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們小學生對我國傳統節日知之甚少,為了讓我們能夠了解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知識,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和理解,進而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並且能夠讓傳統節日得到更好的發展和繼承,這個學期我們班開展了“中國傳統節日習俗的調查研究”綜合實踐活動。中國的傳統節日很多,我們重點選了其中四個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作為子課題,並進行分組調查研究。
二、研究內容
了解各傳統節日的起源;收集有關各傳統節日的詩詞;了解各傳統節日的習俗,了解各傳統節日飲食習慣;了解人們在各傳統節日期間還進行哪些其他活動等。將了解、收集到的資料有序地進行整理,並裝訂成冊。
三、任務分工
根據選擇的子課題,我們全班同學分成四組,各組的任務分工如下:
1、煙花隊:組長李子健、吳雨純,主要負責調查研究春節的傳統習俗;
2、勝利之光:組長塗廣駿、王楊洋,主要負責調查研究清明節的傳統習俗;
3、陽光隊:組長吳梓渟、肖筱,主要負責調查研究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4、月亮之光:組長張方瓊、肖依晨,主要負責調查研究中秋節的傳統習俗。
四、研究過程
首先,我們為這次活動制定了壹個詳細的調查研究計劃,確定各分組研究的子課題和人員。為了活躍這次活動的氣氛,增強各分組的凝聚力,各分組都給自己取了積極向上的組名,還有響亮的口號。接下來各分組根據各自的子課題制定分組研究計劃,分頭進行調查研究。各分組通過看報、問長輩、上網查資料等各種渠道來搜集相關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的資料,並整理成冊,寫成研究報告。
五、研究成果
各分組經過半個多學期的調查研究,搜集了不少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資料。下面就是各組的研究成果,搜集的部分資料。
1、煙花隊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壹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壹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壹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壹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壹起吃年夜飯,稱“團年”。其間談笑風生,其樂融融。然後壹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征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彩,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風俗特色。
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上古的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民間的說法是這樣的: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壹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壹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臘月二十四這壹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房子,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壹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壹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和影壁中。
倒貼“福”字。在貼春聯的同時,壹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的人幹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