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是從實際出發,科學規劃
絕大多數貧困地區位於交通等基礎設施落後的地方,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尤為薄弱,既是國家交通發展的“短板”,也是國家扶貧的重點和難點,嚴重制約其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改革開放以來,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較大進展,以鐵路、公路、民航機場、郵政線路為骨架的綜合交通網絡正在形成,為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民族團結、邊疆鞏固、社會和諧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於歷史、自然、社會等因素,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運輸發展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人民脫貧致富的需要還有不少差距。對外通道不暢,高速公路“斷頭路”多;國省幹線規模小,技術水平低;農村公路等級不高,防災抗災能力弱;客貨運輸發展滯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亟待提高。
交通運輸的基礎性、先導性和服務性決定了交通運輸必須以扶貧為先。把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作為交通扶貧的主戰場,加快建設立體化、現代化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有利於盡快改變落後面貌,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引導其完善空間布局、調整產業結構,紮實推進城鎮化進程;有利於增強其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的能力,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為破解發展困境、釋放發展潛力、發揮後發優勢奠定基礎;有利於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讓貧困人口享受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為盡快改變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運輸發展落後狀況,交通運輸部按照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部署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充分考慮地區自然條件、發展能力、環境承載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堅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確定地區交通運輸發展目標。研究制定了《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建設扶貧規劃綱要(2011—2020)》和《11片區專項規劃》,與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涉及的19個省(區、市)人民政府簽訂* * *建設協議,促進交通。
到2020年,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初步形成鐵路幹線、高速公路、國省幹線、民航機場、郵政專線等綜合交通網絡。基本建成國家高速公路,有條件的縣實現二級及以上公路連通。有條件的鄉鎮通硬化路(主要是瀝青、水泥路)和班車,基本建立農村物流服務體系,城鄉客貨運輸服務效率明顯提高。農村公路服務水平和防災抗災能力顯著提升,交通安全和應急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基本公共交通服務主要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
第二,提高網絡升級能力
以解決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運輸發展瓶頸為契機,推進基本公共交通服務均等化,加快構建“外接內聯、村村通、村村通、安全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努力提高交通運輸體系服務能力和水平,讓特困地區群眾享受交通運輸改革發展成果。
加快農村公路建設。農村公路是許多貧困地區最基本甚至唯壹的交通方式,也是最重要的生產生活服務設施。把農村公路作為交通建設的重中之重,將顯著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脫貧致富打下堅實基礎。“十二五”期間,分別建成鄉鎮瀝青(水泥)路10700公裏和22.2萬公裏,解決了400多個鄉鎮和3.9萬個村莊的通暢問題;以加強縣鄉互聯互通、促進資源和旅遊發展為重點,加快縣鄉公路改造,建設壹批對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縣際出口公路、旅遊公路和資源開發公路,建設規模654.38+0.7萬公裏。“十三五”期間,繼續推進剩余具備條件的村通瀝青(水泥)路建設,加大對縣鄉公路建設和改造的支持力度。
加快高速公路建設。統籌考慮國家高速公路的貫通,全面提高區域對外通道的運輸能力。以國道為重點,打通重要通道“死角”和瓶頸路段,有序推進新建國道和國務院批準的區域規劃中明確的高速公路建設,盡快建成區域內國家高速公路網。“十二五”期間建設規模約為654.38+0.07萬公裏。“十三五”期間,基本建成國務院批準的區域規劃中明確的新增國省高速公路和高速公路。
加快國省幹線公路建設。優先發展省道,打通省縣之間的“死路”,完善區域內路網,建設壹批連接重要資源開發地和旅遊景點、對經濟發展作用突出的公路,增加區域發展能力。努力提高二級及以上公路在國省幹線公路中的比重,加強通縣二級公路建設,加強制約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路段建設,加強各區內幹線公路建設及其與周邊地區的聯系。“十二五”期間建設規模約2.9萬公裏;“十三五”期間,將進壹步加強普通國省道建設,提高幹線公路服務能力和水平。
加快公路客貨運輸站場建設。加快推進縣城老客運站改造,依托農村公路建設同步推進鄉鎮級客運站和建制村汽車站建設,形成以縣級客運站為龍頭、鄉鎮客運站為重點、建制村汽車站為輔助的多層次、廣覆蓋的農村客運站體系。“十二五”期間,改造或搬遷了272個老縣級客運站,建設了4000多個鄉鎮級客運站和8萬多個建制村汽車站。“十三五”期間,繼續推進縣級客運站改造、鄉鎮級客運站和建制村汽車停靠站建設。
加快客貨運輸服務體系建設。努力改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出行條件,提高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能力。著力構建客運服務網絡,統籌城鄉客運發展,提高農村客運深度和安全水平,實現農村客運“開、留、惠”,推進建制村班車工程。著力構建貨運物流服務網絡,推進農村生產生活物資配送網絡建設,發揮農村客運班線分布廣的優勢,推進區內道路客運班車承運小件、快件試點,推進運輸場站、倉庫、信息平臺等物流配套設施建設。充分發揮郵政系統在農村的基礎網絡體系、知名度和市場份額優勢,支持郵政企業全面參與農村物流網絡建設,積極開展郵政合作和連鎖配送業務。
加快內河水運建設。加強有條件地區的對外水運通道建設,進壹步完善區域內重要通道和水庫(湖)的水運基礎設施,促進內陸港口的規模化、專業化發展,進壹步滿足區域物資水運需求。十二五期間,將改善和新增航道3633公裏,新增碼頭泊位1、21個。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安全能力建設。充分考慮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自然條件特點,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作為區域交通發展的基本前提,把發展綠色循環低碳交通作為重要任務,靈活確定適合當地特點的技術標準和指標,集約利用資源。特別是要強化安全發展理念,加強危橋改造和安全防護設施建設,不斷提高交通基礎設施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
第三,多措並舉,合力推進
打好新壹輪交通扶貧攻堅戰是壹項系統工程。在註重規劃引導的基礎上,加大投入、強化支持、創新機制、統籌協調,形成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運輸科學發展的整體合力。
穩步推進規劃實施。落實“中央統籌、省負總責、縣抓落實”的扶貧開發總要求,確保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認真組織實施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建設扶貧規劃綱要,處理好近期與遠期、需求與可能的關系,合理安排“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建設內容,紮實安排對接相關項目,加強項目管理,嚴把工程質量關,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進壹步加大車輛購置稅資金對交通扶貧的支持力度。考慮到交通建設成本上升、地方配套能力不足的實際困難,交通運輸部將把“十二五”車輛購置稅預期增量資金的大部分投向條件較差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主要用於提高補貼標準而非擴大規模。其中,普通國道補助標準在“十壹五”基礎上提高了2.6倍以上,鄉鎮瀝青(水泥)路補助標準分別提高了1倍和1.5倍。加大各級地方財政對交通的投入,依法落實支持普通公路建設的稅收和土地優惠政策,統籌使用各級各類扶貧資金並向交通扶貧建設項目傾斜。結合新農村建設和“壹事壹議”制度,鼓勵農民自願投資交通扶貧建設,積極爭取以工代賑資金用於農村公路建設,鼓勵企業和個人捐資支持交通建設。
強化科技人才支撐。加強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公路建設、防災、環保、安全應急等技術研究,加快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建設新技術推廣應用。建立人才交流培訓機制,我部和相關省區市將加強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基層公路建設、管理和養護的交通專業人才培養,進壹步幫助貧困地區培養交通建設技術和管理人才。
完善合作聯動機制。營造政府部門、社會力量和群眾支持和參與交通建設的良好氛圍。加強部省協調聯動,研究推進規劃編制、項目審批、資金安排、示範試點建設。加強省際協調聯動,加強重大省際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銜接,促進區域壹體化發展。加強部際聯動,充分發揮部際聯席會議的平臺作用,相互支持配合,發揮行業優勢,實現合作共贏。
加強監督檢查。建立健全交通扶貧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機制,加大對建設項目決策、資金使用管理、建設進度和質量的監督檢查力度。加強審計監督,確保交通扶貧建設資金高效安全運行。建立健全交通扶貧統計制度,加強交通扶貧建設統計監測、分析和評估。
“小康不小康,關鍵是看老鄉。”加快連片特困地區交通運輸發展,是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全面小康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我們將按照中央決策部署,時不我待,迎難而上,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統籌安排工作措施,不斷奪取交通運輸扶貧攻堅戰新勝利,為連片特困地區與全國同步全面進入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交通運輸服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