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哥特風格的小詩在哪能找到拜托各位了 3Q

哥特風格的小詩在哪能找到拜托各位了 3Q

哥特音樂追求的是黑暗和死亡美學,這種與經典哲學觀念格格不入的理念使得它久久徘徊於主流文化和嚴肅藝術的大門之外。然而桀驁不遜的哥特對此絲毫不以為意,也許體系龐大、頹廢叛逆的地下文化反而更適合它的發展。哥特音樂慣用的表現手法是:男聲主唱極盡壓抑與爆發之所能,把暗夜裏的絕望掙紮表達的淋漓盡致;背景中聖詠式的女聲往往帶有濃厚的悲天憫人的氣質,而器樂則是黑夜中嗚咽的風聲、月影裏的狼嚎和鮮血滴落在泥土裏的聲音。哥特音樂還有另外壹個特質,那就是它所崇尚的死亡美學。他具有具備天生的悲劇性,而弗洛伊德在談論《李爾王》的時候就曾經提到,悲劇旨在教導我們“放棄生命,放棄愛情,而與死亡的必然性交上朋友。” 尼采由悲劇藝術引伸出來的悲劇世界觀則是“肯定生命,連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毀滅,與痛苦相嬉戲,從人生的悲劇性中獲得審美快感”。尼采的悲劇理論是給悲劇和死亡賦予美的少數幾種悲劇理論之壹,它把悲劇看成是燦爛輝煌的,壹種“形而上的安慰的藝術”。為了闡述“悲劇性”的實質,叔本華和尼采都轉向了音樂。由此可見,哥特音樂作為壹種 “形而上的絕望”的載體來表現死亡美學,有其必然性。 哥特音樂的死亡美學不僅表現在音樂風格上,也體現在其視覺效果和行為藝術上。慘白的面孔,誇張的五官,麻木的表情,淩亂的長發,復古的著裝和冰冷的金屬裝飾,這些都已是哥特族的經典特征。表現在現代都市中,便又是主流社團追逐的壹種形式化的標新立異。真正的哥特族總會有壹雙迷人的大眼睛,眼神中總是透露出說不清道不明的沈郁壓抑與自我毀滅。哥特音樂不單是壹種音樂型態,和所有的藝術形態壹樣它更是壹種生活態度,哥特是壹個可以讓人逃離現實而進入的幻想世界,壹個黑暗而浪漫的世界。 參考文獻: /Forums/posting/mode=reply/t=55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