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如今,回想起來,我的文采巔峰可能是在高中時代,因為長期寫著應試的八股文。 懂的人應該懂,總分總結構,三句以上排比句羅列,背不完的名人名言,最後壹段壹定要升華主題,我當時為了拿高分還額外創作了幾段萬精油,無論什麽題材的作文題目都可以套上去。 大考小考不間斷,那段時間我覺得我閉著眼睛就能寫出壹篇接近滿分的作文。也因為這樣,總覺得自己被壓抑了靈魂,所以每周的周記就成了唯壹我可以自由發揮的地方。動輒30頁的周記,也是蠻不羈的, 記錄著我的回憶,我覺得重要的人物,我夢裏那些匪夷所思的故事,和假裝老成口吻評論的那些時政 。我的語文老師很喜歡我,她覺得我的“小說”很有意思。她想全班分享,但因為太長了,等她念完,壹節課都沒了。當然我也不想因為這樣的公開表揚,而承受全班同學被拖堂的滿腔怒火。
等到了大學,特別是我這個以文科沙漠而著稱的大學,實實在在寫字已經是非常稀少的體驗,畢竟連作業教授都要求我們用TEX來寫了。敲鍵盤速度倒是提高了, 不過不是為了那些讓自己寫完再讀壹遍感動不止的生活細節,而是為了四年之後賴以生存的編碼技能 。
工作之後,創了業,每天看報表看數據,時間走得很快,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麽。值得驕傲的是,讀書的習慣沒有丟,但讀的更多是互聯網的、商業模式的、財務管理的、市場營銷的。 至於小說,我上壹本讀的小說應該是半年前了。而散文,這是什麽呢?
上壹段說的那些重復而瑣碎的,內心壓抑而外表雞血的,仿佛可以為我帶來財務自由的創業生活每天都在過著,上市的夢想的確越來越近,但 可以被我記錄的回憶的故事卻越來越少 。我有時間周末會回想這壹周我都做了什麽,發現很難講清楚,甚至說出三件事都非常困難。如果妳正在看我絮絮叨叨的文字,我也冷不丁的問妳壹下好了。 2018年妳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麽?1、2、3,想的出來嗎?
最近愛上了壹個脫口秀,《曉說》,高曉松高老師單口秀。聽他講希臘神話的香艷故事,聽他講好萊塢的工業化運作,聽他講5G時代和區塊鏈對文創行業的影響,嘆為觀止吧。也有人說這些是曉松老師背後的創作寫手們打好的稿,並不是他自己的知識儲備。 當然黑粉也很多,不過我覺得無所謂。那我就不僅僅對他,也對他的整個創作團隊嘆為觀止吧。 我很喜歡高曉松的灑脫,拿把扇子坐那兒可以講半天,如果沒有節目時間限制,我猜想他應該是壹個話癆。 如果自己也可以侃大山坐那兒侃壹天,無論講什麽,反正有得講,那應該是壹件多麽幸福而有趣的事情。 但看看自己,除了八卦,其他的話題我應該沒辦法說上倆小時,哪怕八卦,我也撐不到半天。從什麽時候開始,我自己的思想和閱歷變得這麽淺,我自己也不知道。
我有寫日記的習慣,從高中開始吧。有時候會翻閱壹下自己以前的日記,那個時候的用詞和現在比起來,陽春白雪和下裏巴人。我有時間跟我的朋友開玩笑, 2000個漢字的儲備量應該就可以滿足我現在所有的日常表達,無論書面還是說話。 不過我心裏清楚,這是事實,不是玩笑。雅思過7分都還要8000單詞儲備量呢,我大概不是壹個合格的有文化的中國人。
現在寫作不是壹個很有門檻的事情。各種創作的平臺,公眾號、知乎、、頭條,而且我相信內容和文創會是接下來所有巨頭都會拼命去占領的壹個血拼賽道,另外現在還冒出來很多AI輔助創作的工具, 萬眾皆創作,我覺得不會很遙遠 。我朋友圈裏面有個人開玩笑,說早上用三秒鐘寫了篇文章,發到頭條,下午看就有兩百多人點贊。我看了也是呵呵。雖然不想用這種句式,但是還蠻適合。 這是創作最好的時代,也是創作最壞的時代 。
不過這是大環境,和我自己倒沒太大關系。因為我的初衷,只是想寫點字,壓根和創作還沒掛上邊。文字寫通順,講點現在想來還不算模糊的小故事,是我現階段對自己的希望。 義務教育已經讓貧困地區的文盲越來越少了,但沒防得住大城市裏大把大把的從知識分子退化成的文盲,比如再不寫字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