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天真,湖人,1987鹽城師範學院中文系畢業後在農村中學任教十年,現就職於建湖電視臺。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在《文學報》、《中國文化報》、《星星》、《飛翔》、《雨花》、《兒童文學》、《青年文學》等發表大量詩歌和散文。並有多組詩歌被收入《年度文選》、《21世紀文學叢書》等權威選集。
原創新作
雨季:村莊
1
幾棟靛藍房子
散布在郁郁蔥蔥的樹林中
整天都被雨覆蓋著
小小村
它在壹個玻璃瓶裏
精美的室內繪畫
2
這些樹撐著巨大的雨傘。
雨中的寂靜
像壹些內心孤獨的人。
聽聽雨聲。
三
那些花
富有色彩的
在雨中閃耀的眼睛
四
農具靠在屋角上。
雨具掛在墻上
孤獨浸泡在酒盅裏
無聊在舌頭上生長。
五
有人冒雨出去了。
有人冒雨回來了。
村莊的寧靜
被刮了兩次
回歸和平
壹個懷裏抱著壹堆蘆葦的女人。
慢點。優雅。
十月的海灘上
她把自己
還走進壹片搖曳的蘆花。
陽光普照
鳥兒在風中飛舞。
那束蘆葦花
她又擁抱了我。
像是抱著過去脆弱的愛情。
她內心深處。
天空放晴了嗎?
我覺得她
就要飛了。
就要飛了。
用那束蘆葦
十月的海灘上
這個女人
擁抱壹束蘆葦花
這永遠是秋天的秘密。
供銷合作社
供銷社在鎮中央最繁華熱鬧的街道上。雖然只是幾排青磚綠瓦的老平房,但在全鎮人眼裏,它甚至和公社的辦公大院壹樣重要。
供銷社裏面偷偷摸摸的。蒜蓉醬、蘿蔔幹、麻花、痱子的各種氣味混合在壹起,彌漫在略濕的空氣中。
幾間房子被打開,形成壹個長長的整體房間。走進去會覺得寬敞涼爽。
雜貨商。賣布的。賣醬料。賣食物的。
幾個大櫃臺壹字排開,氣派十足。
每個櫃臺上方都有壹根電線通向門口的壹個小櫃臺。那是會計收錢的專用櫃臺。每根電線上都有壹個大鐵夾。
有人來買東西了。
店員結賬,把開好的票和錢放在大鐵夾子上,遞給門口的會計。會計在票上蓋了章,然後把票和找零壹起退了回來。店員把它們壹起給了顧客。交易完成了。
那時候我在鎮上上小學。我和主任的女兒在同壹個班。她穿的碎花的確良襯衫,應該算是當時最高檔最時尚的了。她每天總是帶很多零食到教室。奶糖。脆皮麻花。蜜餞這些我們想都不敢想的零食,在她看來卻是家常便飯。我們認為她的家庭應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
我們經常去供銷社。但大多是走進去,躺在櫃臺上看那些五顏六色、誘人的食品和玩具。誰有零花錢買?偶爾有人身邊有壹個五分錢或者壹毛錢,買幾塊水果糖,就成了奢侈品,別人也會羨慕。那幾顆水果糖經常是兩個人分享的。壹個人就算吃了,也是先咬掉壹半放進嘴裏,另壹半用糖紙包好。那不是壹下子就能享受到的。
毫不誇張地說,供銷社的銷售人員是鎮上最令人羨慕的工作之壹。他們每天穿著最時尚的衣服,他們驕傲地站在櫃臺後面。壹整天還是不知道吃什麽。我們都想有壹天,誰要是能在供銷社當營業員,那該多好啊!
那時候什麽都需要票。布票、糧票、煤油票、香煙票、手表票...供銷社主任成了鎮上最搶手的人。找他開後門拿票的人太多了。尤其是那些快樂的人。他自然成了很多人酒席上的客人,他經常坐在貴賓席上。
記得小學六年級的時候,鎮上供銷社的平房被拆了,蓋了壹棟三層樓。鎮上從未有過如此規模和氣勢的宏偉建築。剛開始做生意的幾天,供銷社裏每天都像聚會壹樣,人很多。二樓還有專門的櫃臺賣小人書,也就是漫畫書。那是我們又去得最多的地方。身邊的幾毛錢不再買水果糖,而是存起來。當妳省下壹毛錢,妳可以買壹本小圖畫書。
幾年前,壹個偶然的機會,我回到了小鎮。在周圍的高樓之間,已經破敗不堪的供銷社顯得有點可憐。聽說是幾個老員工承包的。好處壹點都沒有,只有壹個生計。我特別註意到,在它的外墻上,依稀可以看到當年白漆刷的標語。雖然字已經被腐蝕得粉碎,但我知道那幾個大字是:發展經濟,保證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