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泰戈爾出生於孟加拉。但人們壹致認為他是印度人。因為泰老在世時孟加拉還是印度的 壹個省(所以登輝先生稱自己是日本人也是有根據的嘛)。泰老的著作最初都是用孟加拉文 寫的。據說當年凡是講孟加拉話的地方沒有人不日日歌詠他的詩歌的。然而他的詩是在他自 己把它們譯成英文之後才獲得了世界性的贊揚。他於1913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泰戈爾的詩集用英文出版的大致有: Gardener(園丁集) Jitanjali(吉檀枷利)Crescent Moon(新月集) Fruit-gathering(采果集) Stray Bird(飛鳥集) Lover‘sGift and Crossing(愛者之贈與歧路)。 而用孟加拉文寫的則還有許多。如:Sandhva Sangit;Sishn ;Probhat Sangit; Kahini; Kanika; 。。。 等等許多。 而英文詩只是選了其中的壹小部而已。 例如<飛鳥集>就大部來自 Kanika。 泰戈爾的詩早在“五·四”之前就零零星星地被譯成中文。最初是陳獨秀的四 首五言古體譯文<贊歌>選自<吉檀枷利>。之後是劉半農的白話譯文四首選自 <新月集>。而第壹部中文詩集則是西蒂譯的<飛鳥集>。此後各種翻譯,介紹, 和評述泰戈爾的作品不斷出現,尤其是在1924年泰戈爾訪問中國前後。自從 <飛鳥集>出版之後,中國詩壇上壹種表現隨感的短詩就流行了起來。如冰心作的 <繁星>,<春水>等。其中許多帶有哲理,晶瑩清麗的小詩贏得了不少人的喜愛。 碾轉模仿的很多。幾乎影響了壹代詩風。
2 偉大的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劇作家、詩人威廉·莎士比亞於1564年4月23日生於英國中部瓦維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壹位富裕的市民家庭。其父約翰·莎士比亞是經營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雜貨商,1565年
莎士比亞(11張)任鎮民政官,3年後被選為鎮長。 莎士比亞七歲時被送到當地的壹個文法學校念書,在那裏壹念就是六年,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巧與較豐富的知識,除此之外,他還學過拉丁語和希臘語。但因他的父親破產,未能畢業就走上獨自謀生之路。1577年被父親從學校接回,不得已幫他父親做了壹段時間的生意。他當過肉店學徒,也曾在鄉村學校教過書,還幹過其他各種職業,這使他增長了許多社會閱歷。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莎士比亞讀書時就卓爾不凡,與眾不同。傳說他年輕時在鄉村當過教師。也有傳言說他曾在壹個叫托馬斯·露西的富裕財主兼地方行政長官的土地上偷獵,結果被露西的管家發現,他為此挨了揍。莎士比亞出於報復,就寫了壹首譏諷大財主的打油詩。這首詩沒過多久便傳遍了整個鄉村。大財主無論走到哪裏,總有人用這首打油詩來嘲笑他。托馬斯鄉紳非常惱火,於是準備想辦法懲罰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因此被迫離開斯特拉福德小鎮,到倫敦避難。莎士比亞還在斯特拉福德小鎮居住時,就對戲劇表演已經非常熟悉。經常有壹些旅行劇團到斯特拉福德小鎮表演。 1582年與壹個農民之女安妮·海瑟薇結婚,1585年育有壹子哈姆內特·莎士比亞(Hamnet,根據Thomas Kyd的悲劇男主角Hamlet而取名)。 1586或1587年到倫敦,當時戲劇正迅速地流行起來。先在劇院當馬夫.雜役,後入劇團,做過演員.導演.編劇,並最終成為劇院股東;1588年前後開始寫作,先是改編前人的劇本,不久即開始獨立創作。到1590年年底,莎士比亞已經成為倫敦壹家頂級劇團——詹姆斯·伯比奇經營的“內務大臣供奉劇團”——的演員和劇作家。後來,莎士比亞向人證實了自己是壹個腳踏實地、品行端正的人,他成為了劇團的股東,很快贏得了同仁們的尊敬和愛戴。 當時的劇壇為牛津、劍橋背景的“大學才子”們所把持,壹個成名的劇作家曾以輕蔑的語氣寫文章嘲笑莎士比亞這樣壹個“粗俗的平民”、“暴發戶式的烏鴉”竟敢同“高尚的天才”壹比高低!但莎士比亞後來卻贏得了包括大學生團體在內的廣大觀眾的擁護和愛戴,學生們曾在學校業余演出過莎士比亞的壹些劇本,如《哈姆雷特》、《錯誤的喜劇》。1597年重返家鄉購置房產,度過人生最後時光。他雖受過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過大學。1598年大學人士F.米爾斯已在其《智慧的寶庫》中,列舉莎士比亞35歲以前的劇作,稱贊他的喜劇、悲劇都“無與倫比”,能和古代第壹流戲劇詩人們並稱。但他生前沒出版過自己的劇作。寫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亞贏得了騷桑普頓勛爵的眷顧,勛爵成了他的保護人。莎士比亞在90年代初曾把他寫的兩首長詩《維納斯與阿都尼》、《魯克麗絲受辱記》獻給勛爵,也曾為勛爵寫過壹些十四行詩。借助勛爵的關系,莎士比亞走進了貴族的文化莎龍,使他對上流社會有了觀察和了解的機會,擴大了他的生活視野,為他日後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從1594年起,他所屬的劇團受到王宮大臣的庇護,稱為“宮內大臣劇團”。1596年,他以他父親的名義申請到“紳士”稱號和擁有紋章的權利,又先後3次購置了可觀的房地產。1603年,詹姆士壹世繼位,他的劇團改稱“國王供奉劇團”,他和團中演員被任命為禦前侍從,因此劇團除了經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宮廷中演出,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進而蜚聲社會各界。莎士比亞在倫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間他的妻子仍壹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時隱退回歸故裏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在其五十二歲生日前後不幸去世,葬於聖三壹教堂。死前留有遺囑。 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是著名的同性戀者,他的十四行詩全部都是寫給他的同性愛人的.據英媒體報道,最近壹位英國收藏家重新確認了壹幅家藏油畫的畫中人身份,原來這名美艷“女子”不是別人,正是莎翁傳說中的同性戀情侶——南安普頓伯爵三世亨利·裏奧謝思利。 發現這幅“驚世”油畫的科布家族家藏甚豐,繼承了全部藝術品收藏的阿萊克·科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從兒時起壹直以為畫中人是位名叫諾頓的貴婦,因為在這幅油畫的背面赫然寫著諾頓夫人的字樣。但幾年前,壹位偶然來訪的藝術收藏家告訴科布,他認為畫中人並非女性,而是易容扮作女性的須眉。壹席話驚醒夢中人,科布開始重新審視其真實身份,直到今年年初才終於揭開謎底。這幅油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
莎士比亞故居(20張),畫中的南安普頓伯爵塗脂抹粉,嘴唇上抹著唇膏,左耳還戴著精致的耳環,手撫披散到胸前的長發,看上去壹派女人風情。英國歷史文物權威機構“全國托管協會”已確認油畫為真跡,此畫完成於1590年至1593年,當時莎士比亞正住在南安普頓伯爵三世的府上。盡管壹代文豪莎翁娶了安娜·哈撒韋,但他的真正性取向壹直是文學批評家爭議不絕的話題。 南安普頓伯爵為同性戀的傳說由來已久,他與莎翁的關系更是撲朔迷離。伯爵曾招待莎翁入住自己的寓所,莎翁著名的《十四行詩集》又是獻給壹位俊俏不凡、“美若女子”的年輕男子。(不過有人認為,十四行詩集前面十幾首都是推崇傳宗接代的,不能理解成寫給其男友的.)不少史學家早已考據,莎翁詩中的傾慕之情大有可能是投向這位易容扮女人的英俊男友。 1616年莎士比亞在其五十二歲生日那天不幸去世,葬於聖三壹教堂,他去世的那天,與他出生的那天同月同日。死前留有遺囑。他的兩個據說比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羅肖特畫像,手跡則有 6份簽名和《托馬斯·莫爾爵士》壹劇中三頁手稿。
3 出生 1799.5.20 寄養 1803-1807 效區列蓋公寓小學 1807-1813 旺多姆教會學校 中學 1814-1815 黎畢德拉學校 大學 1815-1819 巴黎法律專科學校 巴爾紮克的父親是個農民,為人善變,1789年資產階級大革命時代巧妙鉆營,當上了圖爾師的軍需官,最後混跡銀行界,家庭逐漸興旺起來。 1797年年近50歲的老巴爾紮克娶了年方18歲的銀行家的女兒,這就是巴爾紮克的母親--薩朗比埃。 巴爾紮克雖然是長子,但很少得到家庭的溫暖,出生不久便被送到圖爾近郊,由壹個憲兵的妻子撫養,幾乎被家人遺忘。稍大壹些便被送到旺多姆教會學校寄讀,過著極其嚴格的幽禁生活,學習的制度古板而嚴肅,教師冷漠而殘酷,回到家以後得不到父母的寵愛,有的是接連不斷的白眼和呵斥。巴爾紮克對母親先是害怕,後是冷淡,最後發展到憎恨,他說:"我從來沒有母親,她實在太可怕了。" 巴爾紮克決意到書籍的王國裏去尋找他的樂趣。他說:"只有讀書才能維持我的頭腦活著。"1813年巴爾紮克帶著狂歡後的倦怠離開這所學校,於1814年隨父母遷往巴黎。在巴黎,巴爾紮克以超人的忍耐力想盡壹切辦法完成了學業,並順利進入大學學習法律。在校期間,去律師事務所當文書。這使他認識到巴黎是可怕的魔窟,了解到很多為法律治不了的萬惡之事,也看到了資本主義法律的虛偽,為他日後的創作提供了最好的素材。
青年
初試文學 1819-1825 流行小說寫作 從事實業 1825-1828 從事實業,負債累累 文壇新秀 1828-1835 日漸成熟,形成自己風格 在巴黎的聖安東郊區,萊特居耶爾街9號五層樓的壹間閣樓是巴爾紮克獻身文學的起點。1820年《克倫威爾》創作的失敗,使他的生計受到了影響,父母也向他發出最後的通牒。為了生存,他決定與"魔鬼"訂立契約,"賣文"為生,發表了許多"日常消費"的浪漫小說,這些小說光怪陸離,雜亂無章,粗制濫造,平庸無奇,但發表時用了筆名。 1825年他又異想天開,與壹位出版商合作,出版古典作品,謀求利益,結果欠債達萬余法郎。為了還債,相繼經營印刷廠、鑄字廠,結果是債臺高築,沈重的債務令他年輕的夢幻成為永遠,為了躲債他6次遷居。他對朋友說:我經常為了壹點面包、蠟燭、和紙張發愁。債主迫害我像迫害兔子壹樣。我常想兔子壹樣四處奔跑。但是商人丟失的無非是錢財,作為文學家,獲得了無比豐厚的創作素材。 1829年3月《朱安黨人》的問世,標誌著壹個偉大的文學家的誕生。他的創作進入了壹個全新的時期。這是他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寫作的第壹部成功作品。作品無論從結構、表現技巧以及軍事細節方面都顯示出偉大小說家的才華,為巴爾紮克向現實主義道路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後,1830年到1832年,作為文壇新秀,他接連創作了17個中短篇小說,顯示出驚人的創作速度與才華。
晚年
文壇宿將 1835-1850 創作高潮 巴爾紮克故居
文學家協會委員時期:1839-1850 以後的歲月,佳作叠出,特別是《高老頭》、《歐也妮 葛郎臺》以及《幻滅》的發表。巴爾紮克以其對現實觀察之仔細,對社會本質揭露之深刻,塑造人物形象之生動,藝術手法之高超,使他無可爭議地列入世界文學史壹流作家之林。 二十年內他出版了九十幾部作品,每部作品都經過反復的修改,排壹次版,校樣要換十幾次。只有具有和他的天才壹樣強壯的體制才幹得了這樣多的工作。巴爾紮克死的時候正五十歲,是由於夜裏工作,熬夜不得不喝過量的咖啡,而患血熱癥死的。 他曾用壹句話概括自己:“壹生的勞動都在痛苦和貧困中度過。經常不為人理解。”
4馬克思 馬克思生於德國普魯士邦萊茵省(現屬於聯邦州萊茵蘭-普法爾茨)特裏爾城壹個律師家庭。他 馬克思出生的故居
的祖父洛賓·列維(Rabbin Marc Levy)是壹名猶太人律法學家,他的父親希爾舍·卡爾·馬克思,後改名亨利希·馬克思(Heinrich Marx)(1817年2月改信基督教路德教派),生於1782年,同荷蘭裔猶太女子罕麗·普列斯堡(Henriette Presborck)結婚,生育多名子女,但從壹確定繼承人的文件中發現,只有卡爾·馬克思和三個女兒索非亞、愛米爾、路易莎存活。 1830年10月,馬克思進入特裏爾中學。中學畢業後,進入波恩大學,18歲後轉學到柏林大學學習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學習焦點卻擺在哲學上。1840年,普魯士新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即位,迫害自由主義民主人士,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須通過嚴格審查,大學失去學術自由,新國王任命的柏林大學教授F.W.von Shelling將會審查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但馬克思博士論文裏哲學高過神學的立場不可能被反黑格爾的教授所接受,所以馬克思將博士論文改寄給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國的耶拿大學(Jena)審查博士資格。1841年馬克思以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申請學位,並因得到委員會壹致認可,未進壹步答辯而順利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畢業後擔任《萊茵報》主編,遇到了在馬克思思想發展史上頗為有名的“林木盜竊問題”。事情是 卡爾·馬克思的故居(特裏爾)
[1]這樣的,在德國西部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地,原來生活在這裏的居民都可以在這些地方砍柴、放牧。可是後來,壹些貴族地主把這大片的森林和草地都霸占了,不許居民們靠近壹步。不少居民想到山林中去拾些柴草,卻被認為是“盜竊”。廣大居民不滿,德國議會不得不認真審議這些事情。可是,他們只為貴族地主考慮,審議結果是:居民們的行為確為盜竊!如果再持續下去,要用法律手段來解決! 這樣壹來,引起全國民眾對議會的強烈不滿,人們憤怒譴責議會的不公平處理。馬克思也感到十分氣憤,他便在《萊茵報》上寫了壹系列文章發表自己的看法,文中嚴厲抨擊了普魯士政府的做法,立場堅定地站在民眾壹邊,維護了農民的利益。 對於《萊茵報》所發表的觀點,普魯士政府非常氣憤,他們立刻派人查封了《萊茵報》,迫使它停止印刷。馬克思壹氣之下,辭去了報紙的主編職務。馬克思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毫不後悔,相反,他更認清了反動政府的醜惡本質。他在尋找著時機,去繼續與反動政府作堅決鬥爭。 1843年《萊茵報》發行許可被普魯士國王撤銷,因為馬克思在報上發表了壹篇批評俄國沙皇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萊茵報編輯部工作的情景
的文章,引發俄國沙皇尼古拉壹世的不滿,普魯士國王接到沙皇的抗議後下令查禁萊因報,馬克思因此失業。在此期間內,馬克思認識了弗裏德裏希·恩格斯。恩格斯是工廠主子弟卻十分欣賞馬克思的主張,經常出錢贊助馬克斯的活動與生活費,馬克思做學問思考認真嚴謹但生活隨性,經常拖延要交給報社的文稿,恩格斯常協助馬克思的工作並代筆部分文章。 1843年6月19日,馬克思與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生於1814年的出身德國貴族(男爵)家庭的燕妮·馮·威斯特法倫喜結連理。1843年秋,年輕的馬克思夫婦壹同踏上流放的征途,來到巴黎。在此期間他著手研究政治經濟學、法國社會運動及法國歷史,並最終導致其成為壹名***產主義者。1844年9月,恩格斯到訪巴黎,兩人並肩開始了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研究,並結成了深厚的友誼。馬克思寫了《經濟學哲學手稿》,這份手稿直到1933年才被發現並發表,被稱為《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中年
1845年,馬克思參與編寫《前進周刊》(Vorw?rts!),在其中對德國的專制主義進行了尖銳的批評。普魯士政府對此非常不滿,並要求法國政府驅逐馬克思。同年秋,馬克思被法國政府派流氓毆打,驅逐出境,被迫來到比利時布魯塞爾。1845年12月,馬克思宣布脫離普魯士國籍。其後和恩格斯壹起完成了《德意誌意識形態》。書中批判了黑格爾的辯證法,並對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進行了分析,從而第壹次有系統地闡述了他們所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歷史任務,為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奠定了初步理論基礎。1846年初,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布魯塞爾***產主義通訊委員會。1847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應邀參加正義者同盟。1847年6月,改組同盟並更名為***產主義者同盟,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了同盟的綱領《***產黨宣言》。此後1848年革命席卷歐洲,也波及到比利時。1848年3月,馬克思遭到比利時當局的驅逐。在法國臨時新政府的邀請下,馬克思夫婦回到法國巴黎 《資本論》
,恩格斯也抵達巴黎。 1848年4月,在德國無產者的資助下,馬克思和恩格斯壹起回到普魯士科隆,創辦了《新萊茵報》。隨後幾乎所有的編輯或遭司法逮捕,或遭驅逐出境。1849年5月16日,馬克思接到普魯士當局的驅逐令。5月19日,用紅色油墨刊印的《新萊茵報》最後壹號第301號出版。6月初,馬克思又來到巴黎。他被迫選擇或是被囚禁於法國布列塔尼(Brittany),或是再次被迫驅逐。8月,馬克思被法國政府驅逐,前往英國倫敦。從普魯士派駐英國的密探報告提到馬克思似乎從不刮胡須來看,馬克思在英國仍被普魯士政府所監視。在倫敦,馬克思度過了壹生中最困難的日子。在5年時間裏,馬克思因為經濟和債務問題,精神焦慮,受疾病所苦情緒不佳,四個孩子中的三個死亡。但在這期間,馬克思寫出了他的最重要著作——《資本論》(第壹卷)。
晚年
1864年9月28日,馬克思參加了第壹國際成立大會,被選入領導委員會。他為國際起草《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壹卷出版。後兩卷為在馬克思死後,由恩格斯整理其遺稿,分別在1885年、1894年出版。1870年10月馬克思與移居倫敦的恩格斯再度相 位於倫敦海格特的卡爾·馬克思的墓地
[2]聚。由於被許多國家驅逐,到處流亡,他曾自稱是“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