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句話,突然覺得自己好像沒有太大的反應,可能是年齡的原因吧。所以,淡然壹笑。嗯,年齡越大,越需要堅強,抗壓。堅強也是壹種能力。然後,妳只能對自己說:“生活讓妳堅強,所以不能太矯情;做自己該做的事,為別人做點事,人生才更有意義。"
最近讀了《最好的告別》。作者是阿圖·格溫德。他是壹名醫生,但他被評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壹。這是壹個跨界玩家。在醫生中,他是最好的醫院裏最好的醫生之壹。他是作家中最暢銷的作家之壹。對於生命最後的告別形式,本文提出了壹些值得人們思考的問題。
前幾天,壹個朋友的媽媽突發腦梗被送進了醫院。經搶救,她保住了性命,但完全失去了知覺。子女不願放手,就把老人放在醫院各種有效和無效的治療中,以示孝順。也許是因為我老了,但有時候這種溫柔對老人來說只能是壹種難以忍受的折磨。如果醫生能在病情不可逆轉的情況下,說服家屬放棄保命、硬拖的搶救,讓老人回家躺在病床上靜靜告別,也是對人性的壹種回歸。還好,聽說老人今天回家了。他80多歲了,很累。在無意識的等待中,我堅持了半個多月,告別了生命的最後壹刻,逃離了醫院最後壹站的“冰冷世界”。這年頭,能死在自己的床上,才是晚輩最大的愛。
人生真的是單行道,生老病死的過程是不可逆的。不要在生命的最後壹刻帶著各種管道遠走高飛。當妳知道自己的生活已經不在妳的掌控之中的時候,妳應該卸下所有的包袱,尤其是在清醒的時候,向妳愛的人做壹個交代,說壹聲再見。
由於現代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醫療資源的廣泛應用,大多數人選擇將自己的家人或自己的最後時刻交給醫院。其實這並不是真正的“自然死亡”。試想壹下,奮鬥了壹輩子,回不了自己生活了壹輩子的家。不知妳的靈魂能否安好?
其實“死”字並不可怕,怎麽寫?這個話題沒那麽沈重,沒必要回避。因為壹個生命要完成從生到死的過程,“死”只是對自己和世界的告別。“告別”也是大家無法回避的話題。衰老甚至離開,終究是要發生的。就像樹和花在秋天會落葉枯萎壹樣。
思考死亡是為了更好的活著。那麽,關愛生命的終結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子女,我們不應該為了最後給老人治病花了多少錢而去孝順,而應該去親近老人,善待老人,給老人以關懷和溫暖,從而延長老人的生命,給老人提供安全感,讓老人幸福快樂,老死不相往來。
最近媽媽有點身體不適,醫院檢查總體還好,但是媽媽精神好像比以前差了。我們也勸過我媽住院休養,但也沒辦法她固執。我妹妹更多的時候住在家裏。因為最近有兩個活動要參加書友會,她只能回家看看或者待壹兩天。我印象中的媽媽是壹個強勢的代表,只要我能扛的東西從來不麻煩,這讓我們壹直覺得媽媽不老。所以,不管我們有多忙,我們總會搶著說,忙去吧,我很好。
看著媽媽和阿姨拿出自己的剪紙,比劃著,交流著,我拿出手機拍了下來。這個時候我也幻想過自己最終會孤獨終老。我當時能這麽淡定嗎?
家裏有個老母親是我幸福的牽掛。但是,老母親的健康往往會讓孩子忽視更多的陪伴。80歲了還能照顧自己,還能給晚輩做點針線活,真的很好。對老人的需求不多,但確實至少有壹個孩子想回家住幾天。回家陪妳是最真實的孝順,但妳往往做得不夠好。只有母親最了解女兒的心思。人們常說,有事做,就不會寂寞。其實母親是孤獨的,每個人的晚年也是孤獨的,因為被需要是壹種美好的狀態。
但不管是誰,生命只有壹次。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人生,才能讓活著更有價值。想著過好自己,過好每壹天。享受生命的快樂,敢於面對死亡的從容,並使之成為完整生命的象征!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世界的脆弱性越來越強。看不清楚的變量中,真的不知道災難和幸福哪個先來。然後敬畏生命,在掙紮的時候享受生命的快樂和死亡的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