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際政治格局處於多極化趨勢與單極化傾向並存的局面,兩種相反的力量將進行激烈的較量。冷戰結束後,盡管國際局勢整體上趨向緩和,但世界和平問題與經濟發展問題壹樣,並沒有得到解決,各種國際間的沖突仍不斷出現,因此,鄧小平關於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的論斷並沒有過時。中美關系的發展方向與水平主要受雙方的戰略合作需要、經濟貿易利益和意識形態分歧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只要這些基本因素不發生大的改變,兩國關系的基礎就不會動搖,中美關系的基本結構和框架仍然會得到維持。
[關鍵詞] 世界格局;世界主題;中美關系
按照中國國際關系學者的思維,國際問題研究必須首先分析當前國際政治經濟的總格局的基本特點,抓住當今世界面臨的基本矛盾和主要問題,重視世界大國之間相互關系的調整和發展,同時,在中國對外關系方面對於中美關系給予更大的關註。因為上述問題不僅是認識國際關系的基礎,而且直接影響著中國國家發展戰略的制定和中國國家利益的實現。
壹、關於世界格局問題對世界格局的認識在冷戰結束後的壹段時期內是比較壹致的。大多數學者和官方的觀點都同意“兩極格局已經終結,世界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的表述,即承認冷戰後世界格局出現了多極化的發展趨勢。然而,自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襲擊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事件後,對格局的認識出現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當今世界格局是美國的單極統治,根本沒有出現所謂的多極化格局。甚至也出現了單極格局比多極格局穩定,多極化格局並不有利於中國的觀點。出現這種分歧的原因是美國在冷戰後逐漸強化的單極領導世界戰略和美國在世界格局中占據優勢地位的現實。同時,由於我們過去只強調舊的格局已經解體,新的格局尚未形成,對過渡期的格局狀態沒有進行認真分析,似乎造成了當前沒有格局狀態的壹般認識。這種回避對當前格局客觀分析的做法主要是強調了當前國際力量調整和變化的不確定性,以及單極格局在理論上的不穩定性,同時也有反對美國單極霸權的考慮。但也正是這種回避導致了重大事件發生後人們在世界格局認識上的模糊。事實上,世界力量的對比關系是客觀存在的,不可能出現力量對比的真空和世界格局的空白。冷戰後的國際力量對比結構就是美國作為惟壹的超級大國和其他幾個強國之間形成的“壹超多強”的世界格局,即單極多元的世界格局。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到21世紀上半葉,這種格局形態可能持續數十年。這是壹種介於單極格局與多極格局之間的過渡型格局狀態,既帶有單極化的傾向,又具有多極化的趨勢,具有明顯的二重性。壹方面,在冷戰後的世界格局中美國的確占據著優勢地位,使得當前格局具有單極的特點。冷戰後,隨著蘇聯的瓦解,兩個超級大國只剩下美國壹家。美國擁有當今世界上獨壹無二的綜合國力,無論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實力,還是在文化和外交影響上都處於明顯的優勢地位,美國的國家利益遍及世界。不僅如此,美國正利用自己在格局中的有利地位,企圖強化和固定世界格局的單極傾向,實現單極領導世界的戰略圖謀。因此,美國單極領導世界的圖謀嚴重地阻礙著國際政治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世界格局的單極化有可能持續較長壹段時間。另壹方面,冷戰後世界格局的多極化則是壹種強大的發展趨勢。在國際關系的相互依存日益發展的今天,單極格局的穩定性將受到各種力量的挑戰。冷戰結束後,盡管美國的綜合國力優勢明顯,但在幹涉行動中也不得不依賴於盟國在道義上和物質上的支持。美國人自己也承認對盟國的影響力和對國際事務的控制力開始減弱。單極霸權是對國際政治民主化的否定,最終是不得人心的,任何壹個可能的大國都不會自願接受單極統治世界的安排。美國與其盟國在壹系列國際政治的重大問題上也存在著矛盾。當前各大力量的分化組合還在發展變化之中,中國、俄羅斯和法國等提出的推動國際政治多極化的主張,各種形式的大國夥伴關系正在建立和調整之中,世界格局的多極化是客觀存在的發展趨勢。當然,多極化的“化”是壹種趨勢和過程,並不是說當今世界已經是多極的格局。因此,當前國際政治格局的特點是多極化趨勢與單極化傾向並存的局面。單極化是壹種美國力圖加以維護並強化的現實,而多極化則是其他強國爭取有所作為的努力和世界的發展趨勢,兩種相反的力量之間將進行激烈的較量。國際政治格局的多極化將是壹個長期和復雜的過程。
二、關於世界主題問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的表述,是鄧小平同誌對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對抗的東西矛盾威脅世界和平,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南北矛盾阻礙經濟發展這兩大世界性現實問題的理論概括,是對世界各國人民反對戰爭、爭取和平,振興經濟、促進發展等***同努力的肯定。80年代中期以來,人們對世界主題的認識基本上是肯定的和壹致的。但自90年代末美國的世界戰略日益凸現,特別是中美關系中壹系列重大事件發生之後,許多人認為,和平與發展不是世界主題,而是我們的壹廂情願,甚至以小平同誌關於“和平與發展兩大問題壹個也未解決”的論述為依據來否認世界主題的表述。認識這壹爭論的關鍵是正確區分世界主題與時代特征兩個不同的命題。大多數學者在分析世界主題時往往與時代主題的概念不加區分,而在論述時代主題時又與時代特征的命題混為壹談,由此導致了人們對和平與發展是世界主題的肯定和否定等完全不同的觀點。所謂時代特征是指與特定時代相適應的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基本狀態,及由世界的基本矛盾所決定和反映的基本特征,它強調的是客觀性和現實性。而所謂世界主題則是指當今世界面臨的根本性問題,是對世界面臨的全球性戰略問題的概括,它強調的是主觀性和目標性。和平與發展是關系到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問題,也是全世界人民***同努力的主觀目標。因此,小平同誌提出的和平與發展兩大戰略性問題就是指世界各國目前尚未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國際社會面臨的主要任務和根本課題。眾所周知,冷戰時期的和平問題的實質是東西問題,即美國與蘇聯的軍備競賽和核武器是對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冷戰結束後,東西問題已經隨著蘇聯的解體和東方陣營的瓦解而不復存在,世界大戰的危險已經大大降低,國際局勢整體上趨向緩和。但是天下並不太平,由於民族、宗教和領土矛盾而爆發的各種形式的武裝沖突和危機此伏彼起,連綿不斷,在規模和後果上均大大超過了以往,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幹涉他國內政的現象更加頻繁,甚至發展到以武裝沖突的手段來推行自己的戰略圖謀。因此,世界和平問題與經濟發展問題壹樣,並沒有得到解決。由此可見,和平與發展作為世界主題而不壹定成為時代的特征。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的論斷不僅沒有過時,而且具有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國內學者對世界主題的爭論大都集中在時代特征的範疇。懷疑者以當今世界存在戰爭威脅的現實來否定和平是世界的主題;堅持者也試圖通過舉證世界人口和世界經濟總產值80%以上的地區的和平現實說明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流”和“主旋律”,肯定和平與發展仍然是世界主題。殊不知這種爭論恰恰是將時代特征與世界主題混為壹談,以時代特征懷疑世界主題,以客觀現實否定主觀目標。
三、關於中美關系問題中美關系是中國對外關系中最重要的壹個方面。這主要是因為美國是當今國際舞臺上綜合國力最強、影響最大的國家,是西方的盟主和“領頭羊”,它能影響壹大片西方盟國和發展中國家。中美關系對於我國對外開放十分重要,因為中國的對外開放,引進的技術和資金主要是來自西方國家。在克林頓任總統時期,中美關系出現了眾多矛盾和摩擦,但兩國關系的總體發展是穩定的,基本方向和趨勢也是明確的,這就是兩國“致力於建立戰略夥伴關系”。小布什競選總統期間對中美關系講了壹些消極言論,上臺以後又發生了撞機事件並采取了壹系列對華強硬的措施,特別是關於“中美不是夥伴而是對手”的言論,許多人認為中美關系將會惡化,甚至有人認為中美之間將會發生嚴重的軍事對抗和沖突,也許是下壹次世界大戰的決戰雙方。中美關系究竟將向何處發展?這是中美兩國和世界人民***同關心的問題,回答這壹問題決不能憑直覺或感情用事,而應當分析中美之間自1972年恢復關系以來的近三十年的雙邊關系賴以建立和發展的基礎,即國家間的利益關系。具體分析,制約和影響中美關系發展方向與水平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壹是戰略合作需要。20世紀70年代,美國在同蘇聯的競爭中感到力不從心,處於被動地位。因此希望聯華反蘇,取得對蘇聯的優勢,從而確立了中美蘇大三角關系。正是這壹需要促使中美雙方超越了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發展了兩國的關系。蘇聯解體後,有人說戰略上的這種需要已不復存在,中美關系必然惡化。應該承認,冷戰結束後,中美關系出現了壹系列不協調的聲音,幾次三番出現麻煩。對此,我們應當有清醒的認識。但是,這只是問題的壹方面,另壹方面我們也應看到:中國是當今世界上十分重要的國家,是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壹,擁有否決權,世界上的重大事情,沒有中國的同意辦不成。在核不擴散和限制導彈技術出口方面,在朝鮮半島問題、中東問題,以及聯合國合作等壹系列全球性和地區性問題上中國有較大的影響,美國同樣需要中國的合作。美國不希望中國被另壹個大國所取代。這是21世紀初戰略利益上的需要。二是經濟貿易利益。隨著中美關系的發展,經貿關系成為中美關系的重要內容。雙方的貿易額從1979年的24.5億美元到2000年的近850億美元,增長了近35倍。中國已成為美國產品的主要出口國之壹。同時,美國市場對中國產品的依賴性也很強。對華貿易意味著數十萬人的就業,意味著美國商店裏價廉物美的商品。由於中國實施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經濟實力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中國市場擴大了、成熟了,其潛力則更加誘人。克林頓之所以將貿易與人權問題脫鉤,並在其任期內促成了關於中國加入WTO的中美貿易協議,關鍵就在於認識到了這壹點。當然兩國貿易還存在著美國的貿易逆差問題。但兩國經貿的合作利益顯然大於沖突利益,美方多次威脅實施的貿易制裁在最後壹刻總是以妥協而告終,恰恰證明了這壹點。三是意識形態分歧。其突出表現是所謂“人權問題”。“人權外交”是70年代末卡特總統時期提出的口號。當時叫做“重振美國外交的道義內容”。但冷戰時期需要中國的戰略合作,人權外交的主要對象不是中國,而是蘇聯和東歐國家。1989年之後,蘇東發生劇變,中國成了世界上惟壹的社會主義大國。美國開始對中國施加壓力,今後可能還會更加突出。但人權問題本質上屬於意識形態的範疇,意識形態對國家利益的評判有影響,但它本身不是對外關系的基本出發點。不可能因人權問題而放棄根本的利益。況且,他們要使中國“自由化”和“民主化”,沒有別的手段,施加影響也還是要靠增加接觸來保持。四是臺灣問題。這是中美關系中由來已久的遺留問題,也是中美關系中的最大、最難解決的問題,今後也仍然會起重大的作用。70年代中美恢復接觸後,中美關系的發展壹直受到臺灣問題的影響和制約。從中美上海公報、建交公報到“八壹七”公報,以及小布什最近批準的對臺軍售和有關全力協助臺灣自衛的言論等,都是這個因素在起作用。所以說,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的最大障礙。美國在臺灣的最大利益就是維持現狀,不統不獨,利用臺灣問題牽制中國的發展,在兩岸對峙中贏得最大利益。當然,美國並不希望兩岸之間真正發生戰爭,臺海兩岸壹旦發生戰爭,美國將面臨是否卷入的抉擇,無論如何都是十分困難的。未來中美關系將向何處發展?只要維系中美關系的上述基本因素不發生大的變化,兩國關系的基礎就不會動搖,中美關系的基本結構和框架仍然會得到維持。當然矛盾和鬥爭也可能會更加頻繁,甚至可能出現壹定程度的反復和倒退,但重新回到70年代以前相互對立與隔閡的狀態不僅不符合中國的利益,同樣也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中美關系的發展前景從大的方面看存在著三種可能性。其壹是兩國關系維持現狀,在合作中鬥爭,在對抗中妥協。雙方既是對手,又是夥伴,或是在對手與夥伴之間遊移波動。兩國關系中頻繁出現各種矛盾、沖突和麻煩,表現出相當程度的脆弱性,但也不會失控。兩國之間***同利益與對抗利益並存,合作與沖突並存。在意識形態、經貿和臺灣問題及戰略問題上都可能發生激烈的矛盾和摩擦,甚至可能因壹些重大突發事件的沖擊,出現壹定程度的反復和倒退,但又不至於動搖兩國關系的基礎。中美兩國關系在艱難曲折中前進,維持基本的發展趨勢。在5~10年的近期內,這種可能性最大。其二是兩國關系不斷惡化,對抗性因素大於合作性因素,重新回到對手的敵對關系。在美國謀求單極統治世界國際戰略的需要和國內政治的壓力下,美國政府采取對華遏制政策;或臺灣問題發生突變,美國武裝介入;或中國大陸綜合國力的高速發展,被認為是威脅和挑戰了美國的利益和權威,從而引發中美之間的全面對抗。這種前景不符合中美雙方的根本利益,而且付出的代價也過於高昂。盡管有理由相信在近期內兩國政府將會盡力避免這種結果,但隨著未來中美在戰略利益上的沖突不斷激化,如果處理不當,在10~20年的中期範圍內,中美兩國出現重大的沖突不是沒有可能。其三是兩國關系全面改善,合作性因素大大超過對抗性因素而占據主導地位,兩國之間建立起真正的合作夥伴關系。這壹前景在近期內無法實現,因為美國目前的世界戰略是極力維持現有的超級大國地位和單極格局,防止出現能夠向美國挑戰的全球性大國或地區性大國。但是在中國經濟發展持續若幹年,綜合國力進壹步增強後,當中國在世界格局中占有壹席之地後,甚至可能是在中美之間出現壹次重大沖突之後,中美兩國真正認識到兩國的各自利益和***同利益,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真正穩定和正常化的戰略夥伴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