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平常所說的壹畝三分地,妳知道由來是什麽嗎?

平常所說的壹畝三分地,妳知道由來是什麽嗎?

現如今,我們所說的“壹畝三分地”,泛指屬於自己的勢力範圍。那麽,這句話在歷史上,有什麽出處呢?這句話來源於古代帝王的“耤田禮”。所謂“耤田禮”,就是指帝王扶犁親耕的壹種儀式。其目的是向臣民表達皇帝關心百姓生活,重視農耕的意願。

耤田,就是指皇帝親自耕種的田地,其大小恰好是壹畝三分。這塊地長11丈、寬4丈,壹***分為12畦。中間部分是皇帝親耕的,兩邊剩余的土地,則留給大臣們來完成。為什麽要不多不少,正好是壹畝三分呢?其壹,皇上政務繁忙,日理萬機,在親耕田地上,有點意思就行了,表達壹下示範作用,當然不能太多。其二,古代單數是陽數,如形容皇帝的崇高地位,就得用“九五之尊”這些單數。因為用於皇帝親耕的耤田不能太大,所以只能取陽數中最小的兩個數“壹”和“三”,具有象征意義。

明清時期,帝王的“耤田禮”壹般都放在每年仲春亥日,在先農壇舉行,其程序和儀式相當復雜的。“耤田禮”開始的前壹個月,禮部就得著手籌備計劃。在確定了“耤田禮”的日期後,還得擬定參加“耤田禮”的官員名單。舉行“耤田禮”的前兩天,帝王和大臣們都必須齋戒。“耤田禮”前壹天,皇上要親自審閱祭祀所用的祝文,查看當日播種的谷物種子以及農具。查驗完畢後,再由太常寺官和順天府尹,親自將“耤田禮”所需器具護送到先農壇。

耤田儀式開始時,皇帝要沐浴更衣。到先農神壇前祭拜先農,然後換下龍袍,站在壹畝三分地裏,面南站立。禮部尚書跪請皇帝親耕,戶部尚書跪奉農具,順天府尹跪奉鞭子。皇上須右手扶耒,左手執鞭,前面有兩個老農牽牛,順天府尹負責抱著儲藏種子的木箱,禮部尚書則負責播撒種子。照此程序,皇上需在壹畝三分地的中間部分,完成三次往返,然後依次序由大臣們完成剩下部分的從耕。

此時皇上則登上觀耕臺,親自督促官員完成相關儀式。直到禮部尚書宣布“耤田禮完畢”,皇上才能起駕回宮。為了保證隆重的“耤田禮”順利進行,大臣和帝王都不敢怠慢,除了事前周密籌劃,詳盡方案外,有時還得在事前舉行排練活動。例如,清朝的康熙帝,就專門在豐澤園內開辟了壹塊“演耕地”,在“耤田禮”到來之前,抽空到“演耕地”裏排練數次。

當然,在舉行“耤田禮”的時候,還是難免會出現壹些小插曲。雍正帝在扶犁親耕的時候,就讓壹頭牛差點把儀式攪黃了。本來參與“耤田禮”的耕牛都是經過千挑萬選,性情溫順的。但也許是現場人數太多,也許是牛脾氣上來了,任由雍正如何揮鞭驅趕,這頭耕牛就是原地不動,罷工了。這下可累壞了眾侍衛和太監們,他們不得不生拉硬拽地驅趕著牛,才勉強讓雍正帝完成了三次往返的儀式。

最終,雍正帝龍顏大怒,下旨將負責調教耕牛的官員削職罷官,交刑部議罪。傳說康熙帝在微服私訪時,曾路過壹處農家,主人見他們器宇軒昂,穿著華麗,就詢問道:“客官定是富貴人家,想必家裏田地不少吧?”康熙微微壹笑,回答說:“我家只有壹畝三分地。”由此,“壹畝三分地”便演繹至今,其意義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為個人專屬利益的代名詞。(

參考資料:

《史記》《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