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壹生奉獻給事業,有人為了家庭,有人忙忙碌碌只為自己開心。
總是覺得幸福很遙遠,得不到的才值得擁有,總是害怕失敗,不敢任性瀟灑對過去說拜拜,甩個辭職信走四方。
?我們本就不該把圍困住我們的沙漠看成生活的唯壹,就算是生活得貧窮,過得拮據,也還是有權利享受快樂的,那是壹種把日子過成詩的姿態。
偶然看到了壹本書《把日子過成詩》,獨立攝影師祥子所寫的山居筆記。
?妳有沒有這樣的勇氣,去壹個荒無人煙的地方獨自生活,沒有電,沒有網絡,用水不是那麽自由?
?妳怕不怕黑?
? 祥子那樣做了,當壹座山出現在她面前,她有壹種莫名的親切感,好像這座山就在這離等她壹樣,在等她與之相遇,並發生美麗的邂逅。
於是她拋下壹切,執意去追求大自然的懷抱,過起了山居生活。更讓我吃驚的是,祥子才24,5,年紀並不大,卻又這樣的勇氣,去追求自己想要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桃花源隱居生活,坦然放手已經慢慢成型的事業,更有保障更有前途的更正常的人生軌跡。
壹個人、住山裏,把日子過成詩,做大自然的孩子。挑水、種菜、修窗、紮籬笆,親手打理租下的小院,聽雨、賞荷,品茗,踏雪,將身心交付給山林,豐富而踏實。
? 對自己心動的事物坐視不管,那才是人生最大的遺憾。阻礙自由的從來不是紛擾的外在,而是我們的內心。心若自由,日日是好日,時時終南山。
? 這段話在書的背面,我想,如果沒有那樣壹個可以藏身的地方,我們也可以把自己現在的生活,活出詩的模樣,總有辦法,讓每壹個無聊到發黴的普通日子,變得閃閃發光。
禪修大師隆波田的《動中禪修行指南》中說:人,生而思考,思此想彼,永無終止。念頭像流水般地流動。由於我們看不清念頭,所以有痛苦。念頭本身並不痛苦,當念頭生起時,我們不能及時地看見它,不能及時地知道它,不能及時地了解它,因而產生念、嗔,癡,而帶來煩惱。念,嗔,癡,事實上並不存在,只因為我們看不見"心的念頭",所以它們才會生起。因此,讓我們來培養覺性。念頭生起時,知道它,看見並了解它。這就是覺——定——慧。我們稱之為"覺知"。只要我們覺知就不會被念頭拖著走:若不留神,它便導演不停。
早上被領導說了幾句,壹整天的好心情都沒有了,念由心生,怨無了結,於是乎又將壞情緒傳遞,搞得所有人都不愉快。
"剛租下的小院裏什麽都沒有,屋裏滿是灰塵,堆滿了廢柴,連做飯用的水都要每天來回半個小時去附近村裏打。我沒有請工人,開始靠自己的壹雙手去建設它。"
去種菜,去養花,去打掃衛生,來個大掃除,去逛街把不喜歡的鞋子衣服通通換掉,因為我們活著,就是為了體驗所有的不同。如果煩惱真的讓妳頭疼,那麽就出去走走吧,隨便哪壹天大馬路,隨便是什麽不知名的小河邊,壹推開門就是詩,就有希望找到讓妳笑的理由。
"終南山的壹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美,我怎麽也看不夠。在城市裏密集的建築攛動的人群中總讓人感到渺小,空氣中彌漫著匆忙和焦躁。大自然裏也總會讓人感到渺小,而這種渺小卻是充滿對生命的珍惜與敬畏。"
很久以前看過的壹個電視劇《京華煙雲》,莫愁的父親憤怒地吼道:"偌大個中國,還放不下壹個書桌嗎?"。其實,沒有終南山的我,有壹個地方放書桌,有幾本有意思的書,生活已然很充實很美了,鄰居家的老太太,80多歲了,瘦得嚇人,精神氣兒卻很好,常常說,瞧妳們這壹代,命多好!
我也不是天生的樂觀主義者,我其實性格裏很喜歡杞人憂天。上學的時候每壹次考試,成績稍稍有點不滿意就難過好幾天,工作後也常常因為別人壹個否定的目光而自行慚愧。
當妳把妳想得到的不再那麽看重的時候,就不會那麽輕易被別人打敗。
祥子壹直和妳我壹樣,因得不到父母的肯定而備受心理落差的煎熬,當她最終知道,她不需要任何人的肯定,做事情再也不是取悅任何人,她獲得了新生,也漸漸讓陽光住進心裏,把日子活成了詩。
不妨也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像詩壹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