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 *產黨成立於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 * *產黨第壹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為中國人民指明了奮鬥目標;采取了資產階級民主派沒有采取的依靠廣大群眾的革命方法,促進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第壹次高潮,中國革命呈現出新的面貌。在中國* *產黨的領導、影響和推動下,在國家的配合下,中國展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925的五卅運動,標誌著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為舉行反對北洋軍閥的革命戰爭奠定了群眾基礎。北伐是在中國* * *產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口號下進行的;* * *來自黨員和* * *的青年團員與國民黨中的先進人士壹起在北伐軍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隨著北伐戰爭的勝利,黨領導的工農運動迅速發展,動搖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在中國的統治基礎。在鬥爭的關鍵時刻,由於大資產階級的叛變和* * *生產黨內陳獨秀投降主義的錯誤,革命失敗了。
(1927—1937)
1927革命失敗後,面對國民黨新軍閥的殘暴統治,中國* * *產黨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總方針。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 * *黨員,逐步把黨的工作重點從城市轉移到農村,建立了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黨領導根據地人民建立革命武裝和工農政權,連續多次戰勝國民黨的軍事“圍剿”。
在革命走向復興的時刻,王明在黨內犯下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使黨再次遭受嚴重損失。由於第五次反“圍剿”鬥爭的失敗,紅軍被迫實施戰略轉移——長征。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糾正了黨內的“左”傾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路線的領導地位,成為黨的歷史轉折點,標誌著黨由幼年走向成熟。隨後,黨領導紅軍以異常頑強的毅力戰勝了敵人的圍攻和各種艱難險阻,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
抗日戰爭(1937-1945)
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 * *產黨制定了抗日救國綱領,提出了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方針,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指明了道路。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人民武裝深入敵後,發動人民,開辟敵後抗日根據地,建設抗日民主政權。根據地軍民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體。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黨領導敵後軍民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堅決的浴血奮戰,對國民黨頑固派的逆流妥協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中國人民經過八年的艱苦鬥爭,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為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解放戰爭(1945-1949)
1946年6月底,國民黨統治集團悍然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軍在中國生產者黨的領導下,打敗了國民黨的軍事進攻,轉入戰略進攻。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運動,農民熱情支援前線。國民黨統治區學生運動領導的人民運動成為配合人民解放戰爭的第二條路線。“中間路線”破產,人民民主統壹戰線進壹步鞏固和擴大。國民黨政府被全民包圍了。黨領導人民解放軍進行了遼沈、淮海、平金三大戰役,消滅了國民黨賴以維持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為奪取全國勝利和建立新中國做了政治和思想準備。人民解放軍渡江解放了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垮臺。中國* * *產黨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
總體結構(1949-1956)
1949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歷史開始了新的時代。中國* * *生產黨領導各族人民醫治戰爭創傷,調整舊中國經濟結構,使整個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迅速發展。在黨的總路線指引下,我國大規模地進行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基本完成了全國大部分地區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社會主義改造消滅了中國的剝削階級,建立了全新的社會主義制度,這是歷史性的偉大勝利。從65438年到0956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為我國後來的壹切進步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第壹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各方面的建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