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壹八”後,蕭軍憤然離開東北軍,與方未艾到吉林舒蘭,搞抗日武裝活動,事敗,攜妻子潛入哈爾濱。1932年2月,哈爾濱淪陷後,說服結發妻子-許素凡,回了老家遼西碾盤溝,並致信了結了婚事。曹革成,說:“事實是三郎沒有去搞什麽武裝抗日,而是留在了哈爾濱。不久以壹篇《飄落的櫻花》得到裴馨園賞識,留在《國際協報》幫忙,這以後就接上了與悄吟相識的‘愛之路’,因為發妻已經‘拋開’。”
▲葉君,則是這樣認為的“哈爾濱淪陷後,因無經濟來源而陷於困境,不得已將妻子許氏和兩個女兒遣回老家,自己準備伺機參加遊擊隊抗日。其間,以“三郎”的筆名寫點文章糊口,在向《國際協報》副刊投稿過程中,被裴馨園相中,請去幫助編輯兒童專刊和處理外來稿件。”(摘於-《從異鄉到異鄉:蕭紅傳》“傾城之戀(4)”)
▲葉君的,又說:“裴馨園除主編《國際協報》副刊外,還兼任《哈爾濱公報》副刊《公田》和《五日畫報》等報紙的編輯,每天事務繁忙。三郎的質樸、能幹深得裴馨園的信任,不僅請他幫忙處理稿件、校對清樣,最後,《國際協報》副刊就索性由其選稿、編輯並代跑印刷廠,聯系壹切難以處理的事務,自己只是簽簽名,看看報紙版面的安排,主要應對其他編務。後來,裴馨園幹脆讓三郎搬到他家居住。”
▲張毓茂的散文《暴風雨中救蕭紅》裏,也敘述了大致同樣的細節:“1931 年‘九·壹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很快占領了全東北。在國難當頭的時候,蕭軍在北滿壹個小縣城舒蘭聚合了壹群誌同道合的抗日青年,準備拉起隊伍抗擊日本強盜。但是,由於叛徒出賣,他們失敗了。蕭軍被迫和方靖遠逃亡到哈爾濱,成了沒有職業的流浪漢。失敗,並沒有使倔強的蕭軍消沈頹唐。他又找到壹群新的戰友,開始以文藝為武器進行新的鬥爭。當時,‘蕭軍’這個名字還沒有出世,人們熟知的是流浪詩人‘三郎’。開始,蕭軍向各報刊投稿,賣文糊口。後來得到《國際協報》副刊主編裴馨園(筆名老斐)的賞識,應老斐的邀請,協助編輯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