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微信對外宣稱的核心目的是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以用戶為本”成為微信長期以來的壹個贊美點。微信事業群創立時,張小龍說過,任何時候,都要從用戶價值本身出發。如果與用戶價值背道而馳,即使放棄短期利益也要維護用戶價值。
然而,近日微信服務號正式推出多客服系統和投票功能,卻似乎給自己的承諾潑了壹盆冷水。此前有媒體人在使用多客服功能後發表了個人看法,覺得從功能上來說,和其他客服工具差不多,雖然有效提高了溝通效率,但是除了免費聊天,幾乎很難實現CRM的功能,所以有些尷尬。同時,免費的微信多客服功能基本上把拍拍多客服直接搬到了微信上,內部山寨換了壹個簡單的店員工具,卻對用戶表現出了自己的良苦用心,實在讓筆者有點難以理解。
至關重要的是,這種免費的多客戶服務功能是以基礎模塊的形式推出的,而不是直接向第三方開放的數據接口。相比之前微信的做法,確實出乎意料,估計會嚇退壹批第三方開發企業。我們都看到了,今天企業大量入駐微信,在微信平臺上絞盡腦汁,試圖展現各種吸引眼球的創新功能,這離不開第三方開發公司的功勞。正是因為這個功勞,第三方公司前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熬過了漫長的冬天,以為春天來了,國軍像程壹樣被切斷,讓廣大第三方公司很受傷。此外,有業內人士預測,多客服未來可能會直接以插件的形式向微信官方賬號收取額外費用。看來之前很多第三方平臺花大價錢開發的類似功能又要浪費了。未來有多少“新舉措”會斷了第三方公司的賺錢之路?想想也是心寒~ ~
值得註意的是,微信這種過河拆橋,無視第三方公司的做法絕不是個例。微信公眾平臺早期,政府鼓勵草根加入,允許廣告。眾多媒體的入駐,也推動了微信的快速發展。然後規模大了,微信就開始立牌坊,打著“用戶體驗”的旗號。在政策不明確的情況下,任意屏蔽大量公眾賬號,停止推送廣告,警告好友喜歡。同時在內部,通宵加班開發微信博通。誠然,為了避免重蹈微博廣告的覆轍,我們可以理解註重用戶體驗的初衷,但妳不能前後矛盾。當妳不知道怎麽賺錢的時候,妳說我們開放,大家共贏。看到商機,主人翁精神立馬出現,不管辛苦的第三方開發公司,直接開放自己的“殺傷力”功能。最起碼壹開始就要明確態度,什麽能做,什麽絕對不能做。不要等到大家都投入了精力和金錢在開發上,妳才進來緊急叫停!
說白了,任何可能威脅到微信商業化戰略的做法,微信都會介入,任何可能長成“未來大餅”的商業模式,微信都會介入。表面上口號是“用戶體驗”,實際上是為了利益消滅敵人和威脅。筆者以為連三胖都會來學習和膜拜。
如果商團把“小龍”做成大蘋果,朝廷大臣要管,怎麽辦?
既然微信的多客服功能這麽蹩腳,不那麽討人喜歡,那麽壹直倡導“體驗至上”的張燦小龍是如何視而不見,讓旗下壹款不成熟的產品上線的呢?讓我們大膽地想壹想。5月初,騰訊正式宣布成立微信事業群,似乎能看到壹些眉目。或許是因為騰訊新成立的獨立事業群微信要背“KPI”。微信發出的各種“聲音”顯示其對商業化非常謹慎。隨著在騰訊內部戰略地位的提升和各種頻繁的商業動作,微信開始向商業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