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康熙帝有那麽壹陣子,得了壹種怪病,宮中禦醫把所有的名貴藥材都用遍了, 就是不見病情好轉,他壹怒之下停止了用藥。
這天,康熙獨自出宮微服夜遊,來到壹條街上,發現有壹個小藥鋪。 此時,已是夜深人靜,小藥鋪裏卻燈火通明,還聽到那裏傳來瑯瑯的讀書聲。康熙心想,宮中禦醫不過是壹些庸才,沒有什麽真本事, 真正的人才還是在民間。 自古道:小藥鋪內有人參。我何不來這裏看看?於是,康熙便上前敲門。進屋後,康熙見壹個四十多歲的人正在燭光下夜讀, 猜想,他壹定是這小藥鋪的郎中了。郎中見有來客夜訪,便問:“閣下深夜造訪有何見教?”康熙說:“深夜登門,多有冒昧。 只因我得壹怪病,渾身發癢,遍體起紅點子。 不知是何原因?請了好多名醫,都沒有治好,先生能不能給看壹看?”郎中說:“好,請妳脫去上衣,讓我看壹看。”康熙脫去上衣,郎中只看了壹眼便說: “閣下不必擔心,妳得的不是什麽大病。 只是妳平日吃山珍海味太多了,再加上長期吃人參,火氣上攻, 因此起了紅點子,以致發癢。”康熙問:“此病能根治嗎?”郎中很肯定地說:“不難。只要用些藥就會好的。”說著,便伸手抱起木架子上的壹個罐子,鋪開壹個包袱, 把罐子裏的藥全部倒出來,足有七八斤重。康熙不覺壹楞,說:“先生,這麽多藥,我壹次要吃多少才行?”郎中笑道: “這是大黃,不是讓妳吃的。 妳拿回家去,用這八斤大黃,煮水百斤,放入缸內, 等水溫適中,便入缸洗浴,少則三次,多則五次,即可痊愈。”康熙心想: 宮中禦醫那麽多奇方妙藥都不管事, 莫非他這不值錢的大黃能治好我的病?郎中見康熙面有疑色,便笑著說: “閣下請放心,我決不會訛妳錢財,這藥妳先拿去壹用, 治不好病,我分文不收。”康熙說:“好,若能治好我的病,定有重謝。” 康熙回到宮中,按郎中所囑,如法洗浴。果然,他下到浴缸中,就頓時覺得渾身清爽、舒服,妙不可言。連洗三遍之後,竟然全身不癢,再壹細看, 身上的紅點子壹個也沒有了。康熙十分高興,第四天又微服來到小藥鋪。郎中壹見康熙面帶笑容便知他的病全好了,於是故意說: “閣下今天是送藥錢來的?”康熙說:“正是。先生,妳說要多少錢?”郎中哈哈大笑: “見笑了,那天晚上見妳半信半疑,我才故意說治不好病分文不收, 如今病好了還是分文不收。我見妳氣宇非凡,只想跟妳交個朋友罷了,請問,閣下尊姓大名?”康熙微微壹笑:“學生姓黃,字天星,壹介書生。”郎中壹聽高興地說道: “我叫趙桂堂,也是壹個窮書生。父親立誌讓我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可誰知天不遂人願, 多次名落孫山,如今只好在京城開壹個小藥鋪,壹面行醫, 壹面攻讀,希望有朝壹日能來個魚躍龍門。”康熙說道: “趙兄,常言說,榜上無名,腳下有路。 依妳高超的醫術,我可以力薦妳進宮擔任禦醫, 豈不是魚躍龍門了嗎?”趙桂堂笑了笑說:“妳錯了。我以為,行醫者應為普天下百姓著想,為他們排憂解難。 進皇宮當禦醫,盡管享盡榮華富貴,可不能為天下老百姓治病, 非我所願,醫有何益?”康熙壹聽,不禁說: “趙兄的德才令我佩服之至。 仁兄,請恕我直言,既然妳屢考不中, 何不安下心在醫道上大展前程?”趙桂堂說: “我也是這麽想呀,只是行醫也非易事,我沒有這麽多的本錢, 空有淩雲之誌,也難有大的發展前程。 老兄,妳若日後發了大財,資助我壹把,幫我建壹座大藥堂, 也算我沒有白給妳看壹次病。”康熙壹聽毫不猶豫地說: “若真要建藥堂,叫什麽名字好呢? 就叫同仁堂吧,妳看這個名字怎麽樣?”趙桂堂見他當真,便笑著說: “剛才我是壹句玩笑話,妳莫當真。 再說,建大藥堂需壹大筆錢,誰知道妳何時才能發大財呢? 這是雲彩邊上的事,遠著哩。”康熙說:“眼下不妨試試。”說著從桌子上拿起筆來,順手寫了壹張字條,又蓋上印章,然後說:“趙兄,明天妳到內務府衙門去壹趟,那兒有我的壹位朋友,說不定真能管事。”說完,告辭而去。趙桂堂看著匆匆離去的黃先生,心想這還是個怪人呢。 第二天,趙桂堂忍不住好奇的拿著字條找到內務府衙門, 遞上字條不壹會兒,就出來壹個太監,把趙桂堂領進門內, 走過壹所院子後,又來到壹個大屋子前,太監打開屋門, 朝裏壹指說:“趙先生,這些夠不夠妳的藥錢?”趙桂堂定眼壹瞧,不由大吃壹驚,只見滿屋子全是白花花的銀子,他壹下子呆在那兒了 。這時,只聽太監說: “趙先生,萬歲爺有旨,妳給他看好了病,分文不收, 他要送妳壹座同仁堂,妳如願以償了吧。”趙桂堂這才如夢初醒: 原來自己並不介意要跟他交個朋友的黃兄,竟是當今皇上, 真後悔當初自己的荒唐,怎麽壹點兒也沒有察覺出來。 果然,沒過幾天,壹座大藥鋪拔地而起,取名“同仁堂”。趙桂堂搬進新居開業典禮之時,怎麽也沒想到康熙皇帝竟親自前來祝賀,慌得趙桂堂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是好。康熙笑著說: “妳莫要心慌意亂,妳的藥錢我可是還上了,下次再看病, 妳仍得分文不收呀。
”從此之後,北京城便有了壹個很有名氣的“同仁堂”大藥房。
這是壹個真實故事。讀此帖也告訴我們:人正,心正,人善,心善,醫者仁心。
古人雲:“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此謂之醫道”,作為醫者,需心懷天下百姓,悲天憫人,治療病痛。在我國古代就提出醫學必須關註人本身,要求醫者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就說過:“醫之為道,君子用之於衛生,而推之以濟世,故稱仁術”,明確指出醫只有為君子所用,發揮其濟世之功,才合乎道義的要求。大醫孫思邈著《大醫精誠》,其內曰:“人命至貴,有貴千金,壹方濟之,德逾於此”“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誌,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又曰:“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
孫思邈認為,人命貴逾千金,必須高度重視人的生命與健康;作為壹名醫者,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處處為病人著想,不僅需要廣泛深入探究醫學原理,
“精”於高超的醫術,“誠”於高尚的品德,具有壹顆慈悲同情之心,具備普救眾生之仁愛情懷“若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壹等,皆如至親之想”,不避忌艱難困苦,亦不得瞻顧後,自慮吉兇,全心全意地去救護病人,方能稱之為大醫。解人之痛,暖人之心,人沒有高貴低賤之分,無論其身份地位如何,平等待之,不卑不亢,“見彼苦惱,若己有之”,全身心地為病人著想。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其中醫學文化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德行建設壹直被醫學家所註重。醫者仁心更是我國國醫的的寶貴傳統。先人重德,也常用劍膽琴心、懸壺濟世來贊美醫師。
醫者,擔負著“上以療君親之族,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之重任,“上以治民,下以治身”,運用護診技術和同情關懷之心治療疾病,去除病痛,照顧病患,治愈受損的身體機能,撫平人們受傷的心靈,“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
古往今來,無數的大醫踐行者懸壺濟世的理想。古人已逝,今人尚癡。當步入神聖醫學學府的時刻,我們以自己的靈魂莊嚴起誓,對歷代醫魂宣誓,銘記“性命相托”的重任。作為醫者,我們承載著沈重的責任,患者以健康、性命相托,我們誠惶誠恐,如履薄冰,醫生的救死扶傷豈是壹個‘’醫師節‘’口號能承重的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