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俗稱“透支卡”,就是說用戶不用先存錢,便可憑卡內的有效信用額度,享受先消費、後還款的超前消費方式。這樣就可以讓那些“月光族”繼續消費,提升消費能力。有這樣壹個笑話,兩個男人從酒吧裏走出來,其中壹個嘟囔著:沒有它,沒法過;有了它,也不好過!另壹個男人深有同感,附和道:是呀,女人就是這樣。第壹個人大笑:我說的是信用卡。信用卡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曾經說過“民無信不立”,“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用”這壹概念在中國由來已久。在中國民間商品交易中,常出現“賒賬”等方式,“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就是壹個例子。在古代,消費信貸的表現形式是高利貸。由於高利貸極易引發社會矛盾和沖突,在壹些地方被政府明令禁止。從19世紀開始,西方消費信貸得到較快發展,1850 年後,制造商開始將昂貴的高檔商品通過分期付款的方式進行銷售。
19世紀中葉,壹名叫摩理斯的男子發明了壹種類似金屬徽章的信用籌碼,以標榜“先享受,後付款”的消費理念,這就是最早的信用卡。早期的信用卡由零售商、百貨商店、石油公司、航空公司發行,發行的對象是企業銷售對象,包括經常業務往來的顧客和有業務發展潛力的顧客。信用卡不僅能夠證明顧客的身份,也是吸引和穩定顧客、提高營業額的方法。這種卡的收益遠遠好於預期,逐步被越來越多的行業套用。然而這種卡片有其明顯的局限性,它只能在壹家店鋪消費而不能通用。
關於現代信用卡的雛形,較為公認的說法是1951年出現的“大萊卡”。據說有壹天,美國商人弗蘭·麥克納馬拉在紐約的壹家餐廳吃飯,結賬時發現身上沒有現金。通達的老板解圍說:“我知道妳信譽壹向非常好,下次來壹起付吧。”這次尷尬的用餐經歷,讓麥克納馬拉產生了創建信用卡的想法。1950年春,麥克納馬拉與他的好友斯耐德合作,投資1萬美元,在紐約創立了“大萊俱樂部”(Diners· Club)。世界上第壹家信用卡機構就此誕生。
按照麥克納馬拉與他的好友斯耐德兩人構想,能夠在商戶與客戶之間,創造壹個提供付賬服務的第三方。他們希望能夠從商戶那裏獲取壹些費用以實現發卡機構的盈利,而不是從消費者那裏收取費用,增加消費者的負擔。他們向壹些餐館老板咨詢是否能夠支持這種做法,結果只有壹個老板表示支持,而多數店家對這種新的消費模式並不認可。雖然支持者寥寥,但麥克納馬拉與斯耐德仍堅持探索和嘗試。兩人將目標首先鎖定在了曼哈頓的餐飲業,經過和餐館老板們屢次艱難的談判,他們終於說服壹批餐館接受了這種模式。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有壹些商戶願意嘗試使用他們的信用卡。最早的壹批客戶是壹批銷售經理,他們很快接受了這種信用方式。因為這可以使他們方便了解手下推銷員應酬花銷的支出,控制銷售成本。在餐飲業打開局面之後,大萊卡很快普及到了旅遊業等其他領域。至1951 年,大萊卡會員已突破4萬人,美國的很多主要城市都有接受大萊卡的商戶。而大萊卡公司先替持卡人墊款,並向商戶收取手續費的模式壹直沿用至今。
歸納起來大萊俱樂部的運作和盈利模式是:(1)大萊俱樂部與不同的商戶簽約,以確保大萊俱樂部發行的信用卡允許被使用,大萊俱樂部按照交易金額的壹定比例(7%)收取商戶手續費;(2)大萊俱樂部向消費者發行信用卡以供消費者購買商品和服務使用,大萊俱樂部收取持卡人年費(18美元);(3)大萊俱樂部向商業銀行貸款,以向簽約商戶支付消費者賒賬消費的資金,在持卡人歸還賒賬消費金額後,大萊俱樂部再將這部分資金歸還銀行。大萊卡推出不到壹年,僅在1951年3月壹個月,就處理了300萬美元的交易金額,獲利6萬美元。到了1956年,大萊卡的年交易額超過了2.9億美元,獲利4000萬美元。
1958年,美國運通公司推出了運通卡。與大萊卡不同,運通公司是美國的百年老店。它於1850年由快遞業務起家,二戰以後已是知名的大公司,其當時最賺錢的業務是通行於全世界的旅行支票,當時,許多銀行已推出了銀行卡,在運通公司擅長的旅遊業領域,大萊卡也在積極擴張著市場。在此形勢下,運通公司早有開展銀行卡業務的打算,卻因擔心會影響其旅行支票業務而猶豫再三。
據說,當聽說大萊卡正在計劃設立壹個像運通壹樣的國際性旅行服務網絡,並要發旅行支票時,為了防止其對自己業務的蠶食,運通公司的總裁終於下定決心開展信用卡業務。不管最初的決策是如何達成的,運通公司憑借其良好的聲譽以及廣泛的客戶群,很快在這項業務上打開了局面。在運通卡發行時,簽約入網的商戶便有1?7萬多人。此後,隨著美國旅館聯盟的15萬卡戶和4500個成員旅館的加入,運通卡逐漸被美國主流商界所接受。
同樣是在1958年,甚至早於美國運通公司,美洲銀行也推出了他們的第壹張信用卡。但美洲銀行沒有進行大規模宣傳,而是在加州壹個中等城市弗雷斯諾市(Fresno)進行了壹個市場測試。美洲銀行給弗雷斯諾市幾乎所有的家庭寄去了總計6萬張美洲銀行信用卡。有別於以往只有少數富人可以使用信用卡,弗雷斯諾市的普通家庭也享有了這種卡片,且壹夜之間有了幾千美元可以支配。在測試的第二年,人們用美洲信用卡購物的金額就達到了5900萬美元,相當於現在的3?5億美元。
與大萊卡不同的是,美洲銀行的信用卡增加了信用滾動功能。持有美洲信用卡的消費者,不僅可以像使用大萊卡那樣付賬,而且在月底收到賬單時不必付清全部欠款。如此壹來,卡上未還清的余款將自動滾入下個月。銀行則收取這部分余款的利息,信用卡也由此多了壹種盈利方式。事實上,美洲銀行的信用卡集兩種產品於壹身: 如果每月付清欠款,這種卡就和大萊卡壹樣,但相比大萊卡,持卡人還多壹個選擇,那就是可不還清全部欠款,讓余款作為信貸開始滾動。美洲銀行信用卡的出現不僅改變了信用卡用戶的構成,而且其開創的“滾動信貸”的模式壹直作為信用卡的核心特征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