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正視失足,不能找出失足的真正原因,失足就永遠是失足,而決不能轉化為成功。實際上失足並不可怕,跌倒了爬起來就是了,怕的是被失足打倒;怕的是失足後壹蹶不振;怕的是在失足中越發沈淪;怕的是壹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怕的是從此成了驚弓之鳥,杯弓蛇影;怕的是失足後千方百計推卸責任,不能很好地反思總結失足的教訓。
因此,面對失足,正確的做法就是:首先要勇於正視失足,其次是找出失足的真正的原因,並改正它,做到“吃壹塹,長壹智”,同時還要樹立重獲新生的信心。只有這樣,才能壹步步從失足的泥潭中掙紮出來,走向成功,走向輝煌。
《戰國策》說:“智者之舉事也,轉禍而為福,因敗而成功。”失足既可以成為埋葬壹切的墳墓,也可以成為“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起點。實際上,失足並不意味著妳不可能成功,不過表明妳也許要變換壹下方向;失足也並不意味著妳浪費了時間和生命,不過表明妳有理由重新開始。
公元前497年,越國國君允常死後,他的兒子勾踐即位。這時已到春秋末年,諸侯爭霸,到處是爭戰不休。吳王闔閭想趁勾踐尚未坐穩江山之機興師伐越。勾踐急忙組成了壹支敢死隊,與吳軍展開了肉搏戰,可是令人奇怪的是這支敢死隊在吳軍中呼號了壹陣,就都自殺了。吳軍兵士正莫名驚詫之時,越國大軍突然襲來,大敗措手不及的吳軍,吳王闔閭也中箭身亡,其子夫差即位。
公元前495年,越王勾踐聽說吳王夫差正日夜操練兵馬,揚言要報殺父之仇,便想先發制人,主動對吳用兵。大臣範蠡勸諫說:“用兵打仗,會勞民傷財,是壹件不得人心的事情,主上萬萬不可主動挑起戰爭。”勾踐怒道:“本王主意已定,妳不必多言。”於是發兵攻打吳國。
吳王夫差得知這個消息後,覺得正中下懷,便出動精兵,在夫椒大敗遠道來襲的越軍。勾踐只好率領5000殘兵敗將,退居到會稽山,後來又在那裏被吳軍團團圍住。
越王勾踐羞愧難當,悔恨不已,對範蠡說:“我以前沒有聽妳的話,結果導致現在兵敗被圍。現在該怎麽辦呢?”範蠡這時又反過來用商湯、周文王、晉文公先困而後強的事例,來鼓勵和勸慰勾踐,最後他說:“這麽看來,我們現在被困在這裏,也不見得壹定就是壞事呢!事已至此,大王也不必過度憂愁。我們可用卑辭厚禮使吳王夫差退兵。如果吳王還是拒不退兵的話,為了越國的未來,就只好勞駕大王的貴體了。”
勾踐聽從了範蠡的建議,讓大夫文種帶厚禮前去求和。文種見到吳王夫差後,屈膝叩首,苦苦哀求說:“君王的亡臣勾踐讓我前來向主上請求:勾踐願作君王的臣下,其妻願為君王的妾,懇請君王答應。”但是在吳國大臣伍子胥的極力勸阻下,夫差拒絕了勾踐想讓他退兵的請求。
文種求和不成令勾踐悲憤欲絕,他立意要殺掉妻子,燒毀寶器,破釜沈舟,與吳王決壹死戰。後來經大夫文種的勸慰之後,他改變了主義,讓文種帶著大批美女和珍珠寶器,暗地送給了吳王的寵臣太宰伯。太宰伯收了越國的重禮,便把文種引見給吳王。文種見到吳王後,裝做很誠懇地說:“如果大王赦免卑主勾踐的罪,越國的寶器將全部送來。如萬壹不赦免他的話,勾踐將會殺死妻子,焚毀寶器,率領現存的5000將士與主上決壹死戰。這樣,吳國的損失將也會不少於5000名將士。請大王三思。”太宰伯也附和著說:“若赦免勾踐,越國向主上俯首稱臣,這對我們未嘗不是件好事,主上何樂而不為呢!”夫差起初並不同意,但是架不住太宰伯的花言巧語,最後還是答應了,但他還是提出了要把勾踐夫婦押往吳國作為條件。伍子胥卻告誡吳王說:“勾踐是個賢明的君主,如果現在主上赦免了他,將來必為大患。”他主張立即將勾踐殺掉,但吳王夫差沒有聽伍子胥的勸告,而是退兵回國了。
勾踐夫婦在吳國忍氣吞聲地為吳王養了3年馬,到了公元前491年,才被釋放回國。
勾踐返回越國之後,心懷亡國之恨,時時刻刻都想著要報仇雪恨。他怕自己因為安逸的生活而失去了鬥誌,於是就睡在柴草鋪上,墻上還掛著壹只苦膽,每頓飯前都要嘗壹嘗,以告誡自己不要忘記在會稽所受的恥辱。平日裏,他勵精圖治,事必躬親。同時,壹有空閑,就和農民壹樣到農田裏扶犁耕作。他的妻子也親手紡線織布。在這段時間裏,他們生活簡樸,不吃有肉的飯菜,不穿華麗的衣服,待人平和,禮賢下士,厚待賓客,就是老百姓家裏死了人,他也要前往吊唁、安慰。
就這樣,勾踐在會稽戰敗後的7年時間裏,休養生息,尊士愛民,國勢壹天天又強盛起來。不少大臣想找吳王夫差報仇,但勾踐吸取了以前盲目出擊導致失敗的教訓,沒有急於伐吳。
又過了三年,夫差已經對勾踐毫無戒心了,壹次,夫差在黃池與諸侯會盟,為了顯示排場,把精兵都帶去了。國中盡剩了些老弱殘兵。勾踐趁機發水兵2000人、常備兵4萬人、精悍部隊6000人、軍官1000人大舉伐吳。結果吳軍大敗,吳太子也在戰鬥中被殺。正在黃池會合諸侯的吳王夫差聽到消息後,慌忙派人帶著厚禮向越求和。勾踐知道吳國精兵在外,越國難以壹時之間滅掉吳國,也就暫時與吳講和了。
第四年,越軍再壹次舉兵伐吳。這時,吳國因與齊、魯等國連年打仗,國內早已是元氣大傷,兵疲馬憊,而此時的越國卻糧草充足,兵強馬壯,結果又壹次大敗吳軍,還把吳王夫差圍困在姑蘇山上。
吳王夫差派出大夫公孫雄向越王求和,越王勾踐派使者對吳王夫差說,打算把他安置在甬東讓他治理百戶人家。吳王夫差聽了羞愧難當,又見求和無望,便自殺而死。至此吳越爭霸結束。
越王勾踐的經歷為我們提供了很深刻的啟示,這就是失足之後,我們究竟是選擇逃避、哀嘆、詛咒命運的不公,還是在心中暗暗樹立壹種不滅的信念,靠自信和勇氣讓壹切從頭再來?
雖然在人生的征程中,沒有壹個人註定要過壹種失足的生活,也沒有壹個人註定要過壹路順風的生活,但是即使失足了也並不意味著天塌下來了,只要妳願意,失足可以使妳學到並深刻體驗到許多真知灼見,並使妳對此難以忘懷。失足還可以使妳認識到自己的能力與局限,了解自己是否成熟。
培根1561年出生在倫敦壹個新貴族家庭。從小聰慧,12歲時便入劍橋大學讀書。畢業後步入仕途,曾經擔任過英國駐法國大使館工作人員,還當過律師,並在議會選舉中當選為議會議員。
詹姆斯壹世統治時期,培根官運亨通,青雲直上,很是風光,曾先後數次擔任宮廷顯要職務;還因為辦事有才幹,很得國王賞識,連續多次被授予貴族封號。可是正當他平步青雲,春風得意之時,1621年他因貪汙受賄罪,被英國高級法庭判決罰金4萬英鎊,並監禁於倫敦塔內,出獄後,他又被終生逐出朝廷,不得再擔任任何官方職務,不得參與議會。
培根被迫下野後,脫離政治生涯,開始專心從事著述。他提出了具有開創意義的經驗認識原則和經驗認識方法,還提出了著名的“要命令自然,就要服從自然”、“知識就是力量”等壹系列對後人影響深遠的口號。在他的壹系列作品中,他將矛頭直接指向經院哲學,在反對經院哲學的鬥爭中,他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培根在他的著作中強調要重視感性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同時也認為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結合是非常重要的,他還是公認的歸納法的創始人。
培根對人類哲學史、科學史乃至思想史都做出了重要的、具有歷史意義的貢獻。
曾經的失足反而使培根成為了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鼻祖,成為了英國17世紀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世界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正是這次遭遇,讓培根最大限度地開發了自己的另壹面,使之成為了在人類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壹代巨人,成為壹名被後人永遠銘記的哲學家。如果沒有這次經歷,培根或許會在自己的高官厚祿之下終其壹生,而我們將永遠都不會有機會和理由去記住在17世紀的歐洲,曾有過壹位叫培根的顯要人物。
壹個能夠在逆境中微笑的人,要比壹個壹面臨艱難困苦就崩潰的人偉大得多。壹個能夠在壹切事情與他的願望相悖時仍然面帶微笑的人,是勝利的候選者。
人不應該把自己降為感情的奴隸,無論妳遭遇的事情是怎樣糟糕或不順利,妳都應努力去掙脫妳的消極情緒,把妳自己從不幸中解脫出來。如果妳背向黑暗,面對光明,陰影就會留在妳的後面。
我們的生命註定要承載太多的失意,既然這樣,我們就要學著忘記。過去已經是無法改變的歲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忘記過去是生活的壹種技巧,也是對自己最大的呵護。
“壹失足成千古恨”,這是千年古訓,目的是叫人們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千萬不要走錯了。其實,人的壹生要經歷許多的風風雨雨,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當人在壹些問題上產生偏激,對壹些事情急於求成又脫離實際,壹旦把握不住自己就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有時會造成壹些過失,帶來嚴重的後果,但並非壹失足就成千古恨。
失足之後,壹味地沈浸在悔恨之中是於事無補的,正確的心態應該是放下包袱,克服自卑心理,要把悔恨變為前進的動力,努力改正所犯的錯誤,彌補這個錯誤造成的損失。克服心理上的障礙,保持廣闊胸懷,走出自我封閉狀態,主動敞開心扉,傾聽人們善意的勸告,讓親朋好友幫助自己找出自身的缺點與不足,繼而消除敵對心理,不再無故猜疑,用平常的心態面對壹切,這樣就會慢慢地恢復自信。同時為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標,在各個方面更加勤奮努力,自強不息。
總之,壹失足未必就成千古恨。重要的是要趕快走出失足的陰影,這就需要我們在失足之後盡快調整心態,克服自卑心理,逐步恢復自信,繼而自強不息,這樣才能不再讓悔恨吞噬心靈。正如壹位名人所說:“逆境中要記住自強不息,要把坎坷和困難變成前進的動力,千萬不要讓它成為背上的大石頭。”要知道曾經的失足也沒什麽大不了的,我們的路還很長,壹次失足並不是世界末日,而只不過是壹個新的開端,是命運讓我們做個新的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