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各學科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科目是相互關聯的,這是學校教育的完整體現。學科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環節,也是最基礎的工作。將美育融入學科教學,是教書育人教學原則的高度體現。要充分發揮各學科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從不同學科、不同角度、多方位、多層次有效實施美育。
比如在音樂教學中,讓學生認識、熱愛、欣賞音樂之美,積極培養學生的美感和音樂享受能力;在美術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和認識色彩、線條、人物、造型的美,學會觀察、捕捉和表達美的事物,積極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可以認識運動的美和人體的力量...
當然,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都有美育,所有學科的教學都要滲透美育。此外,帶領學生在大自然中開拓視野,發展形象思維,培養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發現大自然的韻律美,了解事物的規律,是獲得審美享受的關鍵因素。
第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實施美育。
1,開展課外美育活動。
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美育活動,符合青年學生活潑創新的心理,會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種美育活動中,從而能夠收到更好的美育效果。比如定期舉辦文藝演出和比賽,舉辦藝術節、知識節、藝術作品和書畫展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發展個性。
結合學校實際,組織學生到自然和社會中去欣賞和認識美好的事物,凈化情感,陶冶情操,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人類的改造,利用自然的偉大力量,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祖國的熱愛;參觀名勝古跡,欣賞歷史文物,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
走向社會,參觀現代建築、現代企業、現代設施,引導學生了解科學和勞動創造的美,了解科學技術和人類勞動的偉大力量,激發學生努力學習、掌握科學、投身現代化建設的決心和熱情。當然,需要註意的是,開展課外美育活動,要加強引導,有計劃,有目的,而不是流於形式,泛泛而談,否則美育活動的意義就喪失了。
活動前要向學生說明活動的要求和意義,避免觀光傾向,督促學生在活動中仔細觀察、思考、探究。活動結束後,要進行總結,布置相應的“作業”,使美育活動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2.建立課外美育活動小組。
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建立課外美育活動小組,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特長,深化和延伸課內學習,“以優秀作品啟迪人”。在課外美育活動群體的世界裏,學生會從自己的興趣愛好中投入極大的熱情,自覺而勤奮地感受美、認識美、表現美、創造美,培養、提高和發展自己的愛好和特長,以某種方式獲得更深刻的美感。
比如在泥塑組,學會把普通的泥土變成美麗可愛的雕像。在刺繡組,學習用普通的針線繡出漂亮的圖案。
第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實施美育。
校園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說,壹個和諧美好的校園環境,是壹種浸入學生內心的無聲的美育。我們應該深刻理解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和熏陶,建設和美化校園環境,充分發揮其潛在的審美功能。校園環境包括操場綠化、標語、景點、雕像、走廊、教室等諸多方面。
校園環境作為壹個學習和求知的場所,應該追求幹凈、有序、安靜、優雅的風格,這樣才能展現出壹種校園文化氛圍。綠色和彩色的花草樹木給學生壹種清新,安靜和充滿活力的感覺。活躍的雕塑鼓舞和激勵著學生,鼓勵他們進步。簡潔有力的口號、名言、警句彰顯壹種精神,規範鮮紅的路標,指明學生前進的方向。
科學家的畫像是壹座豐碑,激勵著學生默默熱愛和追求科學,向著科學的高峰攀登。壹個整潔、明朗、有序的教室,能給學生壹種歡樂、愉悅的感覺,給學生壹種美化、清新的感覺。美化綠化校園,讓學生生活在優美的環境中。
和諧優美的校園環境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鼓舞學生的意誌和精神,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學生的文明形象。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和熏陶是積極而深刻的,學生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接受這種影響和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