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淮海戰役的俘虜口號

淮海戰役的俘虜口號

粟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壹位將軍。南昌起義時任教導班長,參加了全部五次反圍剿,後歷經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指揮了高郵戰役、隴海戰役、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多次重大戰役。

粟裕幾乎打過各種戰爭,遊擊戰,保衛戰,大兵團集中殲滅戰,集中兵力速戰速決。蘇羽經常即興發揮,出奇制勝。陳毅稱贊他“越怪越會玩”,毛澤東說“粟裕正確、靈活、勇敢”。

蘇可以說是我軍最好的戰士之壹。林彪經常研究粟裕的成功事例。五國王牌主力粟裕,命中摧毀三個。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消滅敵軍3萬余人的大規模戰役有38次,其中粟裕親自指揮的有8次,最著名的是孟良崮戰役。讓我們看看粟裕指揮的孟良崮戰役。

自全面進攻解放區失敗後,蔣介石於3月命令國民黨軍隊轉向山東、陜北解放區1947。其中派往山東戰場的有60個旅,45.5萬余人。當時華野的兵力遠不如山東戰場的國民黨軍。

面對如此懸殊的兵力,以及開始變行軍為穩紮穩打的國民黨軍,粟裕提出華野解放軍要實行跑步作戰,積極戰鬥,既要吸引敵人,又要迷惑和疲勞敵人。

那壹個月,華野解放軍不停地來回行軍,距離超過1000公裏。粟裕的打法完全正確,這壹個月的戰鬥成效顯著;主要結果如下:

首先,敵人不知所措,我們不知道我軍去了哪裏。他們雖然大面積推進,但找不到華野解放軍的具體位置。

第二,引導敵人作出錯誤的判斷,華野解放軍的邊打邊走的戰略給了蔣介石壹種錯覺。他們以為華野解放軍快不行了,於是失去了耐心,把穩紮穩打改成了咄咄逼人的戰術。原本壹個個靠攏的蔣介石軍團,開始出現缺口。

第三,我們已經成功摸清了敵人的心理。蔣介石全面進攻解放區的計劃破滅後,已經是惱羞成怒了。但現在看到華野解放軍的逃跑做法,他打算壹勞永逸地采取行動,依托山東戰場的強大力量,消滅華野解放軍。

事實上,在孟良崮戰役之前,粟裕已經連續偵察了好幾天,打算把自己的位置暴露給國民黨第七軍和整編的第四十八師,以便把他們清理出去。然而後來,他的上校抓到了壹個犯人,這個犯人還帶著密報。得到舉報信的上校連忙要求將舉報信出示給粟裕。

因為根據密報,國民黨整編第七十四師,即以張為師長的師,打算從以西經垛莊進攻被他們發現的第九縱隊。

粟裕得到電報後,想了想,派調查人員去調查電報的確切內容。他發現國民黨第壹兵團開始向華野人民解放軍發動全面進攻,張整編的第七十四師是第壹兵團的主力。在調查過程中,調查人員還發現張的第74師是單獨行動,並試圖直接摧毀華野總部。

得到電報和調查消息的粟裕,終於改變了進攻整編第48師的主意,轉而合圍張的整編第74師。這也意味著張和他心愛的第74師都要完蛋了。

1947五月11的那個夜晚,壹個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決定正在華野總部醞釀。陳毅、譚震林、劉先勝、鐘期光等華野主要領導在指揮部裏不停地抽煙喝水,聽取粟裕對敵情的最新分析。

第壹,國民黨74師孤軍深入,完全可以切斷與國民黨其他部隊的聯系,將其殲滅。如果能消滅國民黨第七十四師,將對打擊蔣介石軍隊的精神十分有利。而且華野解放軍和國民黨74師多年前就打起來了,已經是死敵了。

第二,我們從來沒有直接和敵人最強的軍隊打過仗。敵人必須根據以往的經驗來判斷我們的打法,但我們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多出其不意。

國民黨第七十四師已經在山區了。只要我們做好安排,就可以徹底切斷74師與他周圍部隊的聯系,進而切斷他的退路。也有可能直接炮轟他。

第三,我們的軍事實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經過這麽多的戰鬥,戰術和技術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武器裝備也不再是以前的樣子了。我們有包圍和殲滅強大敵人的基本條件,也壹定能做到。

另外,74師的整編雖然是強敵,但他們的重型裝備在山地地形下無法發揮威力。而且,深受蔣介石寵愛的張,心高氣傲,經常與其他國民黨軍官意見相左。如果張被打敗了,其他的軍官可能會派壹些人去支援他而不是自己窩著。

作為華野的最高統帥,陳毅壹直在琢磨攻打國民黨整編74師的利弊得失。最後,他斬釘截鐵地說,從百萬大軍中取將軍首級,壹定要殲滅國民黨整編第七十四師,活捉張,讓蔣介石知道我們人民解放軍的威力。張之死的最後定論是和第74師的整編即將到來。

當張發現陳毅、粟裕的部隊正在七十四師外圍構築陣地時,他以為他們只是想阻礙自己的進攻速度,沒想到卻成了眾矢之的。直到華野解放軍切斷了整編74師與其他部隊的聯系,包圍了他,他才恍然大悟,試圖強行突圍,卻被打了回來。

當蔣介石得知張被圍時,他還發電報勸張不要擔心,並要求張堅守。接著,他又發電報要求最近的其他部隊盡快前來救援,試圖以整編74師為誘餌,實施反包圍,以消滅華野解放軍。

蔣介石認為其他部隊可以迅速前來救援,幫助自己的部隊;然而,張犯了最大的錯誤。妳以前和人相處不好。如果能看到歷史上的壹幕,在孟良崮獨得帝國軍第七十四師,但在華野被五個縱隊包圍,國民黨又派了六個師在外面支援。誰能成功?

從15淩晨開始,華野解放軍派出第四、第九縱隊發起第壹波進攻。為了拿下74師和58旅守住的雕窩,九總派壹個師花了壹天兩夜才勉強拿下。

當時整編為74師的51旅和57旅被華野人民解放軍擊敗。至於其他戰局,就更不樂觀了:比如萬泉山、285高地、520高地、540高地,都用了壹天多,反復了很多次得失,才最終成功拿下。

這樣,整編的第七十四師,失去了他所有的外圍據點,華野人民解放軍正在壓制第七十四師的核心。不愧是蔣介石的禦林軍。整編後的74師戰鬥力確實很驚人,但這種僵局讓粟裕感到很不安。必須盡快打下整編後的74師!

否則,胡璉領導的第11整編師,邱清泉領導的第5軍,已攻下青駝廟的國民黨第64師,在孟良崮以東的武申莊、何莊的第7軍、第48整編師,都不會放過華野的主力。

如果華野解放軍主力不能在最短時間內殲滅和整編74師,將遭到國民黨內外夾擊,化為灰燼。意識到這壹點,陳毅又打電話給蘇羽,說張壹定要盡快破案。

總攻壹聲令下,槍炮聲如雨點般落在孟良崮的山頭上,幾天來口幹舌燥的整編74師的戰士們沒有力氣逃跑,只能支援。不幸的是,被耽擱的援軍斷送了他們最後的生存希望。

其實,張應該怪唐。才有可能慢慢圍攻華野解放軍。然而,唐過於草率,急於向蔣介石邀功。還被華野解放軍之前的戰略誤判為打就走。他認為陳毅、粟裕面對如此強大的國民黨軍隊的不斷壓迫,不敢打,毫無鬥誌。

此外,認為,唐的國民黨第壹兵團已基本準備就緒。雖然還沒有派出山東戰場的全部兵力,但第壹兵團有10多萬兵力。殲滅華野解放軍綽綽有余。更何況唐已經吸取了以前的教訓。與此同時,他命令所有參戰部隊互相保護,不留空隙。

例如國民黨第二十五師要保護第七十四師的左翼,第八十三師要保護第七十四師的右翼,第六十五師也要保護第二十五師的側翼,第七、四十八軍要保護第八十三師的側翼,特別強調不要單獨深入。

後來,在派遣援軍時,張甚至萬萬沒想到,唐能從中央軍指揮第25師、第65師、第83師。

事實上,張真的怪他自己。他的下屬三次勸他不要在孟良崮上修建軍事設施。修建防禦工事並不容易,而且沒有水源,但他拒絕聽從,更何況是三國時的蘇。再加上平時處理國民黨軍官內部人際矛盾不力,距離最近的三十八師師長接到唐的電報後,撤退了幾公裏。

戰場上最忌諱自大,不聽別人的意見,尤其是被眼前的形勢搞糊塗。但這也是蘇羽策略的高明之處。他成功地迷惑了張,導致了第74師的整編,最後在人心惶惶。

事實上,進攻整編後的74師是壹個冒險的舉動,但如果它贏了,這將是壹個很好的舉動。所以幸好他們真的進攻了,重組了74師,在敵人到達之前迅速撤離。

事實上,在1948之初,中央軍委並沒有發動淮海戰役的打算。當時在中原戰場上,華東解放軍、中原解放軍、豫西兵團和國民黨的25個整編師、57個旅處於膠著狀態。

當時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壹致認為,不適宜在中原打大的殲滅戰,因為壹個晚上不打別人,第二天黎明援軍就到了。所以他們打算渡江,去江南扭轉中原的戰局。

65438+1948年10月22日,粟裕給中央軍委發了壹封很長的電報,電報中談了對中原戰局的設想,並提出了壹些建議。但5天後,中央軍委仍向粟裕下達了渡河南下的指令。

當然,蘇羽不會違抗上級的命令,但他也不打算放棄自己的想法。所以,在準備渡河的同時,他在思考如何在不渡河的情況下改變中原的局面。

他仔細思考了好幾天,然後在65438+10月31號給中央軍委交了壹份2000字的電報。這份2000字的電報主要集中在渡河南下的時間、地點和方法的計劃上,也重復了他在最後壹封電報中關於留在中原的看法和建議。

這封電報引起了毛澤東的註意,並特意留下陳毅壹起研究。經研究,決定渡河南遷,但采納了粟裕除留在中原外的其他意見。

面對中央的答復,粟裕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想法,他繼續完善方案,上報上級。以至於後來,粟裕接受了毛澤東的建議,如果他想留在中原,就必須在四到八個月內殲滅國民黨至少五六個正規旅。

當時為了避免作戰飛機的延誤,毛主席專門發了壹份電報回去,說情況緊急,妳不要請示我,直接作出決定,這就給了粟裕“斷機唯上”的特權。

17年6月的壹天,開封城內的國民黨軍遭到華東野戰軍第三、第八縱隊的聯合攻擊,火力全開。僅僅過了五晝夜,開封就被攻陷了。當時開封城內3萬國民黨守軍全部被殲滅,開封被襲的消息不絕於耳。其他前來支援的國民黨部隊也全軍覆沒,匆忙撤離。

理論上,如果拿下壹座城市,就應該在城內駐紮,建立良好的防禦軍事,防止後續敵軍進攻。但是* * *產黨從來不這麽做,這是國民黨的做法。駐守開封的國民黨軍被粟裕殲滅後,粟裕命令華東野戰軍第三、第八縱隊離開開封,躲在綏琪壹帶,等待時機。

10月底,粟裕和譚震林、張震等人壹起發布了淮海戰役的預備命令。經過幾個月的慎重考慮和各種準備,他們決定調動華野人民解放軍的全部兵力,與中原野戰軍主力密切配合,首先殲滅蔣介石的黃軍。

如果能殲滅馮治安的部隊,可以根據情況選擇是否進攻淮陰、淮安、高郵等地,也可以選擇從徐州殲滅邱清泉兵團和李米兵團的壹部分。

無論如何,必須擴大此役戰果,乘勝追擊,粉碎蔣介石在中原的防禦體系,迫使國民黨軍團轉入防禦狀態。

黃的兵團下轄四個軍。其戰鬥力雖不及張整編七十四師,但在國民黨徐州團中屬中等以上。更何況當時黃領兵在碾莊。碾莊有敵人之前建造的完美防禦陣地。村莊可以互相防守,村莊可以互相火力支援。壕溝和交通壕溝形成壹個圓形位置。

華野人民解放軍原有的快速進攻和突然襲擊的軍事戰術不能達到全殲黃兵團的目的。於是,粟裕於6月9日10給各兵團發電報,要求組織密集的攻擊火力,將行進中的敵人與原地駐紮的敵人分開,采用不同的打法。

這是典型的,以攻關為主,靈活機動為輔,完全不壹樣。在歷次濟南戰役中,在華野人民解放軍和中原野戰軍的共同努力下,黃軍團僅用八天時間就被殲滅。

黃軍團的殲滅,意味著淮海戰役進入了第二階段。在研究了敵我雙方的情況後,劉伯承、陳毅等人認為,華東野戰軍在進攻黃兵團後已疲憊不堪,必須立即休整。否則很難殲滅其背後的邱清泉和李米兵團。

第二階段的主要目的是選擇同時圍殲兵團或兵團和劉汝明兵團,同時還要阻止杜集團從徐州來援。

李延年、劉汝明兵團的拖延,給了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殲滅史蒂文·黃兵團的機會,也把史蒂文·黃兵團推入了火坑,典型的犧牲他人保護自己。

雖然華野指戰員擔心杜集團與兵團會師會扭轉戰局,但杜實際上是逃跑了,從兩淮方向撤退。其實,杜不知道的是,華野解放軍當時並沒有多大的力量去阻止他。他們對杜很寬大,但他們不讓他去南方。

但華野解放軍殲滅兵團後,又作了調整,於四日拂曉,將杜團圍困在陳官莊地區。年輕人,這不是我們的錯。我們都放妳壹馬,但妳跑得太慢了。

華野解放軍和中原野戰軍在圍攻杜集團的同時,又殲滅孫兵團、兵團和邱清泉兵團的壹半。

當時壹直在監控整個戰場大局的粟裕七天七夜沒有睡覺,以至於後來得了梅尼埃病,只能躺在擔架上帶病指揮。

杜只能在有利條件下打勝仗,但這次是全軍覆沒,因為被華野解放軍和中原野戰軍包圍了。隨著杜集團的被殲滅和淮海戰役第三階段的結束,淮海戰役終於告壹段落。

本來,按照中央的部署就行了。渡江南下也是當時中央經過長時間思考後決定的。但粟裕還是向中央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看法,認為淮海戰役應該發動。事實證明,他所做的確實是對的。

信任來自毛澤東和粟裕本人的情報,華野解放軍和中原野戰軍提前兩天發動了淮海戰役,贏得了寶貴的兩天時間。這兩天的推進,也打亂了國民黨的作戰部署,同時為潰敗的黃兵團創造了有利的戰機,其孤立無援,驕橫跋扈,更不用說跑得不快的杜團等兵團了。

上面描述的戰爭只是粟裕將軍戰爭生涯的壹小部分。粟裕從壹個班長到開國大將,只走過了28年,但他剛正不阿,從不居功。相反,他願意做幕後英雄,卻又不斷推波助瀾。他曾經兩次向統帥讓步,壹次向元帥讓步,毛澤東有意封他為元帥,但粟裕堅決拒絕。但是,根據他的資歷、威望和戰功,毛澤東認為“將軍”

粟裕是我最崇拜的民國開國將領之壹。我願借此文緬懷粟裕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