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明朝亡國的原因是什麽?

明朝亡國的原因是什麽?

明朝是朱元璋於1368年建立的,享國276年。它滅亡的根本原因不是最後壹任皇帝崇禎的失誤,而是亡於壹個不可逆轉的歷史規律。這個歷史規律就是社會財富的高度集中造成的社會矛盾激化,最終造成社會解體。下面就分析壹下明朝滅亡的幾個主要原因。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兼並帶來的死循環。

在明朝建立之初,各地戰亂剛剛平息,土地的分配相對平均的,各階層人民能夠和睦相處。然而,隨著功臣官僚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發展,他們利用自己的權力聚斂的土地和財富,就像滾雪球壹樣越滾越大,且不知收斂,這也許是人的劣根性決定的。

土地和財富的聚集過程自明朝1368年建立,壹直持續到明末。明朝經過近300年的發展,土地兼並情況已經極其嚴重,王公貴族、達官顯貴擁地千裏,日日笙歌,而廣大的百姓卻無立錐之地,掙紮在饑餓的死亡線上。例如福王朱常洵壹人就擁有4萬頃良田,且兼有四川壹省的鹽茶專賣權,可謂富得流油。王府裏成日花天酒地,而租種他土地的廣大佃農卻因為交不起租或自然災害而大批的餓死。但到了明末的崇禎年間(1640年左右),土地掌握在極少數人手裏,加上頻發的自然災害和嚴苛的稅收,廣大百姓無法繼續生存下去,各地農民起義蜂擁而起,燎原之勢已成。活不下去的廣大勞動人民除了起而反抗,也沒有其他的出路了。

因此,不能把明朝滅亡歸咎於崇禎皇帝朱由檢,因為這個土地兼並的過程持續了三百年,而崇禎很不幸地做了最後壹個接盤俠,他沒有萬歷皇帝做48年太平天子的福氣。事實上不止明朝有土地兼並問題,幾乎每個朝代都有這個問題,這是壹個死循環,大多數朝代都逃脫不了這個命運,這是壹個不可逆轉的歷史規律。

第二個原因是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優待藩王的政策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即下詔制定優待藩王的政策。這個政策在朱元璋死後仍被嚴格地執行著,直到明朝滅亡。明太祖規定,每壹個皇室成員10歲之後都能不工作且獲得壹份非常優厚的俸祿。這個俸祿比明朝最高級官員宰相的俸祿還要高十倍以上,這充分體現了朱元璋對子孫後代的溺愛。這本來也沒什麽問題,可是問題在於這個皇室優惠待遇是不限人數的,藩王生多少,國家就給多少份高額的工資,而這最終是讓廣大的勞動人民來買單的。帝國建立之初,皇室成員還不多,人民還負擔得起。但是隨著時間的積累(明朝歷時276年),和優待皇室成員的誘惑,各地藩王都拼命生孩子,皇族數量以指數級爆炸性增長。朱元璋的直系後代從明初的不到30人,增長到明末的100萬人!崇禎年間,各省的賦稅甚至都不足以支付藩王們的俸祿了,朝廷哪還有錢用於平息農民起義以及遼東滿清的戰爭軍費呢?難怪有人把各地藩王比作明朝的寄生蟲。

想想也是可悲,國家都快要亡了,各地藩王們卻依然花天酒地,不願為國獻出哪怕壹個銅板充作前線軍費。最後國家亡了,100萬皇族幾乎被屠殺殆盡,人的短視暴露無遺。

第三個原因是遼東連年用兵,軍費開支巨大,百姓不堪重負。

萬歷四十七年,明軍在遼東慘敗於努爾哈赤。大明不僅國威盡失,遼東土地也幾乎全部落入滿人之手,京師屏護只剩山海關和錦州防線。後來的天啟和崇禎年間,遼東地區(現中國東北)的滿清軍隊不斷蠶食明朝遼東領土。由於北京與遼東近在咫尺,京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滿清軍隊對大明王朝虎視眈眈,千方百計想入主中原。為了維持帝國安全,明朝不得不在遼東設置重兵防守。遼東軍費也從戰前的每年50萬兩白銀激增為每年600萬兩,最多時達到900萬兩每年。而明朝崇禎年間,戶部壹年的財政收入也只有500萬兩。可見財政的入不敷出已經不是壹般的嚴重。而解決辦法就是加稅,這壹筆開支最終又落到貧苦的百姓頭上,百姓困苦更加深重了。遼東要打仗,就要軍費,要軍費就得多收稅,稅收逼得越緊,越有可能導致民變,這就像是個惡性循環。加之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到處發火,各地稅收能不能收上來還是個問題。明朝末年境遇有多難,可見壹斑。

第四個原因是萬歷長達20余年的怠政。

萬歷皇帝朱翊鈞可以說是明朝最有福分的皇帝了,當了48年的太平天子。僅因為立儲問題與朝臣慪氣,就20余年沒有上朝,硬生生地把壹個好端端的明朝搞得破敗不堪。在他怠政之下的20余年中,任免文書留中不發,官員無法正常上任,導致中央六部的大部分職位都無人,地方官員退休之後也沒有人來補缺,國家機器處於停滯的狀態。也是在萬歷時期,明朝出現了東林黨和黨爭,明帝國內部鬥爭也達到白熱化。明朝官場結成不同的黨派,如東林黨和齊、楚、浙三大老鄉會的爭鬥。他們的口號是:不論對錯,只要對手支持的我們就反對,只要是對手反對的我們就支持。

嚴重的內耗導致國家機器辦事效率極其低下,最嚴重的壹次應該要數崇禎遷都南京這件事了。崇禎見李自成快要打到北京,再不走就來不及了,召集百官商談遷都事宜,有官員提出遷都南京,其他黨派的官員立刻跳出來指責,誰提出遷都,誰就是歷史罪人。他們不關心遷都對國家有沒有利,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這個小團體的利益。就這樣,因為黨爭和崇禎自身,明朝最後壹次活的機會失去了。

第五個原因,是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決策失誤。

這個要從崇禎的性格說起,崇禎皇帝朱由檢打心底裏想有壹番作為,也非常勤政。但是作為戰時全國的統帥,氣量不夠大,不敢承擔責任,在重大問題上優柔寡斷,說白了還是能力不行。比如在與滿清和談的問題上,由於遼東戰局耗費巨大,崇禎皇帝也想盡快從遼東戰場脫身,以專心應對國內農民起義。為此崇禎指定兵部尚書陳新甲與滿清皇太極秘密會談,然而就在和談快要達成之際,這件事被泄露公開了。這本來也沒什麽,崇禎作為壹個皇帝,大方地承認是自己授意的也就是了。但戲劇性的壹幕發生了,崇禎不想落得壹個與異族媾和的壞名聲,為了撇清關系把責任全部推給陳新甲,說是陳新甲私下與滿清媾和,並很快處死了陳新甲。

另壹個例子是明朝南遷。在這個問題上,崇禎雖然也早有此想法,他實際上也完全可以以皇帝的名義下詔南遷,但由於怕承擔決策失誤的責任,卻壹直在等著朝臣主動提議。但有了之前與滿清議和的教訓之後,滿朝文武再也沒有誰敢站出來為仗義直言了,因為說不定哪天崇禎反悔,把責任推給當年提議南遷的人,那不成了陳新甲第二嗎?就這樣,南遷大計壹拖再拖,最終的結果是,京師被李自成包圍,崇禎自縊,立國276年的明朝也隨之滅亡。可見,崇禎的個人能力也是明朝滅亡重要因素。但需要強調的是,崇禎雖然決策存在重大問題,但不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就算崇禎皇帝英明決策,也最多只能延長王朝的壽命,但最終也擺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第六個原因,自然災害

屋漏偏逢連夜雨,明朝的崇禎年間不僅人禍壹個接壹個,罕見的天災也不斷發生。明朝末年剛好遇上小冰河期,在崇禎執政的十六年裏,明朝有連續的7年時間遭受大旱,史無前例。由於連年的幹旱,從崇禎八年開始,各地又相繼出現了蝗災。更為可怕的是,旱災和蝗災之後,天花疫情也開始在各省肆虐。以陜西省為例,當地官員報告人口死亡率高達80%,可謂十室九空,非常可怕。天災使明朝內部的生產力遭受毀滅性打擊,人口急劇減少,國家搖搖欲墜。

總結:天災加人禍,明朝滅亡就像是天意使然

大明王朝是放牛娃朱元璋於1368年壹手建立的,傳到朱由檢手裏,已經有276年,歷十六帝。在土地兼並、民心丟失、萬歷怠政、崇禎決策失誤、自然災害等壹連串的打擊下,這個老大帝國,最終還是倒下了。現在看來,這也許就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規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