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悲與悲:西漢是如何被儒學毀滅的

悲與悲:西漢是如何被儒學毀滅的

原文,壹家之言,感覺很片面。

悲與悲:西漢是如何被儒學毀滅的

2017-02-15魏天穎來源閱讀114轉1。

轉移到我的圖書館

微信分享:

儒家

西漢的滅亡不是因為王莽嗎?怎麽會是因為儒家思想呢?看來這個答案太混亂了。下面,筆者就帶大家瀏覽壹下西漢儒學的歷史,看看儒學是如何毀掉劉江山的。

第壹階段:崇儒——儒生時代的縱橫謀略

劉邦喜入關滅秦,路過劉晨。齊是陳留縣有名的瘋學生。李詩琪聽說了劉邦的性格,願意幫助劉邦。李的壹個老鄉是劉邦的兵,就對他說:劉邦不喜歡儒生。他每次見到儒生,都摘下他們的儒生冠,在裏面撒尿。就連平時說到儒生,也是罵罵咧咧。妳去了,別叫它儒生。

於是施立去見劉邦。當時,劉邦正在讓兩個丫鬟洗腳,於是施立被允許進來。施立進來後,沒有對劉邦頂禮膜拜,就說:“妳要不要幫秦國打群臣?還是想幫群臣打秦?”

劉邦生氣了,破口大罵:“豎儒!夫天下皆患,群臣以同率攻秦。助秦攻諸侯是什麽意思?”

李詩琪說:“妳是聚義,是攻打秦國的諸侯,就不應該對長輩無禮。”

於是,劉邦停止洗腳,穿上衣服,接待了施立。劉邦向施立詢問攻打秦國的策略。

李詩琪說:如果集結兵力撤退,總人數不到壹萬,想直搗關隘,簡直是羊入虎口。還不如攻擊劉晨。劉晨有很多食物,也是壹個交通樞紐。我非常了解劉晨治安官。我要進去勸他投降。如果他不投降,妳再攻打這座城市,我就做內應。

於是,李把他送到了,並說服了縣令向劉邦投降。知府不認識他,自然不投降。施立齊壹刀殺了劉晨縣令,劉邦輕松拿下了劉晨郡。

在這個階段,儒家用縱橫捭闔的策略來獲得君王的重用和信任,而自己的儒家知識卻完全沒有用上。

孔子

第二階段:壹下子統治天下——新儒家獲得全國影響力的時候。

劉邦打敗了項羽,如何治理天下自然成為戰國諸子百家實現自己治國理念的可能。

於是儒家的陸賈,經常在劉邦面前講《詩經》《尚書》,意圖影響劉邦,以儒治國。

劉邦對幫助他縱橫天下的儒生還是很尊重的。後來,他抵擋不住陸賈滿嘴的詩書,便大罵:“是公宅立即得來的,是太平詩書!”

陸賈粗暴地回了劉邦壹句:“既然馬上得到了,為什麽不馬上治療?”而且唐舞反其道而行之,順理成章,文武雙全,也是長本事。吳國的前王夫差、智伯,死於極端暴力;秦人刑法不變,趙被殺。鄉使秦已融天下,行義義,法已聖人。陛下平安嗎?"

劉邦雖然不高興,但還是委婉地說:“妳替我想想秦國吧,這樣我失去的是天下,我得到的是什麽,古代成敗的國家。”

於是,盧佳寫了十二條“官腔”

儒者婁敬在劉邦打敗項羽後,出來幫助劉邦。劉邦在定陶,皇帝的所在地,問大臣和武將他們的首都在哪裏。

群臣武將都說,周統治天下八百年,秦二世死了,洛陽成了周的都城。

於是婁敬問劉邦:陛下要不要把洛陽比作周?

劉邦說好。

婁敬說:自周朝始祖後稷起,積德十余代,始能稱王天下,居洛陽。洛陽天下,唯賢者可居。而陛下,妳率領3000將士紛紛起義,打了70仗,打了40仗。由於陛下對全國的統治,天下人都暴露在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環境中,寡婦的聲音在夜裏還在哭泣,戰火四起,滿目瘡痍。陛下,您認為您的德行能與周相比嗎?但秦國土地不同,土地肥沃,周圍有關隘。就算變了,關中也能隨時有百萬精兵可用。陛下入秦都,就是要扼住天下咽喉,制約天下。

叔父孫同是壹位儒生,曾是秦國的醫生,在秦二世時離職。劉邦攻入彭城時,向劉邦投降。

叔是儒家大師——不然也不會是秦博士,不像陸賈那些儒生,用縱橫之策對待劉邦,婁敬用興亡的經驗平衡天下,用實用的知識輔助劉邦。

孫叔叔對儒家知識了如指掌。起初,他只能幫忙向劉邦推薦壹些勇敢的人,逐漸取得劉邦的信任。他的100多個儒家弟子,沒有壹個被推薦給劉邦的。

弟子們不明白,於是孫同大叔解釋道:“漢王可以贏得天下之戰,但所有的學生都能打嗎?”“我不會忘記所有對待我的學生。”

漢高祖五年,劉邦定天下,在定陶稱帝。大臣們經常喝酒,爭功,不是醉了就大喊大叫,就是揮刀砍人。叔叔孫同看到劉邦很討厭這種行為,就趁機說:壹個儒家很難進步,但可以保留。我以前是儒生,可以和弟子壹起幫陛下創造壹套禮儀。

劉邦說:但是禮儀不能太麻煩,不然我做不到。

孫同叔叔回答說:五帝不同樂,三王不同禮。禮儀也是根據當時的情況和人的意願制定的。所以夏商周三代也因為時代不同而有不同的禮儀。我想用古代禮儀和秦禮儀為陛下創造壹套禮儀。

劉邦說,那就做吧。看我能不能做到。

蜀召集山東30多位儒生創制禮儀。有兩個儒生不肯來。他們認為禮樂的創造需要百年積德。現在為韓制定禮儀不符合古代制度,他們拒絕與孫叔叔交流。

孫同叔叔回應道:妳真是壹個“輕蔑的儒家”,妳不知道事情是如何變化的。

於是蜀帶了三十多個儒生和他的壹百多個弟子,以秦禮儀為基礎,刪繁就簡,加了壹些古代的禮。創作結束後,舒等人在野外排練了壹個多月,然後邀請劉邦去看。

劉邦看到了,說,這個禮儀我能做。因此,劉邦命令他的大臣們實行這壹套由蜀創造的禮儀。

於是在漢高祖第七年,長樂宮新建,大臣們第壹次參加會議,開始使用孫同叔叔創造的這套禮儀。後來劉邦嘆道:“我今日被稱為皇帝的寶貝。”

蜀是漢高祖時期最有影響的儒學大師。他不同於戰國時期的儒家。他“意識到時代的變化”,不拘泥於儒家經典。他采取結合時局的靈活方法,取得漢高祖劉邦的信任,推薦了30多位儒生和100多名跟隨他的弟子為西漢郎官,使儒學在西漢初期占據了有力的地位。所以,司馬遷在評價蜀時,稱贊他“求世俗,使禮進退,隨時代而變,死為漢儒”

所以,以舒為代表的儒學被稱為“理學”——壹個與時俱進,不拘泥於儒家經典;與之相對應的,是舒稱之為“輕佻儒學”的“經典儒學”——固守詩書經典之言,拒絕變通,以復古之治為理想。

程朱理學,繼之後,還有賈誼。士心學派在漢武帝以前雖然不處於統治地位,但也有很強的影響力。漢武帝以前,西漢是道家、法家、儒家統治,分不清主次。皇帝和大臣大多信奉道教;在儒家中,新學占據了朝廷官吏的位置;法家發力於郡縣。

獨尊儒教

第三階段: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新儒家的最終勝利!

漢武帝即位後,問政策大臣如何永久治理天下。雖然100多位大臣提出了對策,但只有董仲舒的對策最得漢武帝認可。

董仲舒是新派大師。從舒到董仲舒,理學無非是根據時勢對儒家學說稍作調整,不拘泥於經典。

董仲舒不壹樣。他對儒家的內容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加入了很多非儒家的內容,並將其融合在壹起,促成了“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新儒家在西漢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董仲舒的儒家學說是:以天為核心,始終以五德為驅動,實行仁、義、禮、樂四種儒家治國之道,確保國家的永恒統治。

董仲舒把陰陽學說和鄒衍學說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的儒學,使儒學成為西漢獨尊的學說。公元前136年,漢武帝決定漢朝的醫生只能學習儒家的五經(詩、書、禮、樂、春秋),放棄了秦朝和漢初向百位醫生學習的做法。只設立了五經博士,不學五經的不準當博士。後來漢武帝也建立了國子監,正式開辦了儒家官學。

再者,漢武帝增加了曾被秦國祭祀的白蒂、狄青、顏地、黃帝,以及被秦朝祭祀的劉邦為黑帝,作為天的代表,太乙天地,恢復祭祀儀式。

從此開始了以神秘主義為核心,以儒家五經為形的帝王統治模式。儒學獲得治國地位後,新儒家因為完成了儒學的使命而衰落。

官方學校

第四階段:官學之爭——經典與各派話語權之爭。

漢武帝規定醫生只能研究五經——所以有獨立知識和誌向的人,只能以五經註釋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知識和誌向。這在壹定程度上是百家爭鳴被趕下臺後的壹種變相釋放。這些都是打著研究儒家五經的名義,實際上是研究百家學術的,所以叫做學派。

儒家原本有齊、魯、韓三家。董仲舒研究公羊春秋,得天道儒術。因此,公羊學校成為了壹所官方學校。當漢武帝宣帝到來時,其他八所儒家學校被正式承認為官方學校。到漢平帝時,官方承認的儒學流派已達21。

異軍突起的是以研究谷亮春秋而聞名的谷亮學派。谷亮學派與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公羊學派之間存在著壹場論爭。公元前51年,在漢高祖宣帝的主持下,23個儒家官派在皇宮的石渠閣展開了壹場論戰。

這場爭論自然誰也說服不了誰,唯壹的結果就是醫生的數量增加了。

在諸子百家中,最著名的是陰陽家和五行家以及占蔔術的發展(先秦方士和巫仙的演變)。前面說過,董仲舒的儒家內容是加天道和陰陽五行。研究天堂是如何和為什麽出現的是占蔔,它為皇帝提供了來自壹個神的指示和警告。五德永遠是陰陽五行的發揮。

諸子百家太多,五經只有五本,那麽多字。能研究的基本都研究過了。於是壹些儒生開始指責秦朝——因為秦朝焚書坑儒,現在的五經都是偽造的,只有中國古代文學的五經才是真正的五經。

研究了很久,其實研究的是壹部殘破的偽經。秦朝的黑化估計也是這樣。在罵了秦始皇和李斯之後,壹大批儒生浪費了那麽多年輕的歲月,去挖祖居的墻角搞考古活動。

號外!號外!西漢帝國重大考古發現:孔子後裔孔安國博士在其祖居地發現了中國古代五經。

聖人孔子自己寫的五經——都閉嘴。於是經典大獲全勝。

儒家復古夢

第五階段:儒家治國——孔子以來儒家的復古理想。

經典派獲勝後,各派聲勢低落。經典認為,治國要依古經而治,言出必行——有必要質疑聖人之言嗎?

於是經學派開始根據儒家經典來考察漢帝國是否符合古代經典的要求。經典黨關註兩點:皇帝的道德和帝國的鋪張浪費。

漢初婁敬因劉邦缺德,不能定都洛陽。現在古典學派認為漢朝應該遷都洛陽,繼承周德,而不是把都城定在秦的故鄉,壹個沒有道德的地方。

漢元帝因為把太多的精力放在音樂和壹些好玩的事情上,天天被古典學派批判——因為聖人不做這些事,這不符合聖人的行為。

古典學派處理土地兼並,主張限制土地——後來的王莽從商鞅變法到秦國禁止土地買賣。

此外,宮殿的浪費也是古典學派關註的焦點之壹。經典削減宮廷日常開支,裁減機構和人員,提倡節儉反對浪費,廢除樂府。皇帝的娛樂活動大大減少。

古典學派的代表人物提出用簡單的周禮祭祀長安城南北的天地,而不是去很遠的地方祭祀,以達到古典學派節儉的目的。

經典審視漢帝國,做了很多改革。後來他們發現,皇帝的品德不足以當皇帝。我們做什麽呢

那就改成皇帝——只有智者高人壹等,這是中國古典上說的。

但是做了幾任皇帝,還是覺得自己不夠賢惠——劉的後代真的不道德!都是祖墳不抽煙的錯。

這個時候,有聖人之譽的王莽,就成了經典派的目標。王莽是當代儒家聖賢,才華橫溢——他是當皇帝最合適的人選。

王莽完全符合經典經書所描述的聖人所要求的標準,而劉的後代,壹個個都沒有資格當皇帝。

於是,在經學狂熱的驅使下,西漢末年人們紛紛上書,要求王莽當皇帝。

王莽本人就是儒家經典的代表,他認為是可以的。而且董仲舒的天道五德的統治模式,壹直都是說皇帝也可以改姓。

於是為了漢朝的長遠發展,王莽接受了人們的要求,登基並改名為新朝——寓意:開啟了儒家經典治國的時代!孔子不成功的夢想終於實現了。

經學的狂熱毀滅了西漢帝國,開始了他們復古夢想的實現。

在儒學方面,新學取得了與蜀的地位和與董仲舒的獨尊地位。經過儒官與儒生的鬥爭,經學取得了勝利,以狂熱的理想治理漢帝國,最終滅亡了西漢,實現了經學治國的理想。

如果劉邦和漢武帝看到自己選擇的儒家最終毀滅了自己想要永遠統壹的帝國,會有什麽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