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簡介:
1.司馬徽簡介:水鏡司馬徽先生,東漢末年司馬徽有名的學士。與龐德公、徐庶、韓松、石濤等名人關系密切,被龐德公稱為“水鏡”。東漢末年,讀書人大多追求名利,臥龍的鳳雛則過著隱居生活,不輕易依賴他人。他們兩人都得到了水鏡先生的賞識,他認為他們有能力統治世界。
2.《臥龍》簡介:臥龍,源於三國諸葛亮傳,歌頌少年諸葛亮,說:諸葛孔明也是臥龍。
《三國誌·舒舒與諸葛亮傳》故事:諸葛亮死後,梁和弟弟諸葛均在南陽犁地...他們居住的地方名叫臥龍崗,因為是“人的地名”,所以取名‘臥龍先生’。
臥龍比喻隱居或尚未嶄露頭角的傑出人才。
《鳳雛》簡介:龐統(179 -214)漢代荊州(今湖北襄陽)襄陽人。三國時期,劉備的重要謀士,和諸葛亮壹起當了中郎將。隨劉備入川,在劉備與劉璋決裂時,他提出了三種策略,劉備使用了這三種策略。當龐統進入羅維縣時,他帶領壹群人攻打這座城市,但不幸的是,他在中途死了。當時他只有三十六歲,被追封為關內侯,稱為侯景。後來,龐統下葬的地方被命名為落鳳坡。
二、對“臥龍鳳雛,壹人可安天下”的理解:
司馬徽先生早就表明臥龍和鳳雛可以保護世界。他還說,臥龍雖有其主,但時機不對。
1,其壹可以安天下,關鍵就在於這個“其壹”。如果“其壹”拿下,那麽兩者中的任何壹方都會按照自己制定的既定政策有條不紊地穩步前進,比如諸葛亮的“隆中對”,他會有針對性地制定取川計劃,穩步前進,奪取西川,然後“取”不過,拿下龐統後,龐統急於建功。在張松被殺,取川機會敗露之時,不聽諸葛亮的良言,貪小便宜,魯莽行事,最終死在了馮坡。此時孤身壹人的劉備“進荊州無援兵而退,必被大敗。”如果回到荊州,短期內也無法制定再次取川的計劃。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急忙帶著張飛和趙雲前去營救,只留下關羽父子。張飛、劉備、黃忠相繼為復仇而死,更有甚者,損失了蜀國的全部軍事實力,大大削弱。劉禪昏庸無能,只有諸葛亮關心國家政治和軍事。最後,壹代天才倒下了,蜀漢再也無法扭轉局面。換句話說,如果劉備只得到龐統,龐統壹定會想出壹套切實可行的戰略原則,壹步步推進,從而實現大業。因此,臥龍鳳雛只能得到壹個,如果它得到兩個,這將導致變化,但欲速則不達!!!!
2.況且司馬懿先生早已指出,諸葛亮在劉備手下可以充分施展才華和抱負,卻難以吞下占據天時的曹操和三代占據江東、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孫權,頂多只能與之抗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關於這壹點,三國時期的另壹位隱士馮公久在諸葛亮出山前向他請教時也說得很清楚。另外,從許子將對曹操“有能力管理天下的大臣,亂世的奸臣”的評價中可以看出,像卞這樣有能力管理天下的人,為了自保,在亂世中只會成為萬人唾罵的“奸臣”,而沒有野心的諸葛亮和龐統(至少書中沒有)卻可以幫助“思天下,廣布仁義”的劉備。
所以劉備雖然同時得到了兩個可以“安天下”的人才,但最終失敗的命運是必然的。
2.“臥龍鳳雛”諸葛亮和龐統都是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頂級謀士,並稱壹龍壹鳳。
偉大的隱士司馬徽曾稱贊:“龍符和鳳雛,如果他們得到壹個,可以確保世界。”那麽他們的才華和抱負有什麽區別呢?劉備曾經也是龍鳳胎。他為什麽不在這個世界上安定下來?學者王洪華最近在清華大學和其他大學的講座中對這些問題作出了全新而深刻的解釋和評論。
1.對於輔導員來說是有時間、空間和陰陽差異的。《三國演義》中有四個關系非同尋常的謀士:程羽、徐庶、諸葛亮、龐統。他們不僅與水鏡司馬徽先生有過交往,還以“十倍”的才識之差自居。
其實像劉備的同父異母兄弟,諸葛的同父異母兄弟,曹操的同父異母兄弟(夏侯),孫氏的父兄,司馬家族,都屬於同壹個校友群體。只是合作是松散的,無形的,僅限於把哲學從新法家提升到新儒學,再提升到儒家和法家的精神層面。
他們所謂的“十倍”差異主要體現在:壹是時差。高層次的人往往高瞻遠矚,能屏住呼吸,出道較晚。
他們四個的出場順序也是俞、舒、梁、童。第二,空間差異。
專家往往控制能力強,管理範圍大,所以有十裏有才,百裏有才,千裏有才的說法。他們最初的功績確實如此。程昱取東阿郡,徐庶取樊城,諸葛亮取荊州,龐統取西川。
但我們很快就會發現,程羽和諸葛亮的終身成就,遠遠大於徐庶和龐統。這是什麽原因呢?原來他們之間還有第三個區別——陰陽的區別。
上面說的“十次”都是表面的畢業考試成績,我們可以稱之為別出心裁,也可以稱之為陰謀。但在實戰中,還是會有人違背忠孝信,使用權謀或陰謀。
四人中,童、舒只擅陰謀,梁、余皆擅陰謀,其中梁高於余。專註於陰謀的人往往忠順,善於陰謀的人往往叛逆。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篡逆”對統治者是洪水猛獸,但對“民族”卻是不可或缺的陰陽即新陳代謝。只有分合理不合理。
而且兵不厭詐,孫子甚至說他的公開方案都是詭計,所以陰陽和忠臣逆反壹樣,本身沒有優劣之分。關鍵在於均衡掌握,合理使用。準確地說,陰謀屬於精神攻擊的範疇。
而在封建社會,陰謀是無法從老師和書本上學到的,只能靠自我認識和自主研發。但壹旦擁有,就可以出奇制勝,改變命運。
程羽和諸葛亮因為謀略全面,在排名中脫穎而出。龐統壹開始是完全忠於劉備的。他到投宿,是為了與諸葛亮、徐庶三足鼎立,奪取赤壁,解救劉。
所以赤壁之戰壹結束,龐統就直接去投劉備了。為了不讓劉備難堪,他願意從底層做起,不急著出示魯肅和孔明的推薦信。
果然在耒陽征服了劉備,孔明不得不承認龐統比自己高十倍。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龐統如果真的想加入某個人的隊伍,他總能想出辦法。
連進門的能力都沒有,還敢被稱為“鳳雛”?我以為曹操的水寨可以隨意出入。他在吳棟“采訪”時與孫權相撞,只是為了不得罪人而逃跑。
對於諸葛亮,作者在《破解三國演義》中已有論述;《三國五方結構》等文章詳細論述了他出山前就有反對劉備、奪得天下的野心,也暗示了“人人問孔明其誌何在,孔明只是笑而不答”。但是他們四個兄弟的反叛是完全合理的,這裏就不贅述了。
第二,諸葛亮先請了龐統,然後想廢掉龐統諸葛亮幫助劉備拿下荊州,但是在“民強地危”面前無能為力。我不知道如何說服假惺惺的劉備篡劉章,也不敢為了西川再打壹場赤壁之戰。
於是他借悼念周瑜的機會去東吳請來了比自己厲害的龐統。(這裏還有壹層孔明的意思,就是他會在劉家宗面前繼續恪守親戚關系,以此來掩蓋自己的異心野心,維護自己愚忠的形象。)
此後,他們壹個鎮守荊州,壹個攻打西川,同時成為劉備的左膀右臂。龐統確實比孔明更有才華。他意識到劉備在取荊州的時候不得不裝仁義,因為他想在將來討劉璋的歡心,但是到了劉璋這裏,他完全可以“逼宮”了。
理論上,他只用四個字就輕易說服了劉備:“逆來順受”。在武功上,他只用了黃忠和魏延這兩個孔明不想要的“後將軍”,就達到了出奇制勝的突破。
然而,就在想不到,所有的事情都要搞定的時候,事情出現了轉機,孔明給龐統送來了壹封死亡威脅信。這壹步棋和程羽欺騙徐庶的壹步棋差不多。程羽利用徐叔的孝心,先劫持了徐母,再降服徐叔。
諸葛亮利用龐統對劉備的忠誠和劉備對龐統的愛,先動搖劉備的心,再消滅龐統。兩個陰謀家就像排球運動員,把球扣在另外兩個人中間,迫使他們在讓步的時候犯錯。
事情是這樣的:廣漢人彭陽告訴劉備,敵人有人想阻止魏延和黃忠以前的據點淹沒涪江。又曰:“星在西,太白在此。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妳應該小心。”
這些信息不僅挽救了劉備數萬條性命,還殺死了敵人主謀,化惡為吉。那麽是誰制造了這種危及生命的危險呢?是劉備。
川江靈寶曾被魏延活捉,但劉備堅持要釋放他。魏延道:“此人不可放回。
如果妳走了,妳就再也不會來了。"劉備說:"我以仁義待人,人不負我。"
在生死攸關的前沿,在優勢尚未確立的關鍵時刻,不結合實際濫用仁義是可笑的。既然仁義可以換成仁義,那有必要反其道而行之嗎?既然仁義可以換來仁,為什麽曹操沒有給妳壹寸土地?可見劉備已經從儒者墮落到愚者,劉氏家族的遺傳病已經爆發。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在對付曹操時明辨仁義的玄德了。
這次要不是彭。
3.關於臥龍鳳雛1的故事,“臥龍鳳雛,壹人可保天下”。這是諸葛亮身邊熟悉他們的看法,不代表全世界的看法。他們很強,但世上不乏智者,如郭嘉、徐庶、荀氏叔侄、程羽、司馬懿、曹操的戲劇家,都是深諳此道的人才。東吳在江東有英雄,比如張昭、張紅、周瑜、魯迅、呂蒙、魯肅。
2.南強北弱的事實不會因為臥龍鳳雛在西蜀而改變。中國古代總是北方吞並南方,因為北方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強於南方,魏晉以後中國的重心開始南移,而西南地區就更不發達了。“天府之國”只是指四川平原土地肥沃,其他方面都比較落後。
3.劉備缺乏人才。三國中,最缺人才的是蜀國。為什麽這麽說?前期臥龍雖有五虎將軍和鳳雛,但僅此而已,再加上法正、魏延、閆妍、李延等人,曹魏麾下將領遠多於西蜀、張遼等四龍將軍,還有其他“精兵千人”,文臣、謀士更是野心勃勃。舒呢?等到五虎將軍相繼死去,只剩下老趙子龍和別有用心的魏延。還有哪些優秀的將軍?文官、謀士更是少得可憐。民間有“蜀中無大將,遼化為先鋒”的說法,正是蜀國的真實寫照。諸葛亮被詬病的是事必躬親,對後備人才培養不力,不像曹魏的人才,甚至不像吳棟的人才。
以上三點,其實第二點是最關鍵的。
/f?kz=18701223
4.臥龍和鳳雛劉備都是聰明人,也是龐統,但為什麽他們沒有贏得天下?
劉備看似胸懷大誌,寬厚仁慈,做事鍥而不舍;其實他根本沒有統治天下的宏大天賦,也沒有禦敵自衛的高強武功。他只能搞個人恩怨,安撫下屬,討好各方,甚至玩弄政治。他不懂什麽是義,不會用才能。他只是壹個道德很重的平庸之輩。
以壹人之力,力戰數萬曹軍,冒著生命危險保護竇殺出重圍。劉備沒有用這個來獎勵趙子龍的仁義和勇敢。他本來就急了,卻故意把壹個阿鬥當面扔在地上,說:“為了妳這個聽話的小子,害了我壹個將軍!”他似乎把看得比竇還重,讓心生感激,玩起了個人恩怨。
直到生命的最後,他還和對國家建設大業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玩了壹場感情遊戲,說他“才華十倍於曹丕,定能輔佐安定國家,最終決定大事。如果他的繼承人能幫助他,他就能幫助他。如果他無能,他可以自己做成都的主人。”他知道諸葛亮做不出這種逆天而行的倒行逆施,卻故意答應,嚇得諸葛亮“渾身冒汗,昏了頭,痛哭跪拜在地,血流不止。”劉備這才放心地對官員們說。“我已經把自己托付給首相了,我已經讓我的繼承人來處理我父親的事情。妳和其他人不應該忽視我的期望。”他還單獨告訴趙雲,“早晚看我兒子,不要背叛我。”變化前後,可以看出它的心思。
什麽是美德?什麽是大德?曹劌針對莊公的話已經很透徹了。曹劌問莊公憑什麽條件作戰。莊公曰:“豐衣足食,敢為內行,則分人。”曹劌說,“小好處不重復,百姓聽話。”莊公以為,衣食之類的養生物品,如果不是自己壹個人享用,壹定要送給別人,這樣壹定會贏得民心。曹劌告訴他,這種小小的好意,不能讓每個人都得到,那不會得到民心。
大多數掌權的人,或者企業的老板,或者公司的CEO,或者壹個鄉鎮,壹個縣,壹個城市,壹個省,甚至壹個國家的官員,都有出人頭地,創造業績,稱霸世界的欲望。但絕不能像劉備那樣,靠小恩小惠和個人感情投入來支撐事業,可以贏得壹點人心,但不可能凝聚民心。只有人民平等,在人民之中,為人民謀福利,才能成就大德,贏得民心,成就大事。
而劉備根本不信任諸葛亮,出兵漢中也不把他帶走。說白了,在他生命的最後,諸葛亮沒有臉取代劉禪。妳在他生命的盡頭給我看機會,我當然不能答應。妳想當忠臣嗎?然後我就不好意思篡位了。
至於龐統,有諸葛亮在身邊,政治上還能成功嗎?鳳凰坡之死無非是失望和自殺。
5.在三國歷史上,臥龍和鳳雛位列第壹,而鳳雛人更為狂妄自大。
我壹直想在才能上超過諸葛亮,所以劉備入川鳳雛就死了。此外,他還為劉備找到了成名的老師。
當時劉備靠的是人和,曹操占天,孫權占地。所以,劉備要想成為蜀中名師。
所以龐統選擇犧牲自己,給劉備壹個成為名師的機會。第二,因為鳳雛的死,諸葛亮不得不帶兵支援劉備,所以後人失去了荊州。
另外,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司馬懿曾經說過,雖然認識主,但是時機不對。第三,諸葛亮的隆中對三分天下。
劉備得荊,益二州。1路是蜀川的,1路是荊州的,天下將決定兩條路的原則。
結果關羽因為自大被東吳占領。導致劉備在蜀國戰敗為關羽報仇,直接影響了蜀國的根基。
另外,劉備是個人才。曹操曾對劉備說,天下英雄都是為自己好。這說明曹操很重視劉備。
要說的太多了,還有不懂的地方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