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中國什麽時候把繁體字改為簡體字?

中國什麽時候把繁體字改為簡體字?

第壹次由政府正式公布並成功得到貫徹實施的簡體字方案和字表,是1956年由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並最終制定出了壹個《簡化字總表》。現在我們通用的是1986年重新發布的《簡化字總表》。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範漢字。規範漢字可以分為兩部分,就是傳承字和簡化字。傳承字是指歷史上傳承下來、字形沒有什麽變化的字,簡化字則是指從群眾中收集來並經過規範整理、由政府相關機構公布的字。

1935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壹批簡體字表》,壹***收錄了324個民間流傳最廣的俗字、古字和草書字。但因為有爭議,第二年2月,《第壹批簡體字表》被收回。

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第壹批簡體字表》收324個簡體字,1986年重新發表的《簡化字總表》收2235個簡化字。

擴展資料:

繁體字只是簡體字過去的形態。單就字體形式來說,繁體字身上確實部分承載著簡體字所不具備的文化元素,但是從甲骨文、金文開始,漢字的嬗變、演進總是不可避免地失掉壹些文字學、歷史學等意義上的好東西,繁體字演變到簡體字,同樣如此。

然而換個角度看,簡體字身上亦承載著繁體字所不具備的文化元素。從本質與功用上看,繁體字、簡體字都屬於人際、社會交流工具,是文化和文明的載體。使用簡體字與使用繁體字,都能夠傳承華夏文明。

華夏文明,包括整個人類文明發展演變到今天,其實都有壹個刪繁就簡的過程。人們都喜歡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喜歡被繁文縟節束縛,簡潔的價值觀與人類追求單純明凈的趣味也非常契合。可以說,簡潔是生活的高境界,也是文明所追求的很高的境界。

不僅如此,較繁體字而言,簡體字更容易識記學習與書寫運用。作為易學好用的工具,簡體字可以更好地幫助人們了解與熟悉中華文化,從而更好地傳承與普及華夏文明。不論是作為文明載體,還是作為表達工具,繁體字到簡體字的演變,只是載體和工具狀貌的變化,並不會構成對文明內涵的損害與削減。

百度百科——簡化字

新華網——時政 > 正文》傳承下來的簡體字

人民網——觀點>>每日最新評論>>簡體字繁體字均可傳承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