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高畝產,當時就提出了壹個著名的口號。"過黃河,過長江,超綱"。黃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的糧食產量要達到500斤/畝。長江以南地區的糧食畝產應達到800斤。畝產達到500斤時是過黃河,800斤是過長江,達到800斤以後就叫超綱。這是幾十年前農業計劃中制定的計劃。1964年,袁隆平開始研究雜交水稻,經過不懈努力,2000年實現了畝產1400斤,2004年為1600斤,2012年為1800斤,2014年為2000斤,現在可以達到畝產2400斤。袁隆平追求高產的夢想壹步步實現了。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是袁隆平的畢生追求。在我國政府的推動下,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得到推廣,在東南亞、南亞、南美、非洲等國家的試種示範取得了巨大成功。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而且還起到了造福世界的積極作用。如果打除自然因素的危害,雜交水稻的產量會更高,壹年前水稻成熟,金燦燦的谷子很好,人們剛高興幾天,由於水稻灌漿,達到飽滿,成群結隊的麻雀鳥就會飛來禍害,如有些上面的水稻往往被吃幹凈,就是吃不到下面的部分;上述的產量是經過麻雀危害測出來的。在我的印象中,傳統水稻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家種植的品種有 "白小米"、"紅小米"、"八百粒"、"金包銀"、"粳米 "等品種,都是自留種,產量很低,壹般在三四百公斤之間。
白小米,"頸梗高,但很軟,風壹吹就容易斷,導致產量低,所以農民兩年後就放棄了"。紅小米,即紅歌《紅米南瓜湯》中的紅米,1980年從江西省引進到貴州,壹些農民嘗試種植。稻穗與 "白小米 "非常相似。它們的味道非常好,但容易得病。如果種了幾行水稻,整個田地都會被感染。"八百粒",當時國家專門推廣壹種水稻品種,據說有八百粒米,但有些農民就是不相信,等水稻成熟了,挑幾滴小米坐著慢慢數,結果沒有八百粒,頂多兩百粒就了不起了。
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人們只種了壹兩年,就改種 "金包銀 "和 "粳米"。在雜交水稻推廣之前,20世紀80年代,我們這片土地上的農民主要以 "金包銀 "和 "粳米 "為主。這兩種水稻品種的產量比白小米、紅小米和八百粒高。農民種植這兩種水稻主要有五六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