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當代社會,每個人都需要目標感。保證我們在人際交往和工作中能夠獲得愉快和提高工作效率。那麽關於目標感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大家不妨來看看我推送的關於目標感的寓言故事,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關於目標感的寓言故事壹:上世紀30年代末,壹個剛從紐約大學畢業的奧地利小夥子來到了壹家生產電動機的工廠裏上班。
這家工廠的老板是壹個非常有幹勁的中年人,他為工廠設立了壹個新目標:成為全紐約州最頂尖的企業!為了使所有的員工都能和自己壹樣擁有這樣的目標,老板不斷地在企業大會上向員工們灌輸這個口號。
把大目標切碎分給每個人有壹次,老板再次把所有的員工集中在壹起開會,讓所有的員工都跟著自己振臂高呼:“把工廠打造成全紐約州最頂尖的企業!”那鬥誌昂揚的場面讓老板欣慰不已。然而剛壹散會,那個剛剛加入工廠不久的奧地利小夥子就來到了老板面前說:“我敢保證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員工們依舊不會有什麽改變。與其讓員工們***同扛上壹個大目標,不如把這個大目標切碎,分攤給每壹個員工。”
“讓所有人都擁有壹個***同的大目標難道不是壹件好事嗎?難道妳沒有看到剛才的場景嗎?那是多麽的激動人心!”老板說。
“那麽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您不妨多註意壹下工廠的生產和經營狀況,看看有沒有什麽變化。”小夥子說。
這句話給了老板某種提示。在接下來的壹個禮拜內,老板每天都關註著工人們的生產報告。他終於發現了壹個問題:無論工人們在會上的呼聲有多高,無論那場面是多麽鼓舞人心,但生產量和銷售額都依舊在原地踏步。
這樣下去,別說要把工廠打造成全紐約州最頂尖的企業,就連生存都成問題!老板困惑了。這時,他想起了那個小夥子說的話,於是找來小夥子,讓他說壹說自己的看法。
“企業是需要壹個大目標,但這其實僅僅是企業的目標,而不是員工的目標!企業的大目標對於員工們來說距離太遠,員工們更關心自己身邊的事物。所以,與其讓員工們擁有壹個***同的大目標,還不如把這個目標切碎,分攤給每壹個人,讓每壹個人都在實際的工作中不斷設定小目標。這樣,每壹個員工在為各自的小目標努力的同時,也就推動了企業實現大目標的腳步。”小夥子不緊不慢地說。
老板若有所思。從那以後,老板就堅持從工作細處入手,讓員工們各自設定出自己的目標,並且負上各自的責任。例如壹名銅線纏繞工,他的目標不再是“把工廠打造成全紐約州最頂尖的企業”,而是在目前的'基礎上每天多繞10只銅線;壹名成品整裝工,他的目標是每天多裝5只成品;壹名推銷員,他的目標是每天堅持多見5位客戶……
在這種讓員工們擁有各自小目標的管理下,工廠取得了極快的發展,不僅在兩年之後就成了全紐約州最頂尖的企業,甚至成了全美國壹流的企業。
這個小夥子就是後來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大師中的大師”的彼得·德魯克。而他那以“把大目標切碎分給每個人”為綱領的目標管理法則,更是他最具代表性的管理理論之壹!
關於目標感的寓言故事二:壹位青年滿懷煩惱地去找壹位智者。他大學畢業後為自己樹立了許多目標,可是幾年下來,依然壹事無成。智者微笑著聽完青年的傾訴,對他說:“來,妳先幫我燒壹壺開水!”
萬事掛懷不如刪繁就簡青年看見墻角放著壹把極大的水壺,旁邊是壹個小火竈,可是沒發現柴,於是便從外面拾了壹些枯枝回來,裝滿水,放在竈臺上燒了起來。可由於壺太大,那捆柴燒盡了,水還沒開。他又跑出去找柴,等他回來,水已涼得差不多了。這次他沒有急於點火,而是將柴準備充分了才點。
智者問他:“如果沒有足夠的柴,妳該怎樣把水燒開?”
青年想了壹會兒,搖搖頭。智者說:“如果把壺裏的水倒掉壹些呢?”
青年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智者接著說:“妳壹開始樹立了太多的目標,就像這個大壺裝的水太多壹樣,而妳又沒有足夠多的柴火,要想把水燒開,妳或者倒出壹些水,或者先去準備柴火!”
青年大悟。回去後,他把計劃中所列的目標劃掉了許多,只留下最近的幾個,同時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各種知識,幾年後,他的目標基本上都實現了。
只有刪繁就簡,從最近的目標開始,才會壹步步走向成功。萬事掛懷,只會半途而廢。
關於目標感的寓言故事三:有壹個女孩,小的時候由於身體纖弱,每次體育課跑步都落在最後。這讓好勝心極強的她感到非常沮喪,甚至害怕上體育課。這時,女孩的媽媽安慰她:“沒關系的,妳年齡最小,可以跑在最後。不過,孩子妳記住,下壹次妳的目標就是:只追前壹名。”
只追前壹名小女孩點了點頭,記住了媽媽的話。再跑步時,她就奮力追趕她前面的同學。結果從倒數第壹名,到倒數第二、第三、第四……壹個學期還沒結束,她的跑步成績已“跑到”中遊水平,而且她也慢慢地喜歡上了體育課。接下來,小女孩的媽媽把“只追前壹名”的理念,延伸到她的學習中。媽媽告訴她:“如果每次考試都超過壹個同學的話,那妳就非常了不起啦!”就這樣,女孩的媽媽始終以“只追前壹名”的理念引導和教育女孩。在這種理念的引導下,這個女孩xxx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同年4月被哈佛大學教育學院以全額獎學金錄取,成為當年哈佛教育學院錄取的唯壹壹位中國本科應屆畢業生。她就是朱成。xxx年6月,朱成獲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同年9月她被哈佛大學文理學院聘為全職教師。xxx年9月,她在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xxx年4月,她當選為有11個研究生院、1。3萬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學生會總會主席。這是哈佛370年歷史上第壹次由中國籍學生出任該職位,這在當時引起了巨大轟動。
“只追前壹名”,就是所謂的“夠壹夠,摘桃子”。沒有目標便失去了方向,沒有期望便失去了動力。但是,目標太高,好高騖遠,便高不可攀;期望太大,不著邊際,便望而生畏。這樣,最後的結果不是力不從心便是半途而廢。明確而又可行的目標,真實而又適度的期望,讓孩子看得見,摸得著,才能引領孩子腳踏實地,胸有成竹地朝前走。
希華·萊德是英國知名作家兼戰地記者。“二戰”結束後,他謀到了壹個寫廣告劇本的差事。出於信任,廣告商並沒有跟他簽訂什麽合同,也沒有明確規定他壹***需要寫多少個劇本。平心靜氣的萊德壹直不停地寫,竟然壹口氣完成了2000個廣告劇本,這個成績令世人震驚,甚至連他自己都感到十分意外。而如果當初廣告商要與他簽訂合同的話,別說是2000個劇本,就是1000個,他也會退避三舍。世界著名撐竿跳高運動員布勃卡有個綽號叫“壹厘米王”,因為在壹些重大的國際比賽中,他幾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紀錄,將成績提高壹厘米。當成功地躍過6。15米、第35次刷新世界紀錄時,他不無感慨地說:“如果我當初就把訓練目標定在6。15米,沒準兒會被這個目標嚇倒。”
把目標降低到“壹厘米”,把期望縮小到“壹個劇本”,分時限、分階段去實現人生的抱負。如此讓孩子放下包袱,輕裝上陣,集中精力做好今天,做好當前,才能“穩紮穩打”,滿懷信心地走向明天,走向未來。“只追前壹名”,是壹種人生的跨越,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膽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