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書名最早見之於明萬歷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歷年間。
《增廣賢文》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2、知而好問,然後能才。——《荀子》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
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3、不動筆墨不讀書。——徐特立
徐特立(1877年2月1日—1968年11月28日),又名徐立華,原名懋恂,字師陶,中國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長沙縣江背鎮)人。他是毛澤東和田漢等著名人士的老師。被尊為“延安五老”之壹。
4、讀者的好惡能決定書的命運。——莫魯斯
莫魯斯(Rhabanus Maurus,776—856)既是阿爾古因的學生,也是加洛林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宗教學者和修辭學家。他在阿爾古因死後接替老師主持修道院學校,845年前後被任命為美因茨地區主教。
在主持修道院學校期間,他亦同老師壹樣,大力推行“七藝”教育,鼓勵學生閱讀和研究古典文獻,並編寫了內容豐富的教材供僧侶和修士們學習。
他還寫下了大量的贊美詩。莫魯斯最主要的思想貢獻如同他的老師壹樣也是在神學框架中倡導古代文化,為把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帶進中世紀做出了努力。
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6、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高爾基(1868―1936年)蘇聯文學的創始人,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代表作《母親》: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