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明德——解讀《大學》

明德——解讀《大學》

?隨著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經典”這個詞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大眾視野中,那麽什麽是“經典”呢?對此,有人說經典是權威著作和宗教教義,也有人說是可以代代相傳的。那些古今中外,各個知識領域的經典、權威著作,都是經典。無論是哪種判斷標準,《大學》都堪稱經典,可謂經典中的經典。

?除了內容形式,經典的學習方法也不同於其他文化知識。經典最重要的學習方法之壹就是朗讀——只有通過朗讀,文字才能走進人們的內心,最大程度地感受經典文化的魅力。所以在古代學校,很多學生跟著老師,搖著頭大聲朗讀。所以在經典《大學》的學習過程中,我讀了很多遍,以先輩為榜樣。效果很明顯。在不理解文章定義的情況下,我對大學的所言所感有自己的看法。

?在我看來,《大學》開門見山,第壹段的“明德”二字概括了其文章的中心主旨。“明德”之德,在我看來就是大智慧。智慧不同於聰明。是超越人生閱歷的東西,包括冷靜、勇敢等許多高尚的精神品質,遠超智力之類的智商水平。而“明德”就是要有大智慧,要有《大學》壹文中所表達的那些美好的品質,要做壹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君子。

?明德最重要的是誠信。不僅要誠實正直,還要真心誠意,就是認真做事,凡事問心無愧,對得起自己。《大學》裏有壹句話:所謂誠人不欺己。如果很臭,如果很淫蕩,那叫自謙。所以,君子壹定要慎獨。也就是說,對自己的思想誠實,就是不欺騙自己。就像討厭難聞的氣味,喜歡漂亮的臉蛋,是發自內心的,是本能的,這樣妳才能說妳心安理得。所以道德修養高的人,獨處的時候也壹定要謹慎,在別人面前也要壹樣。這和上面說的誠意沒什麽區別。

?但正如荀子所說,人性本惡,人天生就有堅實的小人。他們的仁義道德不是天生的,明德的真誠也不是天生的。且不說目的,做壹個外表高貴的紳士都不容易,更別說發自內心的真誠慈善了。

?為此,首先要“專心相城”,做到知行合壹,告誡自己無論前人後輩都要符合君子的品格。不能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壹個人的時候什麽壞事都幹得出來。他們遇到有道德修養的人,就掩蓋自己做過的壞事,冒充自己的德行。就像大學裏說的,小人閑著什麽都不幹是不好的。當妳看到壹個紳士,妳就厭倦了,掩蓋他的無能,專註於他的善良。畢竟,“壹個人看到自己有什麽好處,如果他看到自己的肺和肝?”

?之後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我也逐漸認識到了壹個君子高尚品德的重要性,漸漸的我也會內心真誠,成為壹個明德的人。然而,事實未必如此。我之前說過,人性本惡。這個“惡”不是指做實際的壞事,而是壹顆心可能會有不好的想法。這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妳不小心撞上了停在路邊的車,妳的第壹反應可能是悄悄走開,但妳的道德良知要求妳留下聯系方式,為車主提供賠償,權衡兩者後最終選擇後者。雖然這和第壹反應是提供賠償的結果是壹樣的,也是發自內心的選擇而不是被迫的,但前者只是“壹心相城”,並沒有達到明德的誠意,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明德人,所以並不是每壹個看似君子的人都是真正的君子。但這種情況下,只有妳自己知道兩者的區別,其他人說不出來。但是,做到前者並不容易,後者也只是極少數的聖賢,不能強求。多讀聖賢,做個君子就好了。

?可見,我並不認同《大學》中“真誠在中,外表在外”的說法,因為這並不意味著壹個人的內心是什麽樣的,他的外表就必然是什麽樣的。上面這個例子,就算妳壹開始覺得不是君子所為,最後也可能是君子所為。但是,我非常贊同“君子必慎獨”。無論是發自內心還是出於自我需求,都要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壹個君子。

?為什麽我覺得明德最重要的是誠信?因為這是德性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進壹步提高自身修養,真正學習到聖賢的品格,時刻牢記仁義禮智信並始終做到,才不愧為君子。

“大學”的明德,或許如此。俗話說“富屋賢體,胸懷寬廣體胖”,道德修養可以改變氣質,文化修養也可以改變壹個人的精神面貌。隨著“大學”的學習,我們會逐漸改變對生活的態度,不再壹味地追求他者,而應該認真對待每壹天、每壹件事,擁有大智慧,在小處洞察大世界,向聖賢君子學習。而這也是傳統文化學習會帶來的改變。

?都說古琴陶冶心性。其實在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經典的閱讀中,心中也是有源源不斷的水的。學習傳統文化帶來的精神財富,壹定會讓人終身受益,願意不斷學習,發揚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