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劉秉義的性格故事。

劉秉義的性格故事。

離開煙霧

劉秉義的藝術道路頗具傳奇色彩。他天生喜歡唱歌。中學時代,為了慶祝解放,劉秉義和他的同學們走上街頭盡情地唱歌,但他從未想過把唱歌作為終身職業。

50年代初,大批青年學生響應國家號召參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6歲的劉秉義也毅然穿上了軍裝。他夢想飛上藍天擊落美國王牌飛行員,嚴厲打擊空中入侵者。體檢時,因為過不了“頭暈”這壹關,他不得不放棄自己的“飛天夢”,後進入軍政學堂。當他聽說他將被分配到海軍時,他又興奮起來了。從小生活在海邊的他,壹直對藍色的大海情有獨鐘,帆船,尤其是威武的戰艦。

他們壹點也不知道,沒過多久,劉秉義的“海上夢”又被打破了。有壹天,正在籃球場上打球的劉秉義看到幾個穿著誌願者制服的人對著籃球場指指點點,他的命運在這壹刻徹底改變了。第二天,學校領導找他談話,告訴他,他被正式叫進了誌願者藝術團。劉秉義生氣了,鋼鐵俠應該是血戰沙場,怎麽能邊彈邊唱呢?為此,他心情很大。但軍人就是軍人,劉秉義最終選擇了服從命令,成為壹名戰地文藝兵。他隨誌願軍奔赴朝鮮戰場,為戰鬥在前線的誌願軍表演。在朝鮮戰場上,劉秉義經歷了戰火和戰友的鮮血,在硝煙中磨練成為真正的文學戰士。他不僅給戰士們唱歌,還會說相聲,唱快板。因為他的努力和勤奮,獲得了難得的學習機會,被送到朝鮮國家劇院學習。當時的平壤是名副其實的“平壤”,幾乎整座城市被夷為平地。劉秉義在壹個瓦礫地下室裏完成了他最初的專業學習,這是他第壹次真正的藝術學習——第壹次學習歌唱藝術,第壹次知道自己是男中音。後來,在戰場上,劉秉義抓住壹切機會向赴朝吊唁團的藝術家們學習。天寒地凍,他站在雪地裏練嗓子,眉毛和頭發上都結了霜。就這樣,劉秉義的歌聲響徹了戰火。

永遠的遺憾

劉秉義總是對他的藝術表演感到遺憾。每次演出後,他都要認真總結,找出這次演出中的“遺憾”,作為下次演出的研究課題,使自己的歌唱藝術越來越完美。所以,當有年輕演員問他唱歌煩不煩時,劉秉義饒有興致地說:當然不,每次都有遺憾,都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都有新的追求。怎麽會覺得無聊?

說到遺憾,劉秉義最大的遺憾是沒有機會在歌劇舞臺上充分展示中外歌劇藝術。

65438年至0957年,從朝鮮戰場歸來的劉秉義考入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憑著努力和不懈的追求,他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五年的聲樂訓練。1962年在中央歌劇院上演的經典話劇《葉甫蓋尼·奧涅金》中成功扮演主人公奧涅金。留在歌劇院幾乎是肯定的,歌劇夢會實現。這時,學院領導找到他:音樂學院有豐富的戲曲藝術需要有人研究、傳承、發展、創新,學校希望他能留校。經過深思熟慮,劉秉義放棄了夢想中的歌劇舞臺,選擇留校邊學邊教。

然而,世事難料,變幻莫測。晚年,劉秉義參加了革命歷史史詩《東方紅》的排演,經歷了人人唱革命歌曲的崢嶸歲月,卻再也沒有機會登上歌劇舞臺。更讓他遺憾的是,原本是為了多學點東西的戲曲藝術,也在動蕩的年代化為烏有。這成了劉秉義永遠的遺憾。

再唱壹遍

《我為祖國奉獻石油》是劉秉義每次演出的必唱曲目,甚至有壹段時間似乎是他唯壹的壹首歌,這確實讓劉秉義“郁悶”了相當壹段時間,但每當聽到觀眾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劉秉義都感到壹次次欣慰。

上世紀80年代末,港臺歌曲風靡壹時,劉秉義在壹場大學生演唱會上再次演唱了《我為祖國貢獻石油》這首歌。他原本以為臺下的學生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壹點都不熟悉。然而完全出乎意料的是,當音樂響起的時候,所有的同學都興奮激動,整個晚會被推向了高潮。連晚會的藝術總監都被整個場面驚呆了。劉秉義深感壹首歌能震撼幾代人,甚至是新時代的年輕人,說明這首歌本身已經超越了時代的局限,體現了壹種精神。這首歌雖然唱出了石油工人的遠大誌向,但也唱出了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內涵,所以能打動幾代人的心。

劉秉義認為,壹首好歌首先應該歸功於詞曲作者。作為壹個歌手,他只是用自己的聲音表達了壹首好的作品——沒有壹首好的作品,再好的歌手也不可能無米之炊。

說起《我為祖國貢獻石油》這首歌,劉秉義有說不完的故事。其實這首歌在那個火熱的年代差點死掉。“文革”期間,《我把石油獻給祖國》這首歌被認為是“只見石油,不見路線”,幾乎被“改”了。當時,詞曲作者秦詠誠和劉秉義商量如何拯救這首歌,於是對這首歌的歌詞進行了壹些“革命性”的改動,使得這首歌得以流傳下來,並使之流芳百世。文革結束後,和來到大慶,再次見到作詞人薛時,向他深深鞠躬,為當年的“篡改”道歉。薛緊緊握著的手說:“妳救了我,也救了這首歌。”

成名之路

2065 438+00 3月27日晚,天津音樂廳。著名男中音歌手劉秉義帶著鮮花回到了更衣室。他的個人演唱會剛剛結束。他已經唱完了所有的曲目,但在天津長輩的要求下,他回來唱了三遍他最受歡迎的歌曲《我為祖國獻油》《跳蚤歌》《阿拉木》,但他的粉絲還是不肯放他走。面對更衣室的鏡子,回想起剛才臺下熱情的觀眾和經久不息的掌聲,仿佛60年在眼前壹閃而過,他不禁潸然淚下...

文藝戰士奔赴朝鮮戰場

當劉秉義還是壹個16歲的男孩時,朝鮮戰爭爆發了。那時,華南的空軍剛剛起步。滿腔熱情的劉秉義聽說了朝鮮戰場的情況,想駕駛飛機“去對抗美帝”,於是毅然參軍。部隊訓練結束時,被分配到海軍部隊的劉秉義滿懷夢想,準備去報到。沒想到,意外發生了。

有壹天,正在籃球場上打籃球的劉秉義看到幾個穿著誌願軍制服的人路過,然後領導找他談話,讓他當天去朝鮮戰場。令他意外的是,他去朝鮮不是當兵,而是誌願藝術團的演員。“領導說,妳平時愛唱歌,就挑妳。我當時突然很迷茫。我壹直喜歡文藝,從小就是骨幹,但那只是業余的。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壹輩子做這個。”

然而,在領袖“開除軍籍、開除團籍”的“威脅”下,劉秉義仍然服從命令,前往朝鮮。在他看來,“參軍本來就是要上戰場的,所以這就是我得到的。”

朝鮮戰場沒有學唱歌的條件。“需要的時候,壹定要沖在前面。”因此,劉秉義的表演基本上都是在野外。冬天,他吃了不少苦頭:“在冰天雪地的樹林裏表演,腳邊的雪壹會兒就化了,胡子眉毛壹會兒就掛冰了。”

在朝鮮三年後,劉秉義和最後壹批誌願軍戰士於1955回到了祖國。

天津是我的第二故鄉。

為了參加這場“懷舊”系列演唱會,劉秉義數次來到天津為演唱會做宣傳。在第壹次發布會上,他告訴大家為什麽他是“天津人”。

“我真的不是天津人。”劉秉義解釋說他是秦皇島人。“但我確實是天津人。”原來,劉秉義的祖籍是河北蘆臺,蘆臺的行政區劃屬於天津。“我感謝天津的長老。海河培養了很多金蠍子,天津是我的第二故鄉。”

65438年至0957年,劉秉義考入當時的中央音樂學院,正式學習聲樂。60年的舞臺生涯始於天津,這使劉秉義對天津有著深厚的感情。在他看來,天津人性格很好,比較豪爽,天津話也讓他覺得熟悉和舒服。劉秉義從來沒有認真學過天津話,但他“壹到天津,說話就帶著天津味”。“天津觀眾是最熱情的觀眾,忠誠、慷慨、通情達理,但也最令人討厭。演員在這裏演大腕,天津觀眾絕對不買賬。有些人不敢來天津演出,我從來沒有那種感覺。壹來到天津,我就特別放心,特別踏實。因為只要妳真誠,只要妳認真準備,天津的觀眾是最熱情最包容的。”

劉秉義仍然記得他在天津上學時的情景。音樂學院附近很荒涼,他能表演的地方很少。“學生愛坐壹分錢渡輪去市中心玩,愛去光明看電影,愛去音樂廳演出,都很開心。”

以前是說唱歌手。

從戰火紛飛的戰場回到音樂學院,劉秉義的心情並沒有變得輕松,因為他面臨的第壹個困難是音樂基礎知識的匱乏。“那時候我剛從戰場上回來,覺得自己完全是個渾身是土的土包子,沒見過鋼琴。身邊有同學之前練過聲樂,也有熟悉很多中外作品的,基礎比我強。像我這種沒聽過多少中外作品的人,要想通過最後的畢業考試,幾乎是遙不可及的。”

暑假期間,劉秉義不敢回家。他坐在琴房練琴,屁股上長痱子,不敢離開。“我的老師曾經對我說:妳唱中國民歌的說唱作品,可以做我的老師。但妳唱歌的基本狀態不是唱,那叫‘唱’。就是批評我聲樂觀念和語言結合弱。”

因此,劉秉義不得不在學習中尋找空檔,聽各種唱片來開闊視野。好事多磨。五年後,劉秉義以專業課滿分畢業,還被選中在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中扮演主角奧涅金。她和同為該劇女主角的郭淑珍壹起,完成了畢業大戲,完成了從業余歌手到職業歌手的艱難蛻變。

媒體采訪

說到劉秉義,觀眾最熟悉的應該是《我為祖國獻油》這首歌,這是每場演唱會的必唱曲目。“主要是觀眾對這首歌太熟悉了,我唱了太久了。這首歌寫於1964。我從那年開始唱歌,到現在已經將近50年了。”劉秉義說,自己的個人演唱會有很多次都沒有編曲這首歌,因為演唱會編曲壹般都是根據古今中外所包含的概念,但《我為祖國獻油》是壹首群眾歌曲,不適合歸入任何壹個系列,所以最後只能獨唱。但無論他走到哪裏,觀眾最終都要讓他唱出來。

從電影唱片到黑膠唱片,再到磁帶和CD,不同的載體記錄著那個時代獨特的故事。如今,劉秉義已經記不清自己錄制了多少版本的《我為祖國貢獻石油》。無論是用手風琴、鋼琴伴奏,還是小樂隊、大樂隊,他的歌已經傳唱了近半個世紀。“我唱這首歌的時間最長。我承認有很多錄音版本,但我不敢冒充首唱。其實我是因為喜歡才開始唱歌的。”談到他的名著,劉秉義謙虛地說。

雖然劉秉義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希望能學到老教師的所有知識和戲曲知識,但演出任務打亂了他的計劃。1963年赴蘇聯參加中蘇文化年。回國後,他立即報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很快就是十年動亂...從學校出來後,歌劇成了劉秉義再也沒有碰過的“痛處”。但他堅持自己的表演和對歌劇的熱愛從未停止。

在八旬老人中繼續歌唱。

壹直以為自己有體育背景的劉秉義做夢也沒想到,在20世紀90年代,他意外地站到了“糖尿病”的隊列中。

采訪結束時,劉秉義告訴記者,據他所知,聲帶是最後壹個衰老的身體器官。他雖然年近八旬,但只要還能唱,就壹定會繼續為愛他的人努力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