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關進納粹集中營,加入法國外籍兵團,在越南參與遊擊戰爭
1939年的時候費多爾與家人壹起搬到了格魯維斯切納村。後來費多爾作為農民的父親遭到了鎮壓,他的生母為了避免遭受同樣的厄運逃到了頓巴斯,在與繼母生活了壹段時間後他被送進了孤兒院。
費多爾15歲的時候,蘇德戰爭爆發。1942年,德國士兵將費多爾和村裏壹些年輕人裝上卡車,後來他曾設法逃到表弟家。他的表弟壹生都記得費多爾逃到他家當時的情景,費多爾被毆打得滿臉是血。
在表弟下安頓下來以後,費多爾曾給家裏寫過壹封信,表示自己無論如何都要回家。後來費多爾又再次被關進了納粹集中營,在那裏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從此很長時間與家人失去了聯系。
二戰結束以後,費多爾進入了盟軍占領區的流離失所者營地。但費多爾並不能回家,因為英美政府想方設法地阻止他們返回蘇聯。在萬般無奈之下,費多爾只能在戰後的法國流浪,忍饑挨餓,做著最骯臟的工作來維持生計。
在流浪到馬賽以後,費多爾因生活所迫,自願加入了法國外籍兵團。當時法國外籍兵團對外宣稱的口號吸引了他:“法國正在從二戰中蘇醒,並為重新從叛軍手中接管殖民地做準備”。
入伍後的費多爾被送到位於阿爾及利亞悶熱的沙漠中的Sidi Bel Abess訓練營受訓。在這裏費多爾從壹個新兵蛋子變成了壹個訓練有素的職業軍人。在訓練結束以後,費多爾被派往越南,法國政府要用他們來保衛自己岌岌可危的殖民地。
當時在越南,法國外籍兵團是戰鬥的主力。法國政府采用武力來壓制殖民地的民族獨立解放運動,在這壹過程中充滿了血腥,這場戰爭的犯罪性質是顯而易見的。
費多爾後來回憶:“我看到越南人正在被資本主義之手殺害。我無法參加這樣的行動,我無法向手無寸鐵的平民開槍”。
費多爾這樣的行為當時在法國外籍兵團可以被當場處決的,但是第壹次行動以後,費多爾和兩名波蘭軍團的士兵逃進了叢林。在湄公河的沼澤中,他們遇到了越南遊擊隊第307營,並選擇加入了他們。費多爾調轉槍口,開始幫助越南遊擊隊向法國殖民者開火。
當時在越南遊擊隊中除了來自烏克蘭的費多爾,還有許多西方退伍軍人自願地為越南民族獨立而戰。有波蘭人約瑟夫.薩多夫斯基、愛德華.烏爾賓斯基、柏拉圖.斯克林斯基,捷克人斯特凡.巴斯德瑞克,德國人阿道夫.佩西姆等。
這些來自西方的軍人在當時都受到了越南遊擊隊的普遍同情和尊敬。遊擊隊從他們身上學習戰術行動,費多爾則教授遊擊隊如何使用法軍武器。費多爾能說壹口流利的越南語,並參加了許多的軍事行動,後來還因此獲得了兩枚越南勛章。
在越南遊擊隊的戰鬥過程中,費多爾與壹位名叫阮維榮的遊擊隊女戰士結婚。後來兩人的孩子出生在越南河內。
50年代中期,在結束了六年遊擊戰爭後,費多爾帶著妻兒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克蘭布佐瓦爾村。但長期在叢林潮濕的環境中生活,結核病已經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回到家鄉兩年之後,費多爾便因病去世了。
在回到家鄉後的費多爾幾乎對自己在越南作戰的事情絕口不提,盡管在平時的交談中他總是對越南及其人民充滿了特殊的愛意。直到費多爾去世以後,當時的報紙對他進行了報道,稱他為越南英雄,人們才知道他的壹生竟然如此傳奇。
費多爾在越南娶的妻子,在將他安葬以後,選擇帶著孩子回到了越南。此後壹直不斷地與費多爾的親戚有著書信往來,直到去世。費多爾的兒子後來回到了烏克蘭,定居在頓涅茨克。90年代中期的時候從事商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