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環保,尊重生命
壹個
土地沙漠化、海洋赤潮、水資源枯竭和水汙染、南極臭氧層空洞、溫室效應、全球變暖、酸雨面積擴大、沙塵暴步步逼近、森林資源銳減、生物物種加速滅絕、動植物資源銳減、洪水、幹旱、空氣汙染、人口爆炸、生態失衡、...,自二十世紀初以來,人類社會從未對其賴以生存的地球如此擔憂和緊張過。每天各種災難性的關於環境的新聞報道讓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恐慌,有坐在即將噴發的火山頂端等待壹夜毀滅的巨大恐懼和驚愕。與環境保護有關的話題和行動已經成為人類的世紀話題之壹:
科學家認為,未來人類生存的最大挑戰是生態環境。今天的地球已經是生態超負荷了。在新的世紀,人類必須更有效地利用水、能源、土地和原材料等自然資源。
——摘自互聯網《環境保護》
保護和改善環境是關系到全世界人民幸福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也是全世界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國政府的責任。
保護和改善環境已經成為人類迫切的目標。
人類改造環境的能力,如果使用不當或輕率,會對人類及其環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害。
各國政府和人民齊心協力,造福全體人民和子孫後代!
-《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正式報告,1972
目前,大部分環境問題來自於人類對生態系統的錯誤行為。
我們把征服自然看作是人類的進步,也就是說自然往往因為我們的錯誤理解而被破壞。
-1972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非正式報告《只有壹個地球》
二
或許,我們需要向中國古人學習關於環保的理念和對策,以此來檢討後人因為愚昧自大和無知而對“古訓”犯下的錯誤,從而更有效地改善生存環境,得以生存。
我們的祖先在生存鬥爭中非常重視改善和保護環境。“精衛填海”、“大禹治水”、“女神補天”都屬於這種以神話傳說形式流傳下來的活動。最早有記載的環境保護者是黃帝。《五帝史記》卷壹記載,黃帝“草木百谷,鳥獸蟲蛾,月、日、月、星、波、地、石、玉,勤、目、耳,水、火、材之用。”司馬遷給我們講過《史記·殷本紀三》中“三面開網”的故事:商湯還是諸侯的時候,有壹天,“唐唐出來,看見四面都是野網,心想,‘天下四面八方都入了我們的網’。”唐說,‘嘿,夠了!我走到三邊,心想:‘我要被甩,被甩。要右,右。妳不用死,但妳進了我的網。“這是古代君主保護鳥類的最早記錄。
據介紹,大余的生態保護意識很好。“禹之禁,春三月,山不攀斧,以長成植物;夏三中,川澤未入網,故成魚龜。”(《易·周樹大舉解》)。
周文王生前告訴武王,要加強對山川河流的治理,保護生物,因為國家的興衰取決於生態的好壞。他說:“山林不定時舉斧,以成草木之長;川澤不在時不入網,以成魚鱉;不死就長成了鳥和獸。是魚與龜歸根,鳥獸歸林。他們孤獨而辛苦,他們鹹鹹的,依賴著他們的生活。”(《易·周樹·文傳解》)顯然,古人已經知道,在向大自然索取資源時,必須有節制,註意季節,根據壹定的季節進行漁獵活動。公元前11世紀,西周頒布了伐祀令:“不可毀屋填井砍樹移六畜。不如教團者,死而不赦。“這是中國古代較早的保護水源、動物和森林的法律。周景王二十壹年,鑒於國庫緊張,國家計劃鑄造金幣。清史丹穆公反對說,國庫赤字的問題不能單靠鑄造錢幣來解決,因為鑄造錢幣所需的金屬原料是通過開山挖林獲得的。毀山滅林是不可能的:“山窮林盡,山麓散,民力竭,土地瘠薄,資本匱乏,君子必危矣,何苦呢?”(1)山木公說得很清楚:如果山林資源枯竭,沒有於恒的經營,水泊就不會生產,人民就無法生產,田地就貧瘠,物資就匱乏。忙著處理險情,怎麽可能開心?這是針對統治者的,中心思想是把保護山川與國計民生聯系起來。
《國語·伯陽父論地震》雲:“夫水土為民所玩,而水土不玩,民缺錢,不死何從!”柏楊的父親認為,只有水土通風,土地濕潤,人們才能用它來種糧。沒有通風,土地會腐爛,變成臭泥,國家會因為種不出糧食,缺乏財力而滅亡。
儒家有“天有好生之德”的思想。子曰:“天說甚麽?四季如何行,萬物如何長”(《論語·陽貨》)。這裏所謂的天,是指生命不息的壹個自然日。人、天、地、萬物、自然都是壹體的,是和諧的。《中庸》說:“萬物和諧而不相害,道和諧而不相抵觸。”“天地之道,壹句話就能搞定。如果不是壹回事,那就無法預料了。”《禮記·郊祀特》雲:“陰陽合而得萬物。”這種“和”與“和”表達了“天有常,不為生,不為死”(《荀·田字論》)的客觀規律,說明合理開發利用資源要適度。因此,孔子反對濫用資源:“節約金錢,關愛他人,使人民能夠利用時間。”(學習《論語》),《論語》記載孔子“捕魚無網,遊泳無宿”,孔子從道德倫理的高度要求人們愛護自然。他說:“砍樹殺獸,不孝也。”(《孝經》)曾子充分發揮了孔子的這壹思想:“樹到時候伐,獸到時候殺。”。(祭祀儀式)。亞聖孟子曰:“君子所為之化,存之為神,與天地同升降。”(《孟子·盡心上》)建議梁讓百姓:“壹家五畝是桑樹。”(《論惠亮·張旺的句子》)“壹屋五畝,樹墻下有桑。”雖然這是壹個經濟學命題,但其中包含了保護環境的思想。他說:“不逆農時,五谷不能勝糧。”不算的話,魚和甲魚都不能吃。斧金及時入山,木木不能用。谷和魚甲魚不能吃,木和木不能用,就是為了讓百姓養生不死。”在這裏,孟子告誡統治者“愛人,愛物”,以重物存物,才能維持人類的永續發展。可見,孟子主張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相提並論的。《詩經·周松·詩麥》中有“懷柔百神河山喬嶽”之說(2),即應善待壹切神靈、河山。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不僅有保護環境的思想,也有嚴格執行環保法律的故事:“李哥破”(即漁網)。說的是有壹年夏天,魯去泗水撒網捕魚,大夫李革出面幹預,說按照祖上規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澤不入網”(每年夏天魚的生長季節不能在河裏捕魚),魯的做法違反了古代的制度。日格不僅把魚網撕碎扔進水裏,還大聲向魯宣講古訓:“況且浮山不分蘗,不砍倒。魚禁魚,獸長,鳥翼舔卵,蟲舌咬,俗物也咬。”(4)為保護草木、鳥獸、魚蟲,使其茁壯成長,山上再生的樹枝不得砍伐,水中未長成的水草不得砍伐,魚不得捕撈,幼畜不得捕撈,卵不得觸摸,未成形的幼蟲不得損傷。這裏的古訓可以理解為法律,可以通過保護環境來阻止國王違法,說明古人對環境保護是多麽的重視。
中國古代是以農業為基礎的,所以封建統治階級不得不註意保護自然環境。山川被毀,百姓被迫流亡,統治者無法統治。於是,齊國宰相管子把保護自然作為壹個君主是否有資格統治的條件提出來:“所以,為君不能守其山川,不能為天下之王。”(管子輕重甲)因為《山林澤蔔》是“自然富貴之所”(管子李政),“山不是用來養兒的,澤不害人,是養腳的”(管子奢),所以“山竭澤者,智也不足。”管仲認為,治理山林河流,保護生物資源,不是把它們封閉起來供人使用,而是按照規定的季節時間開放,讓人們充分利用其中的生物資源。“每座山都有它自己的時間來,人民是無微不至的。”(《管子·小匡》)管子還制定了嚴厲的刑法,說“茍善之尊者,禁封之。動而封山者,死而不赦。違令者,左腳進,左腳斷,右腳進,右腳斷。”(《關帝子書》)連宮中貴胄也要遵法:“山雖近,草木美,宮中必有度,須禁發。”(關子八關)他是在告訴國王,山雖近,草木長得好,但房屋宮殿的修建要有壹定的限度,封閉開發也要有期限。《管子》的環保思想和措施是以發展經濟、富庶強兵為目標的。管仲對保護林山澤川的禁令非常嚴格。可見,環境保護只有通過法律手段來實施才能有效。
中國古代統治者在生產管理上也總結出壹套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的做法,使之相互促進。荀子曰:“聖王之制也:草木茂盛,斧不入林,不死不生,生生不息。”鯰魚、甲魚、泥鰍、鱔魚懷孕時(產卵——介紹者),網毒不入澤,不死。春耕、夏收秋收、冬儲,四者不失時機,所以五谷豐登,人民吃飽飯;這時候禁止腥臭的池塘、池塘、沼澤、河流,所以魚、龜好很多,百姓也更有用;是時候砍伐生長了,所以山不是孩子,人民有更多的物質。”(《荀子·知望》)荀子認為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物種的生存:“川垣是龍魚之家;山民,鳥獸的家園”河水深則魚鱉歸之,山茂則禽獸歸之”;河若枯,龍魚去,山林危,鳥獸去”(《荀子·致仕》)。他還說:“山林明,時禁發”(《荀子·知望》)。荀子尊重生態環境、重視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思想被視為“聖王制度”的壹部分,後來被歷代統治者繼承。比如秦始皇下令在全國範圍內修建赤道,同時在道路兩側每隔三尺種上松林,即“樹有松樹”,“窮於東方,吳楚在南極,河湖之上”,規模非常大。1975湖北雲夢秦墓出土壹批簡牘,其中秦律、田律規定:“春、二月,堤上林木、林木、水不敢伐,草不敢化為灰燼,生吃梨、壓扁(卵),不...毒魚毒龜。.....如果城市離肥皂近,禁止停車,尷尬的時候就不敢帶狗去外地了。“秦律大意是,從春季二月起,林中不準砍樹,林中不準堵路。夏季禁止進山砍柴燒雜草作肥料,禁止采集新發芽的植物或取幼畜、鳥蛋、幼鳥(拔鳥蛋),禁止毒魚、毒龜,禁止設陷阱、設網捕鳥獸。直到7月,上述禁令才能解除。還有的住在牛馬等禁園附近,幼犬繁殖時不允許狗去打獵。當然,制定了嚴格的法律,如果統治者帶頭不遵守,也將成為壹紙空文。秦始皇破壞環境也是有罪的。《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記載,始皇帝到香山寺,“遇有大風,不可過。“問醫生:‘向君的神是什麽?’大夫對他說:“堯的女兒,舜的妻子,葬在這裏。於是始皇帝大怒,讓三千罪犯全部砍倒香山的樹,砸碎它的山。“可見,環境保護法如果不能制約最高統治者,成為治理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終會破壞環境。
在魯《春秋》中,對自然資源的保護規定得更為具體,稱之為“四時禁”:“山不敢伐木,澤不敢灰,網不敢出門,澤不敢入深淵,澤不怕舟危,此時亦有害。⑤總之,禁止在規定的季節進山隨便砍樹、割草燒灰、獵捕鳥獸、魚龜。魯的《春秋》1-12卷和《禮記·月令》都對每個月不同的氣候做出了完全壹致的詳細規定。這兩部書寫於戰國末漢初,其思想起源於先秦春秋時期。
在孟春月,...我奉命祭山河,無用者祭之。禁止伐木。不要蓋窩,不要殺孩子。胎兒鳥。沒有雞蛋,沒有雞蛋。
仲春的月亮,...巴德,撫養孩子,拯救孤兒。不要竭澤而漁,不要舔塘,不要焚林。犧牲是不必要的。
季春的月亮,...築堤引渠瀆,聞通行道,無所礙。獵殺野生動物沒有九種藥,誘捕,捕殺,殺死。.....命野危不伐桑哲。
在夏夢月,...成長之後,就不會有糟糕的墜落,不會有土方工程,不會有彌撒,不會有砍伐樹木。.....驅趕動物無傷大雅,但獵取大塊田地沒必要。
仲夏的月亮,.....與其他團體壹起旅行。南方火了也沒用。
在夏天和季節的月亮上,...樹木繁茂,對人是壹種危險。如果妳進入山區,妳就不會砍伐。
秋夢的月亮,...堤防後,我們想堵塞它,以防止它流動。
中秋的月亮,...是殺與願的命,要走犧牲路線,全靠裝備。帶動民眾收斂,是公司的宿命。牲畜和蔬菜是積累起來的。就是勸種小麥。沒有或失去了時間。
秋天的月亮,...是埋葬屠殺,耕種收獲的生活。天子被教導在野外狩獵。草和樹是黃色的,但把工資切成木炭。蟄蟲是鹹的,都是死的。
孟冬的月亮,...是漁夫的生活。收集水泉池澤的禮物。
在仲冬的月亮上,...有的農民不收不積,有的牛、馬、畜、獸放生,不取。深山老林中也有人能得到打獵用的蔬菜,野險教他們。
冬天的月亮,...命令漁夫開始捕魚。歲而重新開始,專而農,不作。
農耕、狩獵、捕魚、伐木、養殖、放牧、燒火燒炭都有明確的季節和月份限制,環保被列為與祭祀天地和祖先並列的國家大事。
這些關於保護山川、水道、植物、鳥獸、魚類的法律規定,都是世界上比較早的。中國以後的歷代法律也有類似的環保規定。
註意事項:
①《國語·周·》
②《詩·周松·史邁》見《十三經註》,第588頁。
(3) □,(讀姚《鹿將死》)
(4)《國語魯》
(5)《呂春秋·上農》
⑥用詞略有不同,但思路完全壹致。
參考書:
世界銀行。1990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1990。
[2]徐松齡。環境倫理學的進展――評論與解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3]伊曼紐爾。我們的家[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1993。
尚裕昌。生態學與人類未來[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1992。
[5][英]艾倫·科特雷爾。環境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
[6][美]·白(J. Brunhes)。人類學原理[M]任美華李譯。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0。
[7][美]阿爾·戈爾。處於失衡邊緣的地球[M]北京:中央編譯局出版社. 1997。
[8]張繼禹。《石天道學簡史》[M]北京華夏出版社. 1988
主編張繼禹。道教,自然與環保[M]。華夏出版社. 1998
參考資料:
/LW/96/5ivb . net 14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