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之國蒙古(蒙語:Монголулс,英語:Mongolia,國名釋義為「永不熄滅的火」,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這塊國土面積為15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生活著300多萬的人口,其中將近壹半的人居住在這座寓意為“紅色英雄城”的首都 烏蘭巴托 。
烏蘭巴托的壹切對我來說都很新鮮,據當地的朋友介紹,這裏幾乎沒有城市規劃,大家想蓋什麽就蓋什麽,想怎麽蓋就怎麽蓋,這壹點對於在中國土生土長的我來說太不可思議了。
因為 歷史 的原因,這座城市處處遺留著俄羅斯的同化痕跡,最直接的表現恐怕就是文字和飲食習慣的轉變。
蒙語屬於阿爾泰語系,字形與俄文很像,當地用餐的工具也多為刀叉
來到烏蘭巴托的第三天,我們壹大早就來到Mongolian National Modern Art Gallery(蒙古國家美術館,又譯 蒙古國立現代美術館 )。直到我們的車停在蒙古國家美術館的建築外圍時,我才恍然發現,原來自己已經多次從它門口經過,甚至昨晚還在馬路對面的餐廳用餐。
因為看不懂蒙語,我對烏蘭巴托的記憶和印象全部來自於各式各樣、色彩絢爛的建築。這麽多次的擦肩而過,我竟然都沒有發現這裏是國家美術館。在我的認知裏,美術館或者 博物館 要麽建築規模宏偉,要麽建築風格不同尋常,可是它太不起眼了,以至於我都沒來得及拍壹張建築外景就匆匆進了大門。
門口的指示標識
整個建築老式陳舊,規模不大,常設展在第三層,據說集中展示了大量的 社會 主義時期的繪畫作品。我們進去的時候,前臺甚至沒有人,只有兩個工作人員在壹旁大聲地閑聊(當然是聽不懂的蒙語)。
同事去買門票的時候,我趁機到處看看,雖然它非常小。我特別喜歡這兩塊滿是蒙古風情的彩色玻璃窗,畫面是抽象的蒙古少女和民族圖案。
蒙古國家美術館的門票,票價為8000圖格裏克, 約22RMB
蒙古的美術館和博物館很有意思,拍照是需要另行購買拍照票的,票價通常高於普通門票,蒙古國家美術館的拍照票價為1000圖格裏克。
在美術館中,我們看到的第壹個作品是位於大廳的足有三層樓高的當代裝置藝術作品《奔馳》,據說曾獲得過國際大獎。
創作出這幅作品的藝術家收集了蒙古各州各民族的馬鐙,壹***21個,這些馬鐙有古代的也有當代的,每壹個都長得不壹樣,上面刻有不同的圖騰,就像家徽壹樣反映出不同的個性與文化。這位藝術家將它們高低錯落地懸掛著,傳達出蒙古人民騎馬征戰時的氣魄。
圍繞著這個作品,我們順著旋轉樓梯上了三樓,穿過壹個僅容單人通過的鐵柵欄門進入展廳。展廳的裝修已然變得陳舊,燈光也比較昏暗。展品大部分是油畫作品,因為沒有針對作品布光,所以在觀賞時,大部分作品會出現反光現象。或許平時來這裏的人不多,工作人員並沒有用隔離帶或玻璃罩把繪畫和雕塑作品攔起來,而只是在地上貼了警示線,很容易被遊客忽略。
看得出來,蒙古早期繪畫的表現手法是吸收了蘇聯繪畫的藝術養分,多以寫實主義手法,創作出蒙古人民革命事跡、自然風景、歌頌勞動模範、批判現實主義等題材的作品。
舉著蒙古國旗的馬隊
這位畫家是 岡巴特 (小活字策劃引進的圖話書《小圖雅搬家》、《龍王的寶物》文字作者)的父親在蘇聯列寧格勒美術大學留學時期的同學。
成吉思汗征戰草原的情境
這張畫是蒙古大畫家穆夫沁的父親的作品,畫的是壹位騎在馬背上的放羊少女。作品的色彩高級、造型紮實,據了解穆夫沁的父親對整個蒙古繪畫藝術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開拓作用。
這幅畫叫種馬之鬥,畫的是兩匹種馬打鬥的瞬間。據說為了畫這幅畫,畫家在草原上等待了十四年之久,直到親眼看到兩匹馬站起來打架的樣子,才由此完成這幅作品。
展廳有壹位女性工作人員,她待我們非常友善,在了解到我們是從中國來的圖話書編輯後,很主動地向我們介紹這些作品。
從聊天中我們得知這位工作人員也是壹位畫家。當看到這幅畫時,她很自豪地說這幅畫是她老師的作品,畫面中,由於左下角的那位男士在勞動中偷懶,所以大家都在批評他。
這張畫的背景也是在 社會 主義時期,那時的公民需要註意自己的儀容和裝扮,畫中的這個人就是因為穿了破衣服登上報紙,因而神情羞愧。
在美術館看到這幅畫的時候,我壹下子就被震撼到了。這幅畫尺寸比較大,畫面中是壹位身披鬥篷的白發老人,他坐於豹皮之上,緊閉雙眼在拉壹把馬骨做成的馬頭琴。蒼茫的戈壁、幹枯的枝幹、隱約卷起的氣流、畫中唯壹睜開眼睛的馬頭琴,無不向觀者傳達出壹股奇幻的感覺。
“馬頭琴”在蒙古的傳統題材中是壹個重要元素。在見到真正的馬頭琴之前,我對它的了解僅僅來源於亞洲第壹位獲得“國際安徒生插畫家獎”的日本繪本大師赤羽末吉的作品,《蘇和的白馬》(愛心樹童書,2013年5月出版)。
蘇和用死去夥伴(白馬)的皮、毛和筋骨做成了馬頭琴,每當他拉起馬頭琴,就會想起白馬被殺時的仇恨,以及他騎著白馬在草原上飛奔時的快樂時刻,仿佛能感受到白馬仍然陪在自己身邊。這便是馬頭琴由來的傳說。
同樣是以演奏馬頭琴為題材,這張畫就是美術館門票上的那個作品,畫面的細致程度,壹改我對蒙古畫粗狂、概括的印象,這幅畫將蒙古傳統的繪畫技法與西方的透視相結合,也代表了蒙古畫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回歸。
除了早期寫實派的繪畫,這個展覽中也有很多蒙古新生代藝術家的作品。藝術家們創作的關於祖國、草原等題材的藝術作品,標誌著蒙古國繪畫藝術進入了壹個全新的時代。
這幅畫創作的時間為1958年,是蒙古第壹幅抽象作品,主題是慈祥的母親。
下面幾幅作品比較特殊,它們都是由不同類型的材料創作而成的。
皮革畫
鍛銅浮雕
這種作品只出現在 社會 主義時期,現在已經沒人去做了,因為成本高,又沒有市場。
看著這些作品,我能夠感受到蒙古藝術家們對於本國文化的喜愛,他們常常將馬、草原、和壹些代表著蒙古精神和文化的符號作為創作主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傾向於 探索 新藝術形式的畫家則會借鑒東、西方現當代藝術大師作品中的表現方法,結合新的創作理念來表達這壹主題。
這些多樣化的藝術作品讓我更加全面地了解蒙古的藝術脈絡和文化發展。希望通過它們,妳也可以離烏蘭巴托近那麽壹點點。
(文章首發於“小活字”,作者蔔凡,小活字圖話書編輯,曾獲德國紅點設計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