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歷史背景驚人相似。洋務運動和清末新政有著非常相似的歷史背景。主要有兩種表現。
第壹,鐵腕群眾鬥爭的沈重打擊。洋務運動開始的時候,正是太平天國苦戰的歲月。洋務派大企業創辦時,雖然太平天國失敗了,但仍有太平天國殘余勢力、撚軍和各少數民族起義繼續戰鬥。在太平旗和刀劍的猛烈沖擊下,八旗綠營壹觸即潰,分崩離析。清政府不得不動員漢族地主組織應永,湘軍、淮軍應運而生。
清末新政的開始比洋務運動晚了四十年。當時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剛剛被鎮壓,但群眾反抗鬥爭仍未結束。在直隸,敬亭賓舉起了“清滅洋”的大旗;在廣西,有壹次黨的起義;在全國各地,反對稅收和捐款的群眾鬥爭此起彼伏。後來湘軍和淮軍在甲午戰爭中戰敗,在人民起義面前也顯得軟弱無力。在這種形勢下,絕望的清政府開始了新政。
第二,帝國主義聯軍的壓力。洋務運動開始的時候,正好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戰爭的硝煙還沒有散去。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逼迫清朝簽訂《天津條約》,然後戰火燒到了北京。鹹豐帝逃到熱河,清朝被迫簽訂《北京條約》。在列強的壓力下,清朝統治者逐漸向侵略者靠攏,國內外反動勢力開始公開勾結,洋務派開始得勢。
清末新政之初,八國聯軍的侵略戰爭還沒有完全撲滅,侵略軍還沒有撤出中國。1900年,京津等地的義和團猛烈沖擊侵華勢力。帝國主義組成八國聯軍,在大沽登陸,侵略天津和北平。以那拉氏為首的清朝統治集團與帝國主義有矛盾。其次,不敢公開鎮壓義和團,怕“惹禍上身”。6月21日發布“宣戰”聖旨,欲借義和團運動打擊帝國主義,表達對帝國主義的不滿。用帝國主義的刀殺義和團是惡毒的。清廷宣戰,卻不動,只是讓義和團帶頭當炮灰,暗中命令部分清軍屠殺義和團。義和團在前面遭遇帝國主義炮火,卻不斷被封建主義在背後開槍,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14年8月,八國聯軍的馬蹄踏入北京,隨鹹豐逃往熱河的娜拉不得不和光緒及其部分親信倉皇出逃,同時下達了鎮壓義和團和投降帝國主義的兩道命令。1901年,清朝被迫簽訂《辛醜條約》。
如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洋務運動和清末新政的歷史背景驚人的相似。說到差異,那只是時代使然:洋務運動開始之前,是近代早期,中國社會基本上是兩個階級的對立。清末新政時,民族工業已經出現,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已經出現,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展開。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狂潮,出現了嚴重的民族危機。
第二,目的和目的相似。洋務運動和清末新政有著相似的目的和宗旨。
洋務運動是洋務派發起的。其主要代表人物在地方是曾國藩、左、李鴻章、張之洞、劉坤壹等名臣,在中央則是易□、等權貴。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娜娜是他們的後臺老板。清末新政由那拉氏發起,活著的洋務官僚成為重要人物。劉坤壹、張之洞的《江楚會變法》、李鴻章的《妥備本章辦法》成為指導性文件。
洋務運動就是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壹些表面知識,不觸及封建統治的基礎,即“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清末新政的指導思想是什麽?1901年1準備變法的清廷聖旨就指出了這個問題:“有千古經典,沒有壹成不變的規律...難遮者,明如日月星辰。而換弦者為a和b下命令,可能就像換豎琴的弦壹樣。”(《清德宗實錄》卷476,8-10);第496卷,第4頁;卷486,14-15頁;第494卷,第3頁;卷522,2頁;卷562,1頁;卷483,13頁;第523卷第4-7頁。)這就是清末新政的精髓:也是不觸及封建統治基礎的“變調”的具體政策改革。
洋務運動與清末新政有何異同?洋務運動始於戰火紛飛的太平天國時代,所以其首要目的是鎮壓人民起義,其軍事工業直接生產武器屠殺人民。但也要看到,“奮發圖強”不僅僅是為了鎮壓人民起義,更是為了抵禦外侮。否則我們就無法理解為什麽人民起義被鎮壓後,軍事工業還在繼續擴張。金陵機器局為什麽要為大沽炮臺生產大炮?洋務派為什麽非常重視海軍的建立?清末新政時期,人民的鬥爭並沒有停止,資產階級革命派也舉行了兩次武裝起義。受到驚嚇的清朝統治者搞新政,不可避免地帶有鎮壓民眾的目的。但同時也要看到,清末新政也有抵禦外侮的意圖。在“強鄰迫處”的情況下(《清德宗實錄》卷476,8-10;第496卷,第4頁;卷486,14-15頁;第494卷,第3頁;卷522,2頁;卷562,1頁;卷483,13頁;第523卷第4-7頁。),到《變法自強》(清實錄,第476卷,8-10;第496卷,第4頁;卷486,14-15頁;第494卷,第3頁;卷522,2頁;卷562,1頁;卷483,13頁;第523卷第4-7頁。)。
洋務派搞民用工業的口號是“求財”,這是洋務運動的目的之壹。清末新政要發展工業,口號是“振興”,是洋務派“求富”口號的翻版。當時清廷認為:中國“推進積弱之源,哀嘆振興不早”(《清德宗實錄》卷476,8-10;第496卷,第4頁;卷486,14-15頁;第494卷,第3頁;卷522,2頁;卷562,1頁;卷483,13頁;第523卷第4-7頁。),“農業、工業和商業是繁榮的基礎,應當及時振興。”(《清德宗實錄》卷476,8-10);第496卷,第4頁;卷486,14-15頁;第494卷,第3頁;卷522,2頁;卷562,1頁;卷483,13頁;第523卷第4-7頁。)目的是“逐漸富強”(《清·德宗實錄》(卷四七六,8-10);第496卷,第4頁;卷486,14-15頁;第494卷,第3頁;卷522,2頁;卷562,1頁;卷483,13頁;第523卷第4-7頁。)。
洋務運動和清末新政的最終目的是強化封建國家機器,鞏固滿清貴族的統治。同時,兩者都迎合了帝國主義。洋務運動始於中外反動派公開勾結,主從關系初步確立。清末新政是在八國聯軍士兵的壓力下開始的。它迎合帝國主義並不奇怪,但不應該說這是主要目的。
此外,由於時代的變遷,清末新政的目的也與前者不同。這就是為什麽清末新政客觀上適應了民族資產階級發展資本主義的壹些需要和當時“實業救國”的思潮。
第三,主要內容有所發展。
洋務運動在大多數方面與清末新政相似。不同的是,清末新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有所進步和發展。在機構設置方面。1861清朝宰相衙門的設立,標誌著洋務運動的開始,成為洋務運動的領導機關。清末新政之初,清廷設立監察署為總司令部。然後,丞相衙門改為外務省,六班之前。不同的是,由於形勢的需要,增加了壹些新的機構。比如1906,成立了農工商部、民政部、陸軍部、海軍部。
在經濟方面。洋務運動期間,上海海運招商局、開平礦務局、漢陽鐵廠、上海機織布局等民間企業相繼成立。這些廠礦以官營、官督商辦、官商聯營的形式出現,民族工業混雜其中。清末新政在經濟方面做出了更突出的努力。在工礦業方面,由於清廷采取的獎勵政策,洋務運動的舊廠礦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新廠礦大量湧現。比如工廠企業,1904到1916之間新建了6000多個,相當於前40年總和的壹半(陳真等:《中國近代工業史料》,第壹卷,第10頁)。)。他也重視農業,說:“商業以工業為基礎,工業以農業為基礎。不先振興農事,根基不立。”(《清德宗實錄》卷476,8-10);第496卷,第4頁;卷486,14-15頁;第494卷,第3頁;卷522,2頁;卷562,1頁;卷483,13頁;第523卷第4-7頁。)於是進行墾荒,興修水利,建立農桑學堂和試驗場,傳播西方先進的農業知識和技術(《清德宗實錄》卷五二二,頁二;李瑟娥·文誌(編輯。):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壹輯,第868-898頁。)。重視交通運輸業,1913年修建鐵路9618公裏,比洋務運動時期增加了25倍以上(《王靖宇: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二卷第1096卷)。)。在商業上,采取了獎勵政策,規定凡商業資本超過壹萬元者,可授予勛章,直至封號(光緒朝東魯花(五)有5738頁,572頁)。),作為鼓勵。洋貨稅規定(《清德宗實錄》卷476,8-10;第496卷,第4頁;卷486,14-15頁;第494卷,第3頁;卷522,2頁;卷562,1頁;卷483,13頁;第523卷第4-7頁。),在壹定程度上有利於民族工商業。金融業也有所發展,出現了大清、葉全、商業等銀行。
在軍事方面。洋務運動中,建立近代軍事工業和海軍是突出的。清末新政時期,擴大了原有的軍事工業,經費普遍增加(王靖宇:《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二輯第壹卷第466-497頁。)。更重要的是訓練壹支新的軍隊,計劃訓練到36個城鎮。辛亥革命爆發前,成為十六鎮。
在文化和教育方面。洋務運動期間,對其有所關註。1862年,在北京建立了培養洋務人才的“文同館”,當地出現了新式學堂和派遣留學生的活動。清末新政時期,清政府把文教改革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清廷認為:“唯有法治,尤其是人治”(《清史·德宗》卷476,8-10;第496卷,第4頁;卷486,14-15頁;第494卷,第3頁;卷522,2頁;卷562,1頁;卷483,13頁;第523卷第4-7頁。),《政治最重要的是人才》(《清史·德宗》卷476,8-10;第496卷,第4頁;卷486,14-15頁;第494卷,第3頁;卷522,2頁;卷562,1頁;卷483,13頁;第523卷第4-7頁。)。對於人才,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度。1905決定“從丙午(1906-組長)科目開始,停止所有鄉鎮考試,停止所有省考。”(《光緒朝東魯花》卷五)總第5392頁。)科舉制度在中國流傳了1300多年的歷史就此結束。清廷為了人才,還下令各省設立各級各類新式學堂,張之洞等人制定校規,對辦學失敗者進行批判。當時國內掀起了壹股辦學熱潮。1916全國新建學校52500多所,在校生150多萬人(張開元等:《辛亥革命史》第壹卷,373頁)。)。清廷出於人才考慮,還派遣官費留學生,鼓勵自費留學,提倡留學歐美國家。所以清末出現了留學潮。比如1905-1906期間,僅日本留學就有8000多人。
第四,兩個功能不可忽視。洋務運動和清末新政都有不好的後果,也有壹定的積極作用。
兩次新政要求巨大,百姓辛苦,賦稅沈重。洋務運動中,福州船政局十余年花費五百余萬元(《牟安石:洋務運動》,第76頁)。),建造的艦艇武裝了福建海軍。北洋水師花錢更多,僅定制定遠、鎮遠兩艘,就花了近340萬兩白銀(《洋務運動(二)》第41頁)。),而且每年經費高達兩百萬兩(《洋務運動》叢書(二)181-187頁。)。中法戰爭,福建水師葬身魚腹。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兩大軍港也是敵人資助的。剩下的只是人民的沈重負擔和國庫更加空虛,財政更加困難的厄運。清末新政所需資金數額也相當可觀。為了解決經費,清廷下大力氣撥款,僅0903年1903年65438+2月24日兩道詔書,每年撥付的金額就多達962萬元(《清德宗實錄》卷476,8-10頁;第496卷,第4頁;卷486,14-15頁;第494卷,第3頁;卷522,2頁;卷562,1頁;卷483,13頁;第523卷第4-7頁。)。而地方政府也需要資金,這只會加重對人民的剝削。當時捐糧、捐房、捐新、捐校不計其數,民不聊生。
洋務運動和清末新政為中國創造和發展了買辦階級、軍閥集團和官僚資本。
兩次新政的軍事工業,新軍的建設和警察的建立也起到了鎮壓人民的反動作用。
洋務運動和清末新政的客觀進步作用不容忽視。
首先,洋務運動時期,軍民企業中出現了壹批產業工人。在清末新政中,由於工礦企業的迅速增加,中國工人階級的隊伍逐漸擴大。
其次,洋務運動中,洋務派把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搬到中國,這是史無前例的事件,民族工業以洋務派的“求富”口號出現。隨著清末新政,民族資本更加繁榮,達到了最初發展階段的頂峰,壯大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實力。
第三,洋務運動時期,興辦學校,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方書籍,使近代西方科學技術開始在中國傳播。但清末的辦學熱潮、留學生的大量湧入、外國書籍的大量翻譯,使得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更加廣泛。
第四,洋務運動中的私企在抵制洋貨洋人壟斷方面起到了壹定的作用。清末新政的阻力更加明顯,大量工廠企業出現,就是其表現之壹,尤其是收回權利運動,人氣高漲,成效顯著。
此外,清末新政還有壹個突出的超越洋務運動的客觀作用:壹方面,清廷大力搜刮的結果引起了群眾的強烈不滿,激化了緊張的社會矛盾,為資產階級革命派開展活動,造成了大好局面。另壹方面,清廷大力興辦學校,派遣留學生,湧現出相當數量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他們最先意識到,特別是在中國留學的學生中,出現了革命領袖和骨幹,東京成為了日本資產階級革命的搖籃。清廷編練的新軍成為革命黨人活動的重要陣地。後來清朝的地方政府大部分都死在新軍手裏。所以我們說清廷“興學育才”,編新軍,客觀上是為自己培養了盜墓者。
從對比分析清末兩次新政的異同,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兩項新政策的實施是群眾鬥爭的結果。統治階級對待人民往往是鎮壓和放松兩手抓。壓制之後,強調生產,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農民戰爭推動社會發展的具體表現之壹。
其次,兩次新政都是在盟軍進犯北京並迫使皇後出逃後實施的,封建統治者也感到積貧積弱。清廷表面上是要迎合帝國主義,實際上都有抵禦外侮的意圖。
第三,洋務運動與清末新政壹脈相承,是洋務運動的延續和發展。這是中國封建統治者經營官僚資本的壹種方式。
第四,新政和新政都應該被賦予壹定的歷史地位。史學界對洋務運動關註較多,也應加強研究,全面評價清末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