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之壹:以投資養老為名,騙取養老錢。
壹些不法分子以投資養老為名,承諾高額利息回報,並為老年人提供預約床位、預訂房間等服務,從而向老年消費者非法集資。
抓住老年人的特點,設計騙局。犯罪分子經常出現在老年人聚集的地方,如公園、超市、社區等。,打著投資養老、銷售養老產品的旗號,不斷向老年人灌輸金融養老、新投資等理念。
利用肖恩肖慧波的善良來降低老人的警惕性。犯罪分子通過組織遊覽、參觀、講座、贈送禮品等方式,故意取得老年人的信任和好感。在老人降低警惕後,借機綁架,虛假宣傳道德,最終目的是騙取老人錢財。
拋出高回報承諾吸引老年人。以前不法分子承諾高分紅,保證高利率,預訂養老服務,誘騙老人投資所謂的養老服務,各種費用,如貴賓卡、會員費、預付款等。這些機構無法提供承諾的養老服務。獲得資金後,其運作和流向不透明,存在較高的集資和跑路風險。壹些老年人的養老基金被不法分子騙取。
第二種方法:以以房養老為名,騙取老人資金。
犯罪分子所謂的“以房養老”是假的。定期以房養老是指老年人反向抵押養老保險,是壹種將住房抵押與終身養老年金保險相結合的創新型商業養老保險。擁有房屋完整合法產權的老年人,將房屋抵押給保險公司,經抵押權人(保險公司)同意,繼續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並按約定條件領取養老金,直至身故;老人身故後,保險公司有權對抵押財產進行處置,處置所得將首先用於支付養老保險的相關費用。目前這種保險在國內還處於試點階段,比較少。準入門檻高,法律關系復雜,風險因素多,對機構的業務拓展和銷售管理非常嚴格。
不法分子所謂的“以房養老”,風險極大,暗藏陷阱。不法分子以國家政策為名,掩蓋非法集資的實質,打著“以房養老”、有高額回報的旗號,誘騙老年人辦理房產抵押,然後用借來的錢購買其推薦的理財產品。這種“抵押-貸款-理財”的模式,操作流程多,參與者混亂,投資風險大,不符合大多數老年人的風險承受能力。而所謂的“理財產品”很可能是假的,借出去的錢最終都進了非法機構的腰包。
以“以房養老”為名,誘騙老年人抵押房產,騙取資金。不法分子宣稱的“以房養老”,與國家試點的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無關,只是打著國家政策的幌子,推行非法集資活動的壹種手段。實際上根本不具備相應的資質和能力,往往是“以舊還新”的龐氏騙局。壹些參與者甚至不知道他們的財產被抵押,最終他們失去了房子,仍然背負著貸款。
上述行為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影響惡劣。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在此提醒消費者謹記並註意以下兩點。
第壹,謹記投資有風險,不宜賭博冒險。消費者要樹立理性投資理財的理念,不要輕易相信所謂的“不虧”、“無風險、高收益”的宣傳,不要投資業務不清、風險不明的項目。如果理財產品承諾收益率超過6%,就會受到質疑。超過8%就危險了。如果超過65,438+00%,就做好損失全部本金的準備。“保本高收益”是金融詐騙。切記投資有風險,不要被高回報誘惑而沖動投資。
第二,記得選擇正規的機構。購買金融投資產品要結合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正規的機構和渠道。建議消費者,尤其是老年人,在購買投資理財產品前,向正規金融機構的專業人士咨詢,並與家人商量,對投資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必要的判斷和了解,防止不法分子詐騙,警惕非正規機構的瘋狂營銷行為。
第三,註意謹防集資詐騙套路。集資詐騙具有“通包”和“龐氏騙局”的特征,往往以以新還舊為主,缺乏實際業務支撐和利潤來源,沒有與其承諾回報相匹配的項目,容易出現卷款跑路、資金鏈斷裂等風險。不要被“保本高息”“保本保收益”的花言巧語所迷惑。
第四,註意保護個人信息。日常生活中增強個人信息安全意識,謹慎對待合同簽訂過程,不簽空白合同。不隨意提供身份證、銀行卡號、密碼、驗證碼等重要信息,防止被冒用、濫用或非法使用。如發現涉嫌非法金融活動,可向公安機關報案或及時向相關金融監管部門反映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