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張家口記者作文我老了誰寫的?

張家口記者作文我老了誰寫的?

席慕蓉

中文名:席慕蓉。

Mbth: Mullen Schlumberger

國籍:中國。

民族:蒙古族

出生地: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

出生日期:1943 65438+10月65438+5月。

職業:散文家、詩人、畫家、美術系教授

畢業學校: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

代表作品:《黎齊香》、《有壹首歌》、《靈魂的探索》。

所有作品:香(詩),演員(詩),壹棵開花的樹(詩),青春無怨(詩),九篇時光(詩),邊緣光影(詩),失落的詩(詩),我折我的愛。席慕蓉和她的《內蒙古》(攝影+寫作),《貝殼》入選初中教材,(小思的《蟬》入選人教版中學生教材兩篇短文)和《鄉愁》(詩歌)。《奶奶和鞋子》被選為小學課本的短文。

席慕蓉是著名的詩人、散文家、畫家。壹個察哈爾盟明安旗的蒙古族姑娘,做了蒙古皇族後,外婆是皇家公主,然後和家人壹起生活在臺灣省。1981年,她出版了自己的第壹本詩集《七裏香》,在臺灣省引起了壹陣旋風,銷售業績也很驚人。1982年,她出版了第壹本散文集《成長的痕跡》,展現了她另壹種創作形式,延續了新詩溫柔淡泊的風格。

作者簡介

席慕蓉

席慕蓉全名是馬倫西連波,意為大江大河,“慕蓉”是“馬倫”的諧音翻譯。1943公歷65438+10月15出生於重慶郊區金剛坡。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1949年移居香港,童年在香港度過,後隨家人移居臺灣省。13歲時,在日記中寫詩,1956年考入臺北師範大學。1966以第壹名的成績畢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從65438年到0969年,他以肖睿的筆名在臺灣省中央副刊上發表他的作品。7月,我回到臺灣省,在新竹師範學院教美術。在隨後的幾年裏,他應邀參加了許多省級和國際藝術展覽。他還用肖睿、莫榮、馬倫·Xi·連博的筆名投稿,他的作品大多是散文。1970以馬倫的筆名在聯合副刊發表作品。1977 10在皇冠雜誌開設“畫詩,畫詩”專欄。1981年,臺灣省迪達出版社出版了席慕蓉的第壹本詩集《七裏香》和著名的散文集《桑迪·曹芳》。1989年9月,去了爸爸媽媽的老家,第壹次看到了蒙古高原。1987壹月詩集《時光九篇》由爾雅出版社出版。1990年7月,《我的家鄉在高原》由申遠出版社出版,同時出版的還有蒙古現代詩集《遠方的星光》。1997個人文集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席慕蓉從十四歲開始致力於繪畫。他在臺灣省新竹師範學院任教授多年,至今仍以此為主要職業。作為職業畫家,席慕蓉曾多次在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並獲得比利時皇家金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獎、歐洲美協兩項銅獎、金鼎獎最佳歌詞獎、中興新詩文學獎。寫詩只是勞累壹天後的休息。她寫詩,是為了“紀念壹個遙遠的年代,和那個只存在於我心中的小世界”。詩中鑄有壹個“真”字,個性鮮明。在她的詩裏,充滿了對人情、愛情、鄉愁的理解和感悟。作品有詩集、散文集、畫冊、文集等50余種,在國內外廣為傳誦。在過去的十年裏,我致力於探索蒙古文化,並以我的家鄉為創作主題。2002年,他被任命為內蒙古大學名譽教授。新作《席慕蓉和她的內蒙古》用優美的文字和自己拍攝的照片記錄了席慕蓉從1989年到17年對遊牧文化的追求。

分析自己寫詩的過程,席慕蓉告訴記者:“年輕時因為孤獨而寫詩,可能是對美的渴望;年紀大了,寫詩是因為他無法平息心中的騷動;老了,因惆悵寫詩,人變得勇敢。”席慕蓉流連於詩的國度。“詩是自足的世界”。對於時間的流逝,對於生活的感動,生活中有很多難以表達卻又深有感觸的東西。席慕蓉認為只能用詩歌來表達。“詩歌能說清楚的,通常是說不清楚的。”寫七裏香的時候,是席慕容壹生中最安靜的時刻。那是讀書,談戀愛,結婚,生子,只有壹點思鄉之情的年紀。感覺很敏感很純粹,是人生中最清爽的時刻。《黎齊香》詩中的速寫插圖也是她哄孩子睡覺時畫的。壹支筆,壹個本子,放在床邊,隨時隨地畫畫。孩子們也很安靜。當他們看到他們的母親拿著壹支筆時,他們滿意地睡著了。直到現在,回望自己的舊作,席慕蓉依然對自己心存感激。“好在我36歲寫了七裏香,我慶幸我是在想寫的時候寫的。很多人會後悔,但我沒有。我覺得很幸運,我在路上離開了七裏香。”記者問席慕蓉,妳寫這些詩是因為生活的豐富還是對愛情的渴望?席慕容壹臉滿意:“應該是生命的豐盈。”

重大事件年表

陽歷1943年10月15日生於重慶郊區金剛坡,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

1948年入南京小學壹年級。

1949年

移居香港,入讀同濟中學。

1951年在全校四年級組作文比賽中獲得第壹名。

1953年小學畢業後,作文《我的自傳》入選校刊封底。在同壹所學校升初中壹年級。

1954年,她移居臺灣省,參加聯招考試,考入北二女生(現中山女子高中)初中二年級。國家科學部的趙靜先生、董秀先生和楊先生給予了許多鼓勵。開始在日記裏寫詩。第壹本詩集是余光中的《藍色羽毛》。

1955年在學校三年級組語文閱讀比賽中獲得壹等獎。

1956年進入臺北師範大學藝術系,開始學習繪畫。最早的老師是孫立群和周艾。三年內參加北師大《青年》的編輯工作。以筆名蔡霞在校刊上發表散文和詩歌。在校外教育刊物上發表詩歌,投稿《自由的青春》,也出版了。校內演講、辯論賽、征文比賽均獲壹等獎。

1959年加入師範大學藝術系。素描作品有陳惠昆、袁,水彩作品有馬白水、李澤凡,油畫作品有李詩喬、廖,國畫作品有林玉山、、、等。

1960年,壹幅水彩靜物入選省美展。

1963年,臺北市婦女會在全省青年美術比賽中獲水彩第三名。師範大學畢業藝術展油畫

席慕蓉

第三名,水彩第二名。師範大學畢業,教北市仁愛初中。參加了《皇冠中難忘的人物》的散文寫作,以肖睿為筆名,文章《紀念品》為代表作。

1964年赴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深造,進入油畫高級班學習。由於他出色的入學表現,他被直接提升到二年級,師從利昂·德沃斯教授。

1965年作品入選巴黎第七十屆獨立沙龍,參加第八十壹屆女畫家聯合沙龍和第十屆國際婦女畫展。同年,應邀參加北京皇家歷史美術博物館舉辦的“中國當代畫家展”。

1966年2月,經教授推薦,他在北京埃格蒙特畫廊舉辦了第壹次個展。比利時的七大報紙都對這幅畫發表了評論。應邀參加第31屆海洋畫家展。7月以第壹名畢業。榮獲最佳班級壹等獎,杜特隆·德·特裏基金會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頒發的金質獎章,比利時王國金質獎章。

1967年進入克勞德·李教授的銅版工作室,專攻蝕刻銅版壹年。參加在北京舉辦的“歐洲藝術展”,獲歐洲美術家協會頒發的銅獎兩枚。在瑞士弗裏堡大學舉辦個展。在瑞士溫特圖舉辦個展。在北京可口可樂工廠文化中心舉辦個展。

1968年,他在北京的埃格蒙特畫廊和霍恩畫廊舉辦了個展。

1969年,他以肖睿的筆名在《中央副刊》上發表了他的作品。

1970年,他以馬倫的筆名在《聯合副刊》上發表作品。7月,我回到臺灣省,在新竹師範學院教美術。在隨後的幾年裏,他應邀參加了許多省級和國際藝術展覽。他還用肖睿、莫榮、馬倫·Xi·連博的筆名投稿,他的作品大多是散文。

1974年,他在臺灣省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國家美術館舉辦了他的第壹個個展。

1976年參加《聯合報》首屆小說獎,文章《生日蛋糕》是錢華為筆名的代表作。

在1977年

在臺中美國新聞處舉辦了個展。10月,《畫的詩,畫的詩》專欄在《皇冠》雜誌發表。

在1979年

四月份開始學習鐳射繪畫。梅在臺北德國文化中心舉辦了個展。7月,與《皇冠》雜誌合作出版《畫詩》。11月,我開始在《婦女》雜誌上寫兒童藝術教育專欄《給年輕母親的信》。12月,在太極美術館舉辦個展,這是激光繪畫在臺灣省的首次展覽。詩歌開始在聯合副刊上發表。

在1980年

繼續研究激光繪畫,發表論文並以版畫和油畫的形式展示。7月長詩《我的媽媽,我的媽媽》發表在《幼獅文藝》上。開始畫300號油畫《蓮花》。

在1981年

1月以激光版畫參加美國聖地亞哥舉辦的激光藝術展。其詩作發表於《聯合副刊》、《中國時報》、《中國日報》、《小獅子文藝》、《臺灣時報》、《臺灣日報》、《自由小報》、《中國文藝》、《陽光集》。四月詩《愛的名義》發表在《臺灣時報》上。6月,他在臺灣省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國家畫廊舉辦了壹個個人展覽,作為他父親70歲生日的禮物。鏡系列及300號荷花展。九月詩集《七裏香》由迪達出版社出版,將於壹個月內重印。10月應邀擔任省美展油畫部評委。12月,《出發》獲得金鼎唱片類最佳歌詞獎。

在1982年

3月,散文集《成長的痕跡》、《在我心中畫壹道彩虹》由爾雅出版社出版,12月,《激光藝術概論》由臺灣省激光促進會出版。

在1983年

二月詩集《成長的痕跡》和《在我心中畫壹道彩虹》由迪達出版社出版。7月,馮曉和艾雅寫了《三弦散文集》,由爾雅出版社出版。有壹首歌,十月散文集,紅帆書店出版。

在1984年

在東海大學美術系開設“材料研究”課程。開始野生植物寫生之旅,用針、鉛筆、粉彩、蠟筆記錄。開始激光雕刻的實驗。

在壹九八五年

3月,由九歌出版社出版了《與劉海北的散文集——同心集》,由辛岱作序。6月在阿波羅畫廊和皇冠藝術中心舉辦畫展,四年作品——夜系列和蓮身畫在阿波羅畫廊展出。在皇冠藝術與文學中心展出了過去20年的油畫和素描回顧展。7月,他被邀請到香港參加壹個文學夏令營。十月散文集《為了幸福》由爾雅出版社出版。

在壹九八六年

繼續野生植物寫生之旅,登上石門山,認識臺灣省的高山植物。四月和陳,

席慕容相冊(20張)

楚哥做了三人聯展巡展,在幾個縣市文化館展出。7月,他應香港浸會學院邀請在香港演講。8月,我開始寫300長詩《夏夜傳奇》。10月開始創作風景系列單色油畫。

在壹九八七年

壹月詩集《九段時光》由爾雅出版社出版。4月,《時九篇》獲中興文藝獎章新詩獎。5月與楚歌、蔣勛在敦煌藝術中心聯展,出版《風景》作品集。母親於5月去世。6月底,他應美國華人協會年會的邀請,在洛杉磯發表演講。7月參加舊金山東風書店書展“與文學會友”座談會。10月開始創作荷花系列油畫。

1988年

三月詩集和散文集《在那遙遠的地方》由申遠出版社出版,攝影部分是林東升的作品。7月去印尼巴厘島寫生荷花。9月,他應邀在新加坡《南華早報》“閱讀月”發表演講。

在1989年

1月散文小品集《信物》由申遠出版社出版。3月散文隨筆集《速寫者》由大研出版社出版。4月在阿波羅畫廊舉辦個展,並受邀在新港展出。8月,帶著女兒方慈去歐洲旅遊。九月份去了爸爸媽媽的老家,第壹眼就看到了蒙古高原。自9月起,應總編輯姬季女士邀請,在《中國時報》人文版發表返鄉系列文章十篇——《我的故鄉在高原》。從10月份開始,在朋友的幫助下,我讀了很多現代蒙古族詩人和蒙古族歷史的作品。

在1990年

《我的故鄉在高原》是申遠出版社出版的《七月散文集》,攝影部分是王興工的作品。同時,他還出版了蒙古族現代詩歌選本《遠方的星光》。8月,我和兒子安凱去歐洲旅遊。9月回到蒙古高原,參觀了聖祖成吉思汗陵。9月底,我去了蒙古的烏蘭巴托和古老的森林之都。10月坐火車穿越戈壁,恰逢農歷8月16日月圓之夜。

在壹九九壹年

在師範學院有壹年的假期。4月與楚歌、蔣勛在青雲藝術中心聯展,出版《花季畫集》。五月散文集《江山等待》由紅帆書店出版。6月,應柏林藝術文化宮邀請,去柏林讀詩。他應邀在漢堡大學講授中國現代文學課程。7月,臺灣省文化代表團壹行16人應蒙古國文化部邀請赴烏蘭巴托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7月被蒙古國文化部授予文化勛章。8月,《江山等待》大陸版授權廣州花城出版社出版,獲悉僅花城壹家就出版了超過1.5萬冊席慕蓉詩集。9月,與北京中華版權代理公司簽約,處理席慕蓉作品在大陸各省的盜版和假冒嚴重侵權問題。九月,我再次去蒙古拜訪當地的藝術家,並去了蒙古北部的搜狗博圖書館采訪和攝影。

在壹九九二年

2月,計劃中的蒙古文學畫冊在《聯合報》副刊上發表。2月發表《看蒙古》幻燈,與王、範滿農、王興工、等作蒙古專題演講。4月,蒙古族民間音樂家應邀訪臺錄音。5月,應邀參加在臺北舉行的蒙古族文化國際研討會,發表論文《從詩歌創作看蒙古族當代知識分子》。6月在臺北青雲藝術中心舉辦個展,出版畫集《河上采芙蓉》。六月詩集《河之歌》由東華書店出版。

此外,席慕蓉的《貝殼》被收入人教版初壹上冊語文課本;《鄉愁》被收入粵教版三年級語文課本。

然而,還有另壹種說法:

席慕蓉,1943,四川人。之後,她在上海和香港生活,然後去了臺灣省。本來蒙古人席慕蓉和周圍的同學沒覺得有什麽不同,但是初中的壹次地理課上,老師說了壹些傷害蒙古人的話,所有同學的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下課後,學生們好像忘記了剛剛發生的事情,和她玩了起來,但從那以後,席慕容再也不想和老師說壹句話。

時隔多年,席慕蓉說,如果再遇到這個老師,她真的很想對他說壹聲對不起。可能他當時不是故意的,只是想開個玩笑,給班上的同學打氣。這幾年才讓席慕蓉漸漸明白了壹些事情。她覺得壹個漢族人可以和妳做壹輩子的朋友,但是壹旦退居到自己的族群,用自己族群的眼光去評論其他族群的文化、信仰甚至壹切,他的偏見就很嚴重了。至少在那堂課上,老師描述的蒙古和她父母告訴她的相差甚遠。

席慕蓉的父親是上壹代蒙古族知識分子。1949後從臺灣省到歐洲旅行,直到去世都沒有回來。“他不願意回去。因為他之前的印象太好了,怕毀了自己的。特別是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席慕容說。

席慕蓉在臺灣省當美術教授的時候,學校附近有壹家考古史書店。

席慕蓉作品(7件)

她對考古是個門外漢,當時也沒回過蒙古高原,但有壹段時間,每次去書店都會發現,她買的書大多和蒙古考古有關。

“就因為是父母老家的文化,買回來後會讓我更安心。"

從1989到現在,草原上無止境的流浪讓她快樂,但也伴隨著悲傷和遺憾。

除了環境,最讓她難過的是價值觀的逐漸混亂和傳統儀式的消亡。她堅信:“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價值觀。”

2006年,錫林浩特市舉辦那達慕大會,來自黃河流域的各種文藝團體進行了鑼鼓表演。"但是他們跳壹些與蒙古文化無關的舞蹈."

那達慕是fun club的意思,現在韓友也喜歡參加。席慕蓉說,這當然應該歡迎。但是那達慕有自己的儀式。從頭到尾都是非常古老的代代相傳的規則,比如摔跤,射箭,賽馬。"妳為什麽邀請馬戲團和雜技團?"席慕容覺得很難過。

“它不再像那達慕了。兩代人之後,也許沒人能說出什麽是真正的遊牧文化。”

在北京簽了壹次書後,席慕蓉就要出發去內蒙古額濟納和阿拉善了。對她來說,蒙古高原永遠不會結束。這裏面真的有太多新鮮的知識,遊牧文化的吸引力太強了。

她清楚地記得,父親去世前和她壹起在歐洲旅行時,曾說太無聊了,他不喜歡有東西擋住自己的視線。那時候席慕蓉還沒去過蒙古高原。“我覺得歐洲這麽大,風景這麽美。怎麽會無聊呢?”我不明白,那麽遠的壹座山能擋住妳嗎?"

直到回到蒙古高原,席慕容才知道什麽叫眼前壹無所有。

回老家的第壹天,我看到壹個牧民從遠處的草原上騎馬過來。“他穿著藍色的衣服,那麽遠,我能看見他腰間黃色帶子的光,就像針尖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其實我近視,但在草原上看得很清楚。”

“哦!我的天,我理解我父親的感受。”此時的席慕蓉深深的理解了自己的父親。

“這是代代相傳的記憶。”席慕蓉曾對《青年周末》記者說。

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1989年的蒙古之行是席慕蓉創作的分水嶺。之前,她活在父母的鄉愁裏,後來,她活在自己的鄉愁裏。席慕蓉用蛻變而不是改變來形容區別,並透露了壹個讓她思考很久的小故事。在公職人員被允許探親之前,她已經根據父母和祖母的敘述寫了壹些關於鄉愁的文字。然後香港攝影師林東升千裏迢迢去蒙古拍了很多家鄉的照片,並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出版了《在那遙遠的地方》(壹個圓神)壹書。沒想到席慕容的壹個朋友給她潑了冷水,對她說:“反正妳寫的也只是二手經驗。”這句話讓她啞口無言。

但當她真正坐上回家的火車,親眼看到那些熟悉的站名躍入眼簾時,她所想的卻是當年更多父母告訴她的話。比如宣化之後,她想到了媽媽說的話,宣化葡萄最好吃;過了張家口,她想到爺爺和叔叔在這裏經營過壹個蒙古編譯館,規模有半條街那麽大。這時,席慕蓉突然明白了,“原來文化就是這樣傳遞的”,“所有的壹手經驗都要經過二手經驗,實力才會更強。”這就是為什麽當她來到母親的故鄉,她想找到樹海,壹棵芬芳四溢、生生不息的松樹,卻發現這裏壹棵松樹也沒有了,這是多麽令人震驚和莫名其妙。維持了幾千年的陰森森的森林,可能在短短幾十年間就被摧毀,就像文革中漢族人用他們粗暴的壹元價值觀,可以輕易摧毀蒙古族的文化傳統壹樣。