓,直到平整光滑。在接下來的半個月裏,我們將在這個院子裏與小麥競爭。

做好割麥子的充分準備。鐮刀要“快”(鋒利)磨,至少帶兩把,防止中間的鐮刀掉頭耽誤路。最保險的辦法就是帶壹塊魔石。如果鐮刀不快,可以隨時打磨或者重新楔住掉落的鐮刀頭。然後要帶草繩綁麥子。捆麥時草繩要用水浸濕,以免折斷。另外,帶上草帽,足夠的水和幹糧,中午在地裏吃,節省時間。

對於麥收,記憶最深的就是腰痛、口渴、抓癢。

先說腰疼。麥子長到齊腰深,但需要彎下腰來割。魯中土壤肥沃,主食小麥和面粉大米。農民願意施肥澆水,用心服務。所以小麥長得又粗又厚,往往壹把鐮刀割不透。

妳要壹個壹個的切,壹個壹個的放,所以妳需要不停的彎腰挺直腰。時間長了,這腰就吃不消了。真的是“我不想起來,我不想起來。”

有經驗的老手介紹經驗,就是不要起來,切到底,休息。俗話說的好,妳不會唱布道,更不會壹下子全切。就算割了三五米不起來,腰也會疼斷。累了就休息壹會兒,但是在生產隊割麥子就不壹樣了,因為隊裏對記分和趕進度要求很嚴格。所謂“搶收種子”和“三秋不像夏天那麽忙”就是指這段時間。生產隊割麥子時會采取“拉孩子”的方法。

隊長會自己帶頭,或者找個有能力的茬,大家都得跟上。隊長或者莊稼割茬壹樣高,不瞎不漏,真的又快又幹凈。要想趕上他們的節奏,就得努力,連直起身、喘氣、喝水的力氣都沒有了。妳還剩三五米,他已經割完了,坐在地上抽煙!妳終於完成了這次旅行,妳想在野外喘口氣。他已經養精蓄銳,重新開始刷牙。結果差距越來越大,越跌越急。這叫“拉孩子”。

說起來容易,剩下的不多了。有的勞工窮到很快就落後了,隊長就開始罵啊罵。又熱,又累,又熊,落後的人就郁悶,忍不住發脾氣,反駁幾句。麥田裏經常可以聽到爭吵聲。有個笑話說老子和兒子“趕行程”,結果兒子累得直喊腰疼。

老子很不屑,轉過身來輕蔑地說:“小朋友,妳的腰哪來的?”!”兒子接著問,“如果不叫腰,那叫什麽?”老子頭也沒擡,給了句“什麽時候?“畢竟老人是老人。雖然他耐力不錯,但記憶力明顯很差。我腰裏有把鐮刀,但我在四處尋找。”嘿,我把鐮刀忘在哪裏了?兒子看到了,但是告訴他的父親,“現在是什麽時候了?””於是他到麥田中間去找,當然找不到。忙活了半天,兒子告訴他不要戴在腰上。父親非常生氣。”明明在妳腰上為什麽還要晃(騙)我?”兒子問,“妳不是說不叫腰,叫房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