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教育部長陳寶生履新不久,就有知名教育工作者鄭學誌向教育部提出了 切實改善中國教育的13條建議 。其中的第8條建議,貌似老實,卻觸及壹個與高考相關的灰色地帶,不知道會不會引起陳部長的關註。 這壹條,老王特別關註 。
第8條建議是:推行中高考閱卷者資格考試制度
建議提到,類似 作文等主觀試題閱卷 經常會引起社會猜測,希望能夠對參加高考閱卷的閱卷者進行統壹考試和培訓,確保中高考閱卷 精準、公平 。
中高考作文閱卷到底有什麽不公平?
為什麽矛頭要指向高考作文閱卷者?
高考作文閱卷者是由哪些人組成的?
壹篇高考作文,閱卷者看多久才會給出分數?
語文高考成績要提升到180分的消息傳出後,有個口號迅速躥紅: 得語文者得高考,得作文者得語文 。
語文老師歡呼他們悲慘的命運終於走到頭了;各類語文、作文補習班迅速陷入癲狂狀態,風水輪流,屬於英語的黃金補習時代,眼瞅著就掉到咱碗裏來了。作文好像就要決定考生的命運了,但事實上,作文成了語文考試中最不穩定的分數,原因就在閱卷者。
老師、家長、學生,竭盡全力,呈上壹篇高考作文,把它當作自己未來和理想的壹部分,卻渾然不知,卷子的另壹端,到底是誰在評判這篇文章。他們是否有這個評判的資格,以及,他們是否有足夠的評判時間。
先看這個問題。不說廢話,直接算數。
以老王所在省份為例,2016年高考考生近30萬,計有作文卷30萬份。
已知作文閱卷組人數不超過100人,以100人計算(實際上應該沒有這麽多)。按照閱卷方式,電腦閱卷,兩位閱卷者***閱壹份試卷,有效閱卷人員,按照50人計算。閱卷時間6天,實際閱卷時間5.5天。
於是,每天閱卷5.4萬份,則每人每天1080份左右。每天閱卷時間,按照10小時計算,則每小時108份,每分鐘1.8份。約等於, 每30秒閱壹篇作文 。
如果考慮到人的精力,長期盯屏產生的 生理倦怠 ,以及大量閱讀中學作文水平的作品帶來的 心理倦怠 ,其實,有效的評卷時間,絕不可能這麽標準。壹篇作文的實際評卷時間,還可能更短。坊間有不負責任的傳言,說壹篇高考作文的評閱時間不足10秒,真是汙蔑, 20秒左右是比較正常的 。
壹篇正常的作文800字, 如果按照20秒壹篇來計算,每秒鐘40個字。大家會是這麽看電腦屏的。
在得出如此讓人驚心動魄的數據之後,讓我們靜壹靜,這個數據太過分了,我們只能把它當作壹種可能存在的情況,讓我們回到官方的說法中, 壹篇作文,至少看壹分鐘,標準看三分鐘 。但是,算法已經在這裏了,按照這個算法去計算就夠了,看看為了達到這個標準,需要多少人,多少天。這是個簡單的算術題。
這還不是重點!!!
重點在於, 背靠背評分 。兩位閱卷者,同時批改壹篇作文,綜合二人的評分,求其均值,就是最終得分了。但 制度設計總會陷入人性的灰暗中 。為求盡可能公平,制度設計者規定了壹個分數差額值。比如,作文評分中,規定兩位閱卷老師評分的差額不能超過6分,超過6分,即被視為疑問卷,馬上提交第三位閱卷者審閱。
有問題嗎?看上去壹切都是合適的。但是,如果兩位閱卷者出現的超過規定差額的次數過多,必然會對他們存在影響,於是,壹種潛規則悄然產生,閱卷者盡量打中間分,讓兩人的差額控制在壹定範圍內,大家彼此照顧,心照不宣,求個平安。(按照慣例,關於這點,壹定會有人否認,理由也壹定會冠冕堂皇,其實,這件事情不用說得那麽聳人聽聞,只要有人有能力調閱壹定量的試卷,做個定量分析,性質自明。)
那麽,閱卷者為什麽會陷入這種尷尬中呢?因為 他們的身份 。
尋求答案之前,先討論壹個標準,參加高考作文閱卷,最合適的人群應該是哪個人群?
他們應該對中學語文非常熟悉,最好有十幾二十年 教齡 ;他們 了解學生、同情學生 的努力和付出;他們自己 熱愛閱讀 ,有壹定的 鑒賞水平、鑒別能力 ,也喜歡寫作,有壹定的 寫作能力 ;他們參加過幾次高考閱卷,對閱卷的流程、重要性、影響力等問題足夠了解。這雖然比不上古代科舉“為國掄才”千秋大事,卻直接影響很多人的命運。
這樣的人,是最合適的閱卷老師。
那麽現實中,到底是誰在參與閱卷呢?綜合各方面的消息,我們大致能勾勒出這個人群。
第壹類: 大學教師 。高考閱卷,壹般都在高校內組織開展,直接負責人就是高校教師。當然,他們更多是屬於組織、管理者,直接參與其中的人數受高校教師人數總量限制。
第二類: 中學教師 。壹省之高考閱卷,抽調各地中學傑出者積極參與其中,他們身處中學教學第壹線,與我們理想中的人選標準接近。但可惜的是,這個人群現在出現在高考閱卷隊伍中的機會越來越少,我深諳其中緣由,苦於不能明說。
第三類: 在校研究生 。 他們才是高考閱卷的主力軍 。這點不想多說,因為老王自己當年沒少幹。
有人會問:這幾類人,在高考作文閱卷這件事情上,有什麽問題嗎?
問題大了!!!
老王在《番外|壹個中學生告訴我們,大部分國產文科生(本碩博)都不合格》這篇文章中,說了很多廢話,就是想說明壹個問題,至少在文科領域,我們的大、中學老師,讀書有限,我們的碩、博士研究生, 讀書有限,寫作乏力 。
於是,問題來了,他們在極端的時間內,是用什麽標準來確定壹篇文章的分數的?稍微翻壹下他們的教育經歷,就清楚了。他們接受中小學教育的時候,都是在應試範疇中,大家做題有力,閱讀無心, 大部分人能接觸到的最有水準的讀物,也就是《讀者》了 。但這樣壹本雜誌,顯然無法挽救大家整體不閱讀的窘境,寫作用套話,感情假大空。
中國語文教育中,寫作教學在全國範圍內都是極度缺乏的,進入大學,寫作訓練更是幾乎為零。這個現狀,基本囊括了大、中學教師和在讀碩、博士。這種狀況下,我們回頭壹看,心裏充滿的恐怕更多是壹種荒誕感。
前些年,多有報道見諸報端,提到學生作文中造假之風極盛,這是諸多因素***同作用。諸如:感情真實、表達自然、語言準確,這種最基本、也是最嚴格的要求,無論從中學教學還是高考閱卷中,想要體現出來,都是難若登天。
誠然,高考作文,有詳細、嚴格的評卷標準,各方面分類,用心不可謂不嚴。但是,只要大量閱讀過稿件的人都明白壹個道理,最重要的,是如何 把紙面上的標準,內化為自己內心的標尺 ,讓壹個閱卷者在看壹篇作文時,能迅速找到文字背後體現出的壹個寫作者的素養,這是何等艱難的事情。如果,壹個人本身閱讀量少,寫作能力低下,那麽,無論怎樣漂亮的標準都會被扭曲。有壹種和尚,叫作歪嘴和尚。
綜合上述條件,我們能推出這樣的現狀: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在評卷標準和內在鑒賞能力不足的條件下;在人員構成不合理,人員培訓欠缺的前提下。高考主觀類題目的閱卷——具體到作文閱卷—— 存在潛在的不公平的可能性 ,註意,我說的是可能性。
今年高考剛結束,上海作家葉開馬上撰文,質疑高考閱卷教師的資格問題,迅疾被刪帖。老王當時有心說兩句,也突感無力。時至今日,看到鄭老師的諫言書中,竟然堂皇提到此事,上達天聽,終於可以鬥膽聊幾句這個問題了。也不知道,這個問題,會不會有人真的去關註。
今年的高考結束,老王所在的省份,高考語文成績整體低到了壹種新境界,高考文科狀元,語文成績也不過110左右。舉目全省,很少能找出高分,語文能力整體下降,是不爭的事實,但分數掉成這樣,我不信,也不服。
這是誰之過。我們是靠閱讀、寫作吃飯的人,要靠語文活下去,我們喜歡它,想讓它好。
有朋友、家長問過我,高考作文到底該怎麽得分?寫作有沒有得救?
答曰:有救。 第壹,找高手按閱卷者心態指導寫作。第二,寫壹手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