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他和當時的許多先進知識分子如李大釗、陳獨秀等壹起寫文章、辦雜誌,揭開了中國五四運動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沿,積極倡導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1918年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小說通過象征性的藝術手法,無情地揭露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宗法制度的罪惡。此後,魯迅以完全不妥協的態度創作了《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多部小說和大量雜文、雜文、評論,從而成為五四運動的先驅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1902年3月,22歲的魯迅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離開祖國去日本留學。1904年8月進入仙臺醫學院學醫。他想用醫學“拯救像我父親壹樣被誤診的病人的痛苦,在戰爭時期成為壹名醫生”為反抗壓迫和侵略的鬥爭做出貢獻;我也想把醫學作為宣傳新思想的工具,激發人們對社會改革的信念,達到改造國家的目的。但現實的教育最終讓他意識到“醫學不是當務之急”,重要的是改變人的精神。於是在1906年的秋天,他棄醫從軍,離開仙臺前往東京,決心用文藝喚醒國民,讓祖國富強起來。在仙臺醫學院學習期間,魯迅結識了藤野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