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之戰:身陷拿破侖戰爭
前因
武裝中立同盟:1800年,俄國與英國關系破裂,遂聯合丹麥-挪威王國、瑞典、普魯士等國家組成了武裝中立同盟,***同反對英國。1801年,英國海軍上將帕克和納爾遜率領艦隊開進丹麥領海,主動挑起戰爭,雙方艦隊在哥本哈根爆發激戰,丹麥海軍慘敗,只得同意退出武裝中立同盟。
英國與丹麥有什麽深仇大恨,要主動跑到丹麥的地盤上去挑釁呢,這還要從歐洲各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說起。進入19世紀,整個歐洲風雲變幻。法國大革命早已讓歐洲各國君主頭痛不已,如今又來了個能征善戰的拿破侖。英國、俄國、奧地利等國結成第二次反法同盟,壹同反對拿破侖。
抗擊法國的同時,英國卻在背後偷偷搶占俄國的勢力範圍,馬耳他島。這讓俄國非常氣憤,號召組建新的武裝同盟反對英國。丹麥與英國也是積怨已久。英國不僅要求丹麥的船只只能停在法國港口,限制它的海上航線,甚至還隨意搜查丹麥的商船。這嚴重影響丹麥的對外貿易。
於是,丹麥積極響應俄國的號召,加入了反對英國的“武裝中立同盟”,並提出“自由通航”的口號。這壹下可激怒了英國。英國人雖然拿龐大的俄羅斯帝國沒辦法,收拾臨近的丹麥還是綽綽有余的。1801年,英國派出海軍上將帕克和納爾遜,率領壹支艦隊開進丹麥的領海。在厄耳息諾耳,英國軍艦無禮地炮轟這座城市,挑起了戰爭。
此時正值冬季,丹麥艦隊正停駐在哥本哈根的海軍港口過冬,完全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丹麥人壓根沒有想到,英國人會在此時發動進攻。情急之下,海軍上將奧爾弗特·菲徹被任命為丹麥艦隊司令。他趕忙下令,將已經復員回家的船員召集回來,並緊急招募誌願軍。
可是,戰艦上的武器也已經被拆解下來了。菲徹又趕忙安排人手,將大炮安置在艦船上。然後將艦隊成壹字型排開,擋在通往哥本哈根的海峽中央。英國艦隊也向哥本哈根駛來,僅僅主力艦隊就有20艘。相較之下,丹麥雖然是本土作戰,卻絲毫不占優勢。它的盟友也壹點都幫不上忙,俄國艦隊正被冰凍的海水阻擋,困在聖彼得堡出不來。
4月,英國艦隊來到哥本哈根海峽之外,帕克向丹麥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它退出武裝中立同盟。毫無懸念地,這個要求被斷然回絕。於是,納爾遜率領35艘船只發起進攻。隆隆不斷的炮火震天響,聚集在堤壩和防禦工事上看熱鬧的市民被火藥造成的煙霧遮擋了視線。帕克向激戰中的納爾遜發出的信號也淹沒在其中了。
激烈的戰鬥持續了5個小時,英國的水兵不僅人數眾多,還都身經百戰,有著豐富的海戰經驗。而丹麥水兵只有5000余人,大多都是臨時征調而來,甚至還沒來得及進行系統的訓練。不過,菲徹很好地利用地形的優勢,頑強抵抗英軍的進攻。英軍幾度占據下風,還有三艘主力艦隊遭到重創。
帕克見勢不利,向納爾遜下達了撤退的命令。但不知納爾遜是真的沒看到,還是心中有自己的打算,率領部下繼續戰鬥。在英國艦隊激烈的進攻下,丹麥漸漸支撐不住了。到下午3時,已經有11艘戰船宣告投降。納爾遜威脅丹麥人說,如果繼續抵抗,他就放壹把火,將投降的船只將會連人帶船統統燒掉。
在得到王太子的同意下,菲徹宣布停止戰鬥。這次戰鬥的損失是極其沈重的,丹麥軍隊中的傷亡率達到壹半以上,圍觀的群眾也受到了戰火波及。丹麥戰敗後,只得接受英國的要求,退出武裝中立同盟。納爾遜雖付出巨大的代價,但終歸完成了自己使命,心滿意足地撤軍了。
後果
丹麥海軍全滅:1807年,英國卷土重來,與丹麥再度爆發海戰,結果大獲全勝,丹麥海軍全軍覆沒,遂徹底加入拿破侖壹方,反對英國。
結論:哥本哈根之戰是英國為了擺脫武裝中立同盟的封鎖,主動挑起的戰爭。丹麥的失敗令雙方的矛盾更加激化,丹麥開始倒向拿破侖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