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九月17出生於河北石家莊。1986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廣播電視專業,1990畢業。之後在石家莊電視臺工作了6年。3月底,1996,轉入央視足球之夜欄目,多次解說世界杯和歐洲杯的重大足球賽事。
劉建宏自傳
1968年9月,全國各地都成立了革命委員會,正所謂“全國河山都是紅的”。所以,這個特殊的時刻給很多當年出生的孩子留下了終生的印記。他們的名字不是含“劍”就是含“紅”,而我兩個都有。至於現在的名字,是我初中的時候硬改的。後來我們這壹代人也有差不多的經歷。我們在70年代開始接受教育,在80年代有機會上大學。這個時候,大多數人愛上了壹項激烈而勇敢的運動,那就是足球。於是,我們有了壹個統壹的稱謂:68式。唯壹不同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軌跡,具體到我:我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以當初的選擇為終身事業,有幸將自己最大的愛好與工作結合。1986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廣播電視專業,1990畢業。之後在石家莊電視臺工作了6年。3月底,1996,調入央視足球之夜欄目。我很小的時候就想成為壹名記者。雖然寫作文的時候突然說想當科學家,突然參軍保家衛國,但是只有記者這個職業最吸引人。所以高考誌願,新聞系占了十選八。畢業後才發現,自己除了壹點皮毛,什麽都不懂。於是我更加堅定了阻止“記者”這碗飯的決心。本來我以為足球只是個人愛好,純屬小技巧。沒想到,機會來了,我居然把工作和愛好搞混了。轉眼間,四個季節匆匆而過,忙忙碌碌偶爾也能得到點什麽。體育就像生活的溫度計。生活有多火,壹目了然。足球越深入人心,我們的社會就越繁榮。明白了這個道理,仿佛人生、事業,都找到了壹個支點,不禁喜出望外。
劉建宏去了北京。
1995年底,張斌和韓喬生在上海參加了“足球工作會議”。感受到職業聯賽的火,辦足球特別節目的想法越來越強烈。1996年初,在石家莊電視臺工作的劉建宏去北京尋找新的機會。他去中央電視臺看望他在大學的弟弟張斌。
張斌說,中午壹起吃飯吧,我和同事們要談壹個新節目,妳也壹起來吧。餐桌上的另外兩個人是黃健翔和韓喬生。午飯後,張斌決定了足球之夜的口號和方向——球迷的每周節日。劉建宏也決定了自己的方向:離開石家莊,加入北京足球之夜。
在大學裏,劉建宏比張斌高壹年級。1986年,人大和復旦大學預見到電視的發展前景,首次在全國範圍內招收廣播電視專業學生。劉建宏考上了人大新聞系廣播電視系。畢業後,他被分配到石家莊電視臺,在那裏工作了六年。他開玩笑說,電視行業除了不拍電視劇,什麽都做了,包括當地春節晚會的主持人。
他回憶起1996當初離開石家莊的心態:“那時候窮,不開心,根本沒想過未來會是什麽樣子。對我來說沒有什麽令人興奮的事可做。剛去石家莊電視臺的時候,沒有鉛的概念,給了我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我22歲進臺灣,就能看到我50歲或者退休時的樣子。我決定從那裏出來,去北京尋求改變。朋友當時對我說:妳來北京就是孫子,大家都是爺爺。妳只要努力工作。我的賭博非常成功。”
劉建宏永遠不會忘記他的“農民背景”。他說:“我是農民。我父母是第壹代城鎮居民,我們在城裏沒有親戚,都在村裏。我上學從中國最窮的村到縣城,再到中等城市,再到大城市,現在是社會高級階層。但是我可以在4小時內開車回到我的村莊,那裏有我的親戚和朋友。這個跨度讓我明白,凡事都需要壹點點。”
後來有壹句話被用來框定從外省來京想有所作為的年輕人——“北漂”劉家乙,如今成就斐然,看著最初的艱辛淡然處之,但偶爾也會覺得委屈:“央視有規定,臨時人員周六周日來上班要登記,填妳是哪個部門的,什麽時候來的。這是壹種侮辱。周六周日加班都是臨時員工。如果不信任這些人,平時就不該讓他們進來。”
2002年世界杯,劉建宏主持了《妳好,世界杯》,但他實在受不了韓國隊的表現,言語中帶著外語的嘲諷。韓國大使館抗議,臺灣地區領導人要求體育中心嚴格管控。體育中心領導說:這是臨時工,不好管理。還不如帶他進臺灣。在體育頻道工作了六年後,劉建宏成為了該臺的壹員。
2003年6月,劉建宏因前壹年主持的《妳好,世界杯》獲得金話筒獎。此前,體育節目主持人沒有拿過金話筒。宋世雄老師獲得了類似終身成就獎的榮譽獎。體育節目主持人獲獎少是因為體育節目有自己的特點,體育比賽變幻莫測,主持人和解說多是即興,沒有稿子。到現在為止,體育解說員和解說員都比不過其他節目的主持人。
劉建宏談到這個金話筒獎,帶著《足球之夜》裏的壹些深情的語氣:“我覺得這個獎是給我們這壹代人的。其實從1995開始,張斌和黃健翔就出現在電視上,我出現的比較晚。我中獎是有運氣的——張斌1999之後主持節目不多,黃健翔更多的是現場解說。兩個人都比我強,但是從事的領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