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淺談課程標準與本地實際教育不吻合該怎麽辦

淺談課程標準與本地實際教育不吻合該怎麽辦

新的物理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教學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在學習物理的初級階段,我個人理解對於初中生學習物理的要求,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理論(物理概念)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用過生活中的壹些簡單的物理現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力求貼近學生生活,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規律;教學過程強調發展學生的認知過程,以物理知識為載體,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在課堂上讓學生體會探究實驗的過程,體驗探究實驗中的快樂和成就感,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對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通過探究實驗,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物理是壹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眼見不如手動,只有在實踐中學習,同學們的才智和創造力才能得以發揮,學會探究性學習,能夠使大家對物理事實獲得明確、具體的認識,而不是停留在被觀察物理現象的表象上,在探究活動過程中,不斷品嘗“發現”與“戰勝困難獲得成功”的喜悅,體驗探究的樂趣,從而增強學好物理的信心。接下來我就談談如何運用導學策略指導概念教學的幾點想法:壹、明確大綱與新課程標準的差別 新課程標準與老大綱有許多區別。新課程標準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對學習內容做了最基本的、最低的要求,這些要求是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夠達到的。新課程標準不強調知識的先後順序,對教材編排體系、教學順序等問題沒有硬性的規定,這給學生的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靈活性、創造性提供了壹定的空間。二、新、舊課標對“物質”的教學要求的差別 1:對“物態變化”部分內容的要求 知道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知道攝氏溫度。 能說出生活環境中常見的溫度值;了解液體溫度計的工作原理;嘗試對環境溫度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 知道熔化和凝固現象;知道晶體的熔點;知道熔化過程中吸熱,凝固過程中放熱。 嘗試將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壹些現象與物質的熔點聯系起來。 知道沸騰現象;理解沸點、沸點與壓強的關系;知道沸騰過程中吸熱。 嘗試將自然界中的壹些現象與物質的沸點聯系起來。 課程標準的這種寬泛要求和教學大綱的剛性要求形成明顯的對比。 2:對“物質屬性”的要求 能描述物質的壹些屬性,嘗試將這些屬性與日常生活中的物質的用途聯系起來。 知識範圍的寬泛體現在物質的“屬性”上,可以在彈性、硬度、導電性、導熱性、磁性等屬性裏靈活選擇。層次要求的寬泛體現在“嘗試”上,學生能將物質屬性和物質的用途聯系到什麽程度,沒有明確要求。 3. “物質的結構與物體的尺度”新、舊“課標”都有四個三級主題,數目上是沒有變化的,只是個別條目的壹些微調。其中有微調的比如第三條“大致了解人類探索太陽系及宇宙的歷程,並認識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將不斷深入”。就調整為“了解人類探索太陽系及宇宙的歷程,知道對宇宙的探索將不斷深入,關註探索宇宙的壹些重大活動”。新舊“課標”對比的話,我們可以看出規範了行為動詞,以前的“大致了解”,我們已經統壹為“了解”。另外希望學生們關註探索宇宙的壹些重大活動,這是我們課程標準所要求的。4.“新材料及其運用”在新材料及其運用新課標就改為“有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能在個人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所作為”。特別強調在個人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付出行動,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所作為。可能有的同學想,這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源的可持續利用、環境的保護離我們太遠了,其實他們力所能及的,比如像隨手關燈,隨手關水、愛護周邊的環境,這些都是作為壹個學生力所能及能夠做到的。 三、要正確把握新課程標準進行教學 總的原則是以學生的實際出發,從本地實際出發,重視基礎知識的落實,重視基本的物理態度、物理方法的養成教育,不斷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必要地基本功訓練 課程改革不是對以前的物理課程及教育方式的全盤否定。我們不能從壹個極端走向另壹個極端。在物理教學中,壹些基本的原理、技能和方法永遠是物理教學的核心之壹。基礎不牢,直接影響到學生以後的進壹步學習。所以課堂教學首先要落實好知識與能力目標。 (1)新知探究:解決兩個問題:壹是實現知識內化,即通過解決是什麽(陳述性知識)和為什麽(建立知識間的聯系)的問題,把握知識規律;二是形成學科技能,即通過知識的應用,把握知識應用規律。 (2)知識應用:在這壹階段的教學中,既要完成鞏固知識,進行技能性的轉化,又要完成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任務,還要考慮適應學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設計訓練題,題型要多樣化,註意精練性和典型性,要有壹定的智力坡度。為此應該設置智力臺階:基礎性應用即與教材上的例題同結構、同題型、同難度的模仿性練習題,用於鞏固當堂所學的新知識。 其次要落實四項訓練:在課堂教學中要始終貫穿訓練,即觀察能力的訓練、操作能力的訓練、表達能力的訓練和問題解決能力的訓練。以四項訓練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對學生獨立獲取知識能力的培養不能成為口號 學生獨立獲取知識能力的培養就涉及到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落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改變教學方式方法,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是通過師生的多向交流活動,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學科基本思想方法的過程,是學科知識結構和學生認知結構有機結合的過程,這是實現學生在教學中認識主體作用的壹次質的轉化,也是教師的積極引導和學生積極思維的結果。這裏“教”是條件,“學”是關鍵。從認知程序看,教師是從整體到局部,而學生是從局部到整體,教學過程正是在新知識這個認知連接點上實現認知的轉化,即由教變學的轉化。在新知學習過程中,壹要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索。這是主動學習的實質性的環節。二要重視學生的合作學習。這是主動學習的拓展性的環節。學生群體在教師的組織和參與下交流、討論自主探索的學習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種理論、觀點、假說、思路、方法等,內化為個體的智慧,拓展個體知識視野。要給學生留出發揮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空間,要給學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構知識、運用知識、表現自我的多種機會,要讓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形成自我監控、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自我反饋的學習能力。四、重視學生的課外探究 在現行教材後面的習題中,要求學生課外探究(包括調查)的題目占有很大比例,如果不讓學生去探究,他什麽也不知道。例如:探究能量轉化的,探究玻璃瓶子形變的等等。學生在課外探究中,有許多需要教師幫助的地方,但壹定要克服學生不做而由老師來講,這樣會讓學生養成懶惰的習慣。 總之,在教學中正確把握新課程標準進行教學,要正確理解新課程標準的涵義,要明確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要明確新課程標準與老大綱的區別,要把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轉化為實際教學行為,要用正確的方式方法組織物理教學活動。總而言之,學習物理這門科學,就是要弄明白“概念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這壹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