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
青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四象之壹,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東方的靈獸,青龍既是名字也是種族,青龍的方位是東,右,代表春季。
在二十八星宿中,青龍是東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的總稱。東方七宿亦名蒼龍,蒼龍的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從他們的字義上就可以看出來,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氐是本,而是頸根,房是膀,是脅,心是心臟,尾是尾,箕是尾末。 相關說法 還有在龍心的部分,有人稱之為‘大火’的,跟晴雨有關,又因為青龍屬木,所以也是木星當年的年太歲。 而在眾多的朝代中也有壹些君主取青龍來做自己的年號,如三國的魏明帝就是壹例,而史記中也有關於夏朝是屬於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龍生於郊’的祥瑞之兆的記載。 青龍的故事 在五行學說盛行的年代裏,慢慢的也開始流傳著有關青龍的故事;五行家們照著陰陽五行給東南西北中配上五種顏,而每種顏色又配上壹個神獸與壹個神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天之四靈,以正四方,王者制宮闕殿閣取法焉。 《抱樸子·雜應》引《仙經》描繪太上老君形象時說: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十分氣派,著實威風。 後來,四象逐漸被人格化,並有了其封號,據《北極七元紫延秘訣》記載,青龍號為“孟章神君”,白虎號為“監兵神君”,朱雀號為“陵光神君”,玄武號為“執明神君”。 不久,玄武(即真武)的信仰逐漸擴大,從四象中脫穎而出,躍居“大帝”顯位,青龍、白虎則被列入門神之列,專門鎮守道觀的山門。宋朝範致能《嶽陽風土記》雲:“老子祠有二神像,謂青龍、白虎也。” 明姚宗儀《常熟私誌·舒寺觀篇》雲:“致道觀山門二大神,左為青龍孟章神君,右為白虎監兵神君。 相關記載 《太上黃箓齋儀》卷四十四稱青龍東鬥星君”為:“角宿天門星君,亢宿庭庭星君,氐宿天府星君,房宿天駟星君,心宿天王星君,尾宿天雞星君,箕宿天律星君。”至於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雲:“東方龍角亢之精,吐雲郁氣,喊雷發聲,飛翔八極,周遊四冥,來立吾左。此外,道教還將其用於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青龍者,東方甲乙木水銀也,澄之不情,攪之不濁,近不可取,遠不可舍,潛藏變化無盡,故言龍也。 東方青龍 關於龍的傳說有很多,龍的出處也有很多的說法,有的說是由印度傳入的、有的說是中國星宿變成。印度本身是在龍神的說法的,但龍在印度的地位是不高的,也是有實物的-蟒蛇。 五行家們照著陰陽五行給東南西北中配上五種顏色,而每種顏色又配上壹個神獸與壹個神靈;東為青色,配龍,西為白色,配虎,南為朱色,配雀,北為黑色,配武,黃為中央正色。 在四方的神靈中,根據山海經的說法,「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東方有句芒,身鳥人面,乘兩龍。」;「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兩龍。」
編輯本段白虎
白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四象之壹,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西方的靈獸,代表的季節是秋季。 在二十八星宿中,白虎是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的總稱。其形象虎,位於西方,屬金,色白,總稱白虎。
相關記載
《太上黃箓齋儀》卷四十四稱白虎西鬥星君為:“奎宿天將星君,婁宿天獄星君,胃宿天倉星君,昂宿天目星君,畢宿天耳星君,觜宿天屏星君,參宿天水星君。”至於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雲:“西方自虎上應觜宿,英英素質,肅肅清音,威攝禽獸,嘯動山林,來立吾右。”同時,道教亦將其用於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羲》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白虎者,西方庚辛金白金也,得真壹之位。“《經》雲:子若得壹萬事畢,淑女之異名,五行感化,至精之所致也。其伏不動,故稱之為虎也。 亦為兇神形象,《協紀辨方》卷三引《人元秘樞經》:“白虎者,歲中兇神也,常居歲後四辰。所居之地,犯之,主有喪服之災。”即俗語所雲“喪門白虎”或“退財白虎”者。按照十二主星宿中記載:“白虎兇神當堂坐,流年必然有災禍,不現內孝現外孝,否則流血難躲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