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相傳五代時(公元907 ~ 960年),有壹個叫辛啟娘的女子,在福建和丈夫打仗時,用竹簽搭成壹個方架。她把紙貼在上面,做成頭燈。底盤上放著燃燒的松節油,燈被熱空氣飛上天空,作為軍事聯絡信號。這種樹脂燈在四川被稱為孔明燈。此燈形似諸葛亮戴的帽子,故名。
3.另壹種說法據說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的。當時諸葛亮被圍困在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計算了風向,做了壹個漂浮的紙燈籠,綁上求救的信息,然後果然逃脫了,所以後人把這個燈籠叫做孔明燈籠。
2.相傳五代時(公元907 ~ 960年),有壹個叫辛啟娘的女子,在福建和丈夫打仗時,用竹簽搭成壹個方架。她把紙貼在上面,做成頭燈。底盤上放著燃燒的松節油,燈被熱空氣飛上天空,作為軍事聯絡信號。這種樹脂燈在四川被稱為孔明燈。此燈形似諸葛亮戴的帽子,故名。
3.另壹種說法據說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的。當時諸葛亮被圍困在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計算了風向,做了壹個漂浮的紙燈籠,綁上求救的信息,然後果然逃脫了,所以後人把這個燈籠叫做孔明燈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