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父親曾經是亞特蘭大市的歷史學會主席。在南北戰爭期間,亞特蘭大曾於1864年落入北方軍將領舒爾曼之手。後來,這便成了亞特蘭大居民熱衷的話題。自孩提時起,瑪格麗特就時時聽到她父親與朋友們,甚至居民之間談論南北戰爭。當26歲的瑪格麗特決定創作壹部有關南北戰爭的小說時,亞特蘭大自然就成了小說的背景。
瑪格麗特曾就讀於馬薩諸塞州的史密斯學院。後因母親病逝,家中需要她來主持家務,於是不得不中途退學。從1922年起,她開始用自己的昵稱"佩吉"為《亞特蘭大日報》撰稿。在以後的四年中,就有129 篇署名的和大量未署名的稿件見諸報端。這些稿件中有壹組便是瑪格麗特為過去南方邦聯將領寫的專題報道。
在經歷了壹次失敗的婚姻之後,瑪格麗特於1925年與佐治亞熱力公司的廣告部主任約翰·馬施結婚。1926年,由於腿部負傷,瑪格麗特不得不辭去報社的工作。在丈夫的鼓勵下,她開始致力於創作。
瑪格麗特後來對人說,《飄》的寫作占去了她近10年的時間。其實,小說大部分章節的初稿早在1929年就完成了。她首先完成的是小說的最後壹章,然後返回來寫前面的章節,但她始終沒有按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寫,而是想到哪裏就寫到哪裏。在近10年的時間裏,瑪格麗特很少對她的朋友們提起她的書稿。雖然不少人都知道她在創作,但幾乎無人知道她具體在寫什麽。1935年春,麥克米倫出版公司的編輯哈羅德·拉瑟姆在全國各地組稿。當他來到亞特蘭大時,偶爾聽說了瑪格麗特寫書的情況。起初,瑪格麗特否認她在寫小說,因為她不相信南方人對南北戰爭的看法能讓北方的出版商感興趣。結果,就在拉瑟姆離開亞特蘭大的前壹天,瑪格麗特才送去了她已經打好的近五英尺厚的手稿。同年 7月,麥克未倫公司決定出版這部小說,並暫定名為《明天是新的壹天》。此後,瑪格麗特花了半年的時間來反復核實小說中所涉及的歷史事件的具體時間和地點。她引用美國詩人歐內斯特·道森的壹句詩,將小說的題目改為《隨風而去》(漢譯名為《飄》)。與此同時,麥克米倫公司也作了大量的宣傳。因此,1936年 6月30日,這位無名作家的"巨著"壹經面世,其銷售情況立即打破了美國出版界的多項紀錄:日銷售量最高時為5萬冊;前六個月發行了100Q萬冊;第壹年 200萬冊。隨後,小說獲得了1937年普利策獎和美國出版商協會獎。就在小說問世的當年,好萊塢便以 5萬美元的代價購得將《飄》改編成電影的權利。由大衛·塞爾茲尼克執導,克拉克·加布爾和維維安·利主演的電影《飄》於1939年問世。
半個多世紀以來,這部厚達1000多頁的小說壹直位居美國暢銷書的前列。截止70年代末期,小說己被譯成27種文字,在全世界的銷售量也逾2000萬冊。
《飄》的出版使瑪格麗特幾乎在壹夜之間變成了當時美國文壇的名人,成了亞特蘭大人人皆知的"女英雄"。這突如其來的盛譽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1936年7 月8日,即《飄》出版後的第九天,瑪格現麗特在給佛羅裏達壹位教授的信中講述了她的體會:"我不知道壹個作家的生活會是這個樣子。如果我事先知道的話,我絕不會企圖去當壹名作家。過去的幾十年裏我的生活壹直非常寧靜。這是我自己選擇的壹種生活方式,因為我不善於與人交往;因為我希望工作,喜歡安靜;也因為我身體不很好,需要休息。近日來,我的生活已經徹底喪失了那種寧靜安謐的氣氛"。
瑪格麗特的女傭人也回憶說:"小說出版的當天,電話鈴每三分鐘響壹次,每五分鐘有人敲門,每隔七分鐘有壹份電報叠上門來。公寓門口總站著十幾個人,他們在靜候著瑪格麗特出來,以便請她在小說上簽名。"
而要求采訪,邀請瑪格麗特去各地巡回講演,甚至要求她為各慈善事業捐款的人更是絡繹不絕。僅第壹周就有 300本《飄》從全國各地寄到她的手裏,這些崇拜者希望她簽名後再掏錢給他們寄回去。接踵而來的版權,翻譯權的糾紛又把她糾纏到壹系列的法律事務中。因此,不難理解瑪格麗特為什麽自《飄》發表以後,直至1949年 8月16日因車禍而喪生,她再也沒有發表任何作品。不過她留下了大量書信。她的書信集1976年由麥克米倫公司出版,題名為《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書信集》。
《飄》雖然壹部有關戰爭的小說,但作者瑪格麗特沒有把著眼點放在戰場上。除了亞特蘭大失陷前五角場上躺滿傷病員那悲壯的壹幕外,其他戰爭場景並沒有花費作者過多的筆墨。作為第壹部從南方女性角度來敘述美國內戰的小說,瑪格麗特著重描寫了留在後方家裏的婦女飽受戰亂之苦的體驗和感受,從戰爭伊始對戰爭懷有崇敬心理、對戰爭全然的支持,到因戰爭而帶來的失去親人的痛苦、不得不屈服於失敗的命運以及戰後立誌重建家園的艱辛歷程。戰爭失敗了,有的人因此而意誌消沈,失去了原有的鬥誌,無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面對戰後支離破碎的生活。反之,另外壹些人則克服了失敗的心理,凜然面對嚴酷的現實,成了生活中不畏困難、重新前進在生活旅途上的強者。《飄》的主題思想很多,寫亂世中佳人的命運,寫飄然而逝的美國南方文化。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深受美國南北戰爭的影響。戰爭改變了女人們,她們在戰火和硝煙中守護著自己的土地, 她們勇敢,堅強,不屈服,因為“Tomorrow is another day”。
雖然《飄》只是小說,但是通過讀《飄》,我也對美國的南北戰爭也有了更進壹步的了解。從歷史角度判斷,北方戰勝南方,是壹種歷史的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但是通過讀《飄》後,我們能看到從道德判斷來看,南方奴隸制中也有溫情也有情誼,北方對南方進行的戰爭從某種程度上也是壹種侵略,摧毀著南方的秩序和關系,在某些方面反而激化了白人和黑人的種族沖突。
讀了這本書,的確令我醍醐灌頂、受益菲淺。全書不論是華美流暢的語言描寫,還是個性鮮活的人物塑造,都達到的登峰造極的地步。真不愧是世界文學的瑰寶。其中,女主人公的愛情觀,使我感受頗深。
思佳麗,這壹在美國動蕩年代所誕生的出色的人物,她的優秀個性散發出無窮的光芒。這是壹個完整的女人, 是壹個有缺點的完整女人。 雖然只是壹個作者的人物縮影, 不僅包含了作者自己的人生經歷, 也有很多女人的身影在裏面! 她值得壹看, 不, 應該是值得很多遍的看。
看她,就像看自己 她勇敢堅強,樂觀向上,對生活頑強抗爭,從不屈服。她處事雷厲風行,精明能幹。最突出的壹點就是她對愛情的執著。她所擁有天使般的臉蛋和魔鬼般的身材——用修飾中國古代美女的話那就是沈魚落雁,閉月羞花——使得多少青年男子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然而她對這些毫不在乎,她對愛情瘋狂的執著。但是出於無奈,她分別嫁給了兩個自己不喜歡的人。當再壹次見到她鐘愛的艾希禮時,依然像少女般瘋狂地愛著他,不顧壹切的向他傾訴鐘情。這讓我想到了中國封建時代的女子對愛情忠貞的另壹種表達方式。以《孔雀東南飛》為例,壹對男女要表現對愛的忠貞就要結為連理枝,他們的愛情是與婚姻緊密相連的。“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當他們的愛情遭受別人的破壞時,為了表現對愛的執著,他們只有“自掛東南枝”了。然而思佳麗卻不壹樣,在她的愛情觀中,愛情與婚姻是可以分離的,或者說是壹種精神上和肉體上的分離。她不在乎彼此都有的婚姻,拋開壹切大膽的去愛艾希禮,爭取自己的幸福,她並未將愛情套上禮義,道德的枷鎖,她的愛情永遠是自由奔放的。這也許是東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吧。愛的本質是不因表達方式的變更而變化的。
上高中的時候認認真真的看了這厚厚的兩本書,兩個感覺:壹是非常喜歡思佳麗,二是非常不喜歡白瑞得.
那時候不喜歡這種看似不在乎自己的男人,總覺得愛我得男人應該死心塌地不離不棄.那種動不動就惹我生氣得男人是最討厭的.
現在老了(偷笑壹下),對生活對愛情也開始有了真實和深切得體會.我經常會以思佳麗得思想來對思考自己得行為--我希望用那種堅定得信念來支持自己,需要那樣的有些現實的舉動提醒自己避免幼稚.
思佳麗在看我看是個現實又奢侈的女子,對自己的理想不離不棄.她的生活是多彩的,愛情雖不完整,但我看來也是完美的.她生命中的壹切是我所期待的,包括愛情.
奇怪會愛上這樣的女子,任何壹個男人無法逃避,我也不能...
思佳麗的大半生又是為愛所迷惑的。因為迷惑而做了很多錯事。知道最後她才發現,原來她壹直鐘愛的艾希禮並不愛她,也不曾象她所想的那般優秀。其實她愛的並不是艾希禮,而是自己內心的壹個完美形象。艾希禮越是拒絕她,她心中的那個形象就越完善——這正應了中國的壹句老話: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 而恰恰因為她錯誤的迷戀,才使她錯了身邊真正的幸福。這也給了我壹個啟示:人要學會明辨是非,不要讓幸福從自己的指間溜走。 對於斯佳麗這個人物,我的感覺是矛盾的,是討厭卻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個非常有個性的人物,她壹生中愛了兩個男人,而她卻沒壹個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禮,那她就不會愛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會失去他。她壹直以來是辜負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尋著自己夢中的王子——阿希禮。她只是把自己愛的特點認為阿希禮有,她只是做了壹件華麗的衣服,讓阿希禮穿上,而後愛上他。而事實是,她愛的只是那件衣服。
對於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堅強,佩服她對土地的執著,佩服她能在那中環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幹活,佩服她能不顧社會上的言論而開創自己的事業。她生命有幾個靈魂,壹個是她的母親。他的母親是壹位非常能幹、溫柔的典型貴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親為了救人而被傳染傷寒,去世了。另壹個,是她十幾年來最愛的人——阿希禮。她能在逆境中站起來,有很大壹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禮。她對阿希禮是異常執著的。還有壹個,就是玫蘭妮。在壹起奮鬥的十幾年裏,玫蘭妮已經成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壹部分了。
我覺得斯佳麗就像個小孩子壹樣,對自己想要的東西異常執著,而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卻不屑壹顧。壹面在拼命讓自己幸福,壹面又不斷地把幸福推離,把愛人推向深淵。
斯佳麗愛的是阿希禮,可是,阿希禮卻不要她。就像瑞特說的,阿希禮是個君子,只是生在了壹個和他格格不入的時代。他還是用舊世界的遊戲規則生活,只會撞得壹鼻子灰。斯佳麗不了解阿希禮,所以她愛他,想盡壹切辦法得到他,而當她認清他時,她再也不愛他了。
斯佳麗是個矛盾體,可又有誰不是矛盾體呢?她在生命的道路上壹路走來,當她面對困難時,她選擇迎接,當她面對責任時,她選擇擔負,可當她面對愛的抉擇是,起初,他選擇蒙蔽自己,當她終於認清,要面對時,卻已為時已晚。而她,在無能為力時,就會告訴自己,明天是新的壹天,明天壹切都會好了,Tomorrow is another day。她在整個故事中,都是個充滿生氣、充滿鬥誌的人。我最欣賞的,便是她的這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永遠充滿了希望,充滿鬥誌,永遠不會放棄,永遠不會絕望。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學習的。所以,每當我遇到困難、心情不佳時,我便會告訴自己: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值得欣慰的是,在思佳麗的愛情世界裏沒有什麽是為之已晚的,當她徹底的失去艾希禮,失去女兒,丈夫瑞德也已離她而去之後,她才意識到原來她真正愛的人是瑞德,她於是拋開心靈上的創傷與悔恨,相信自己壹定能挽回瑞德的心。“不管怎樣,明天又是另外的壹天呢!”如果許多人對愛情都能有這種樂觀自信的態度,那麽許多愛情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書中另壹個使我十分佩服的女性,便是玫蘭妮。她是個外柔內剛的女性,她幾乎擁有了女性所能擁有的壹切美德。正如瑞特說的,她是他所見過的少數貴夫人中的壹個。她是堅強的,她是愛國的,她用她的心愛身邊所有的人。當她丈夫打仗時,她在後方默默守侯,做她力所能及的事,當北佬打進城而她又快要臨盆時,她依然鎮定,當她身體虛弱而沒人下地幹活快要沒飯吃時,她和斯佳麗壹樣,放下過去所受的教育和優越感,拖著虛弱的身體下地幹活,當她看到斯佳麗殺了壹個北佬時,她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幫著掩埋屍體,搜查錢財,擦拭血跡,當戰爭終於結束,她痛恨的北佬士兵來到她門前要求照顧而她們自己也沒有過多糧食時,她還是盡她所能地幫助他們,因為她希望在遠方也有壹個好心的北佬女人給她正在回家的丈夫壹口飯吃。
如此壹位堅強的女性,卻又是如此的溫柔善良和善解人意。她執著地相信斯佳麗和阿希禮,即使有人親眼看見他們摟在壹起,也執著地相信他們,保護斯佳麗。她明知自己的身體無法再承受生育的痛苦,卻執著地要再為阿希禮生個孩子,最終離開了她愛了壹輩子的親人們。
真的是太偉大了,看著玫蘭妮,使我想到許許多多的中國古代女性,她們也是如此的善良,任勞任怨,相夫教子,然後默默無名地老去、死去。
整部書中,我最為喜歡的人物就是瑞特。他勇敢、執著,他能那麽深地愛著斯佳麗十幾年不變。他想保護斯佳麗,寵愛斯佳麗,照料斯佳麗,讓她事事稱心,而斯佳麗卻拒絕了。他說過,再永恒的愛也會有磨光的時候,而他的愛,是被斯佳麗,被阿希禮,被斯佳麗愚蠢的固執磨光的。他的心,死了。當他女兒離開他時,他的心,再也回不來了。他說過,他從來沒有那個耐心把剪碎的褲子縫好,再告訴自己這就和新的壹樣,自欺欺人罷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縫,再也不是原來那條了。
白瑞特.白瑞特有著良好的家世,卻並不以此為榮.他有著銳利的眼睛,有著聰明的頭腦,他能很快在亂世找到自己的處身之道.他的勇敢,執著,他的機智果斷,都成為讓人喜歡的因素,還有他放蕩的外表下那顆專壹的心也使人喜歡.他愛斯佳麗,保護斯佳麗,寵愛斯佳麗,照顧斯佳麗,他希望讓她事事稱心,可這些卻被斯佳麗拒絕了,於是他壹直耐心地等待,等待他愛的斯佳麗也能同樣愛上他,可是再永恒的愛也會有磨光的時候.就這樣,當他的女兒離開他時,他的心死了,再也回不來了.於是,他選擇了離開. 白瑞特對斯佳麗的默默付出而倍感愉悅;對白瑞特最後的離開表示惋惜……
瑞特是個復雜的人,他有良好的家世,但卻仍和舊時代格格不入,他有銳利的眼睛,可以在亂世找到自己的處身之道,他對國家有熱情,即使他明知必敗無疑,卻仍在最後關頭入了軍。他愛斯佳麗,但他更了解斯佳麗,所以他從不說,只是通過行動表達,而斯佳麗卻從來不想去了解他。最後,他絕望了,壹次又壹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沒有勇氣再去嘗試,他累了。
那場南北戰爭呵,閉上眼就覺得自己處在亞特蘭大,和成群結隊的人聚在車道旁等死亡人員的名單,塔爾頓家四兄弟都完了,湯姆和那對孿生兄弟完了,威爾克斯,阿什禮的父親,頭發發白的老人也被炮彈打中,米德太太的大兒子死了,小兒子不到十六歲在戰場上重傷,這是場扣人心弦的戰爭,成百上千的傷員,飛舞的蒼蠅、骯臟的繃帶,血腥、汗漬。。。南方敗了,北佬來了。。。
很多人看這本書停留在斯佳麗對阿什禮對瑞特的感情上,停留在斯佳麗的勇敢與堅強上,有人甚至說她永遠充滿了希望,充滿鬥誌,永遠不會放棄,永遠不會絕望。其實她不是神,她同樣脆弱,面臨這場戰爭時她才十七歲。
我總覺得如果她沒有遇到過瑞特,她這壹生也就被些所謂的道德給埋葬在了永遠的十七歲。
阿什禮是她壹直在盲目愛著的人,以前我壹直覺得梅拉妮應該壹直不知道斯佳麗對阿什禮的愛,可是,如今才發現梅拉妮的精明,
那場戰爭,斯佳麗對阿什禮的擔心早已於言語間,梅拉妮她怎麽會看不到,只是她不說,她將斯佳麗當成姐妹,當成她最需要的人,來信賴著,來支撐著,這個人很多時候我討厭她,但有時候又為她的善良而感動。
阿什禮,我壹直看不起這個人,從心底裏貶視這個人,斯佳麗正是因為不了解他才愛他,當她了解了,愛也就消失了。
瑞特,用書中不了解他的人的話說是壹個混蛋,壹個惡棍。他對斯佳麗的愛卻是最真摯的,那是切切實實的行動的付出,只是斯佳麗看不到,當她明白時已經太遲了,嘆息~~
平心而論我是很喜歡郝思嘉獨立、自我、有想法有作為的"豪放"性格的。同時,對於其"不擇手段"式的"自私鉆營",對感情不純真、不忠貞是很氣憤的。曾經有好幾次,我和不同的女孩子討論過郝思嘉,希望了解從女性的角度怎麽看待郝思嘉。得到的結果是,她們大多是很佩服欣賞郝思嘉在那個年代的勇氣、能力和作為,而對於其沒有節氣式的"隨便"卻持寬容態度,認為那些是她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都是為了生存。不過靜靜想想也確實如此,在郝思嘉所處的那個動蕩變革的時代,沒有她那"強悍"的性格,壹個弱女子根本無法養活壹個家庭、壹幫朋友也保不住父親留下的陶樂。郝思嘉通過用斤斤計較的賺來的錢,通過各種"殘酷手段",換得了自己的新生,換得了朋友家族的新生。另壹方面,郝思嘉對待梅蘭是很好的,是極盡關愛的。開始可能是出於對衛希理的愛而愛屋及屋,但到了後來則完全不是。她們兩個人的性格是截然不同,思嘉經常生梅來的氣,甚至還想棄她於不顧,好在在關鍵時刻,思嘉沒有以個人的私利幹擾自己的情感選擇。以至最後,這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女人,卻達成了壹生壹世的友誼,實在是壹種奇跡。至於思嘉對瑞德的感情,開始時我覺得思嘉是出於功利性目的的,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在利用瑞德,直到最後思嘉看清了希理,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就是瑞德。反觀瑞德對思嘉的愛則確是真切的,雖然瑞德的性格和思嘉類似都是功利的性格,而且他還痞子氣十足。但我以為他從在 12根橡樹第壹次遇見思嘉就已喜歡上她了,這種喜歡是出於愛慕、出於對思嘉的愛。
相對於我對郝思嘉的既喜歡又氣憤,文中白瑞德這個形象我是比較喜歡的。他"放蕩不羈"但又不失自我,壹身的痞子氣但又不失男子漢的愛國豪情,而且居然他還出身名門(美國西點軍校炮兵專業畢業生)。白瑞德看起來像個玩世不恭、唯利是圖的老痞子,但是從華貝兒口中我們可以知道,其實白瑞德是個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至於瑞德的愛國情操那就更不用說了,在他們的"國家"(南方)危機的時候,白瑞德領導的封鎖線商人,歷經艱辛、排除萬難沖破北方的封鎖線為南方運輸急需的物資,並且在亞特蘭大陷落那晚在他親自上陣,操炮反擊"北方佬"。即便如此,也只有梅蘭了解白瑞德,亞特蘭大的上流人士還是不齒他。
雖然《飄》只是小說,但是通過讀《飄》,我也對美國的南北戰爭也有了更進壹步的了解。從歷史角度判斷,北方戰勝南方,是壹種歷史的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這些我們都在歷史書上學到過了。但是通過讀《飄》後,我們能看到從道德判斷來看,南方奴隸制中也有溫情也有情誼,北方對南方進行的戰爭從某種程度上也是壹種侵略,摧毀著南方的秩序和關系,在某些方面反而激化了白人和黑人的種族沖突。
總之,《飄》不愧是世界名著,看後令我感慨良久。
我不得不承認,自己讀的書確實不多,尤其是名著、世界名著。在學校時,匆匆地讀《茶花女》、《紅與黑》等,也許是由於文學素養的淺薄,或是世界觀的差異,它們並沒有帶給我多大的震撼。暑假時,友人推薦我讀壹下《飄》,當時還記得她很神秘,開玩笑地說了聲:“讀完了,妳會改變妳的擇偶觀呦!”
花了壹個月的時間看完了它,很慚愧自己像老牛走路似的看書速度,卻也不敢恭維自己看得有多精。讀完後,心裏有股淡淡的惆悵感覺,朦朧中,總覺得自己身上依稀有思嘉的身影。讀完《飄》,它確實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多少次我與之同喜、同鬧、同悲、同笑。幾許惆悵,幾許欣喜,幾許感慨,幾許驚嘆。更喚起我對過去的懊悔。同時,對書中的描述的人生、友情、愛情,我也感觸頗多。
關於人生的善與惡,我不敢妄加評論,想法也許是很幼稚的。《飄》中女主人公思嘉·奧哈拉並不是傳統觀念的好女人,她有著迷人的外貌、聰慧的頭腦、堅強的內心、果敢的行為。同時,她也驕傲、貪婪、虛榮、追求實際,甚至曾經有過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她渴望愛情,不顧壹切世俗觀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愛。但當感情和現實利益相沖突時,她毅然將經濟需求放在首位。如果說我佩服思嘉,那我更衷情於瑞德,因為我也同樣的崇高自由,他的豪放不羈,他的現實,他的勇敢,都傳神地說明了他在亂世社會中成長的壹個人才,是在亂世生存與發展的強者,強者應適應任何壹個社會,這也成了壹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在經濟社會中對精神的取舍,在面對新生事物時,是適應還是回避?思索過後,相信我們會有更多的啟發
談到友情,雖然在《飄》中,作者並沒有極力去描寫友情,但媚蘭對朋友的這份友情仍然是讓我羨慕不已。記得桑費有句話:“朋友有三種:愛妳的朋友、恨妳的朋友、忘記妳的朋友。”我想媚蘭就是那種愛思嘉的朋友。她對思嘉感恩、感激,甚至為了她可以去死,她的真心在臨死前終於讓思嘉明白她是她唯壹的真正朋友。在人的壹生當中,誰能沒有朋友?有幾個真正的朋友便成了人壹生最珍貴的東西。對待朋友,最好也是最真的辦法--那就是真心!
我壹直在想,如果米切爾沒有出車禍去世,她所寫的其他小說會是什麽樣呢?
壹個作家如果要讓人愛上,壹定要多寫點作品,讓讀者從不同側面去了解他。因為壹本書雖然可以反映作家的很多側面卻不是全部。
可是米切爾就像是杜鵑啼血,仿佛她的壹生就是為了這本〈飄〉。寫完她就去世了,讓人惋惜。
我個人認為〈飄〉是有兩道主線的。愛情和戰爭。
我們之前所接觸的歷史很冰冷,仿佛就是壹場為黑人解放而運行的必要手段。北方是正義,南方是無知。
可是在〈飄〉中,南方的視角將這場戰爭表現得居然讓不愛戰爭的我想哭。人與人之間的復雜關系在戰爭中的表現,被米切爾寫得十分浪漫,不論是正面關系還是負面關系。
我認為我比較像斯佳麗。而我認為其實瑞德也沒有什麽不好,甚至非常棒!
跨越幾十年的感情,在來來回回中輾轉,最終盡管結尾十分含蓄,但是大家都可以想象得到,以斯佳麗的性格和瑞德的情,最終二人仍然會走在壹起的。
它的續集〈斯佳麗〉(自然不是米切爾寫的)就十分好得續寫了這段情緣。我認為續集也是難得之作!
本書還將愛爾蘭人與土地的關系寫得十分堅定,十分令人折服。
讀完了整本書,我也摘出了最喜愛的兩句話:
“美貌並不能使人高尚,衣著也不能使人尊貴。”--警告貪慕虛榮的人。
“我向來不是那樣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壹些碎片,把他們黏合在壹起,然後對自己說這個修補好了的東西跟新的壹模壹樣,壹樣東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壹壹我寧願記住它最好時的模樣,而不想把它修補好,然後終生看著那些碎了的地方”。
在愛情中尋找愛情
壹個憧憬並執著追求愛情的女人, 卻不得不在生活的壓力面前壹次次的被叛自己的內心。
壹個固執的、簡直是執拗的女人, 也正因此而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愛情。
壹個被物質的困乏嚇壞的女人, 在追求物質, 卻無可指責, 因為這樣的壹個女人也是處心積慮的想要幫助自己愛的人, 卻壹直在小心翼翼的維護著這個男人的尊嚴。
可悲的是當自己真正愛的人在壹次次被傷害後離去。
幸運的是這個在困難面前從不放棄的女人總是給自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